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九十九章 千古名臣范仲淹(八)

九十九章 千古名臣范仲淹(八)

    郭氏的大力神掌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很多大臣的命运。其中就包括范仲淹在内,也因此事受到了很大的牵连。虽然当初仁宗皇帝和吕夷简一起合作废除了郭氏的皇后之位,范仲淹由于在此事件上持反对意见被贬地方去了。事后由于仁宗皇帝对郭氏还有一丝情谊,甚至后来仁宗去看望郭氏还说了可能还会来召你回去的话。皇帝可以念旧情,但当初推动废后事件的吕夷简与阎文应等人听到此话后却怕的要死了。万一郭氏真的回来了,他们可要完蛋了,因为当初郭氏被废也主要是他们实际操作了一系列的事情才导致的结果。所以为了防止郭氏再回来仁宗皇帝的身边,在他们的努力安排下,郭氏很快就生病了。阎文应找来照料郭氏的太医,让他进行了必要的活动。后来在太医的“照料”下,没过多久郭氏就“偶感”风寒了。随后在很短的时间内,郭氏的病情一发不可收拾,小病变成大病,大病变成绝症了。皇帝知道时郭氏已经一病不起,回天乏术了。宋仁宗得知郭氏生病后,就想去见她最后一面。结果阎文应等人因害怕仁宗与郭氏见面说出不利于他们的话,就在仁宗来到前把郭氏安葬了。据宫女回忆,郭氏下葬时,手脚还微微抖动,胸口还能微微起伏,还有一口气。阎文应强行将郭氏放入了棺内埋了,换句话说郭氏被活埋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样的结果不可能让满朝文武同意,更不会让像范仲淹这样的正直大臣同意!

    史料记裁,景祐二年(1035年)十二月,郭氏刚刚病逝后,言官王尧荣就打响了第一枪,他上奏仁宗皇帝,请求调查冲静元师(郭氏被废后的道名)的起居、饮食、用药等情况,查明郭氏死亡的真正原因。至此一场围绕郭氏之死的朝廷之战,正式拉开了帷幕。王尧臣的奏折很快引起了共鸣,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很多正义之士纷纷上奏求调查郭的死亡原因,以正视听!在这些人中,以范仲淹的态度最为激进。他挺身而出连上数道奏折,誓死定要将这件事情追究到底!在范仲淹这里的“誓死”可不是一个所谓的简单说辞,范仲淹是真的做好了“誓死”的准备

    史料记载,为了追查出杀害郭氏的凶手,范仲淹曾对家人道:“吾不胜,必死之!”他还对长子范纯祐交代好了后事,甚至买好了棺材。虽然范仲淹这一次请愿的决心,是奔着必死去的。但事情的发展却没有他想得那么严重。因为阎文应恶迹昭著,又是瞒着皇帝干的这种事情,所以宋仁宗对他没有一丝一毫的同情,他就这样看着阎文应被群臣弹劾,也没有任何搭救的意思表示。最终眼看局势就要失控,吕夷简为保自己安全,也开始弹劾阎文应了。最终众叛亲离下,阎文应被轰出了朝廷贬到岭南充军了。在充军途中,不知道是因为生病,还是其他原因(比如杀人灭口)阎文应竟然死在了半途中了。简文应死后,朝廷立刻对他秋后算账,抄了他的家没收了他的财产。并把他的尸体挫骨扬灰,以告慰郭皇后的在天之灵。

    至此随着阎文应的“伏法”郭皇后的冤情终于昭雪,这件事情也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在一般的官员眼中,这件事情是可以告一段落了,但在范仲淹的眼中,这件事情才刚刚开始!因为范仲淹认为阎文应仅仅是一个马前卒而已,真正的幕后主使还没有受到处罚。而这个主使之人就是吕夷简,当朝的宰相大人。

    史料记载,景祐三年夏天某日仁宗正在批示奏折时突然收到了范仲淹的一道奏章,还有他绘制的一张《百宫图》。《百官图》是范仲淹呕心沥血绘制的一张百官升迁图,是他苦心研究后的成果。这张图详细记录了这些年来,吕夷简当政期间,所有文武百官的官场起伏情况。范仲淹在上面一一指出,朝廷哪些官员的升迁是合法的,哪些官员的升迁是花钱买的。这些非正常升迁的官员,全是吕夷简的亲信。十分明确的直接说明了宰相吕夷简排除异己,任用亲信,蒙藏圣上的种种行为,所以要求仁宗皇帝明察并作出处理。在奏章上范仲淹除了痛骂吕夷简一手遮天、私自升迁官员外,他还同进谏言了《帝王好尚论》《选贤任能论》《近名论》《推委臣下论》四论,希望皇帝任用贤能,重振朝纲。此外在奏章中范仲淹还加入了一个历史典故,痛骂吕夷简是一个败坏朝纲的“小人”,是让西汉亡国的奸臣张禹的转世投胎,这虽然是痛快但有点儿戏了。当时范仲淹在奏章中是这么写的“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

    皇帝你现在没有原则的相信小人,到时候因你的过错最终灭掉赵氏一族,换掉宋朝天下,到时候再后悔就晚了!在范仲淹的这封奏折中真可谓杀气腾腾,这个人已经不计后果了。范许淹这样做,不仅把吕夷简往绝路上逼,也把自己推到悬崖边上了。这样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史料记载,面对范仲淹的指控吕夷简毫不畏惧,他仅仅用了十二个字,就轻轻松松地化解了这场你死我活的危机。这十二个字就是: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吕夷简回击的这十二个字,真可谓字字见血、句句见肉。范仲淹是开封府尹,不是言官,他现在胡乱上奏,就是妄议朝政、越权做事,必须严惩不贷。这样的风气助长而不处理,朝庭议事将一片混乱,国家大事将无从安排。范仲淹做事,动不动就呼朋唤友,让一班人“跟着他”一起干,长此以往,范仲淹必将建立一党,成为朝廷一祸,必将危害大宋社稷。必将危害皇帝的权威,必将影响大宋的长治久安。离间君臣这条,请皇帝参考前两条。若陛下相信范仲淹,当我没说。反之若陛下相信前两条,范仲淹就是在离间君臣陷害忠良!

    吕夷简老谋深算,他清楚地知道如何反击制胜。他的这种反击,完全应验了兵法上“避其锋芒、暗度陈仓、抄其后路”的战术。吕夷简不正面回答范种淹指控的罪证,而是另辟蹊径,高调论证范仲淹是一个“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之人,把战火引到范仲淹的身边,以偷换概念,好全身而退。姜还是老的辣,范仲淹想要拉下吕夷简可不是简单的事。人家可是有家学渊源的。太祖朝时吕家人就在朝庭担任重臣,可不是这么容易被扳倒的。

    史料记载,吕夷简反击后,当宋仁宗看见这十二个字,特别是“荐引朋党”这四个字后吓了一跳。综观二十四史,哪个帝王不对“朋党”二字过敏呀!宋仁宗就算是再宽仁再厚道,也不允许下面的人组建自己的小团体。何况范仲淹这些年来只要跟自己作对,都是率领一帮人来,这前仆后继的和皇帝对上了就干的态度,要说范仲淹没有结党营私,估计只有他自己才相信。范仲淹问心无愧,一心为国,皇帝大人可不这么想啊。谁知道你老范到底有没有其他的私心在里面呢?所以吕夷简这么一说,为保险起见,处理一下范仲淹总是没错的。况且吕家一直以来在朝为官,都是忠心耿耿的,还是可以相信的。看完了吕夷简反击的说辞,宋仁宗略加思索后,就做出选择了。一边是虽然才干不错但官职轻微,还动不动就“荐引朋党”来找自己说事的范仲淹,另一边是没有拉帮结派,虽然当官做事有点儿问题,但一直忠于自己的老臣吕夷简。但凡一个“明白事理”的皇帝,都知道该如何选择。毕竟“荐引朋党”的“威力”太大了。未仁宗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

    宋仁宗延不犹豫地选择了吕夷简。最终他颁布了一道圣旨,以“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的罪名,把开封府尹天章阁侍制范仲淹轰出朝廷贬到饶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