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一百00章 千古名臣范仲淹(九)

一百00章 千古名臣范仲淹(九)

    正直的范仲淹又一次被贬外放,肯定引起了很多人的同情。同是天章阁侍制的王质对范仲淹很是同情。在范仲淹外放时拿了酒为其送行,还公开向众人说道,范仲淹同志是个真正的贤者,我如果能成为他的朋党,感到无比光荣。吕夷简听到王质的话,这不是明摆了说我是小人嘛还不处理还不削死他。但是仁宗皇帝认为,范王二人为同僚,为朋友送行是人之常情无需处理。因仁宗的明事理,王质涉险过关安全上岸,但其他的人却没有那么幸运了。几天后集贤殿担任校理的余靖上疏朝廷,替范仲淹打抱不平:“数年前范仲淹曾因弹劾刘太后、郭皇后一事,两度被贬黜朝廷。虽然那些弹劾不合皇帝的心意,但皇帝还是欣赏范仲淹的为人,对他多有褒奖。可是这次范仲淹不过是弹劾了一个大臣,却要被重重贬斥是不是太过分了。如果皇帝认为仲淹的话是对的就应该听从。如果皇帝认为范仲淹的话是错的,不听便也不用惩罚他呀。昔日汉朝时期,汲黯在朝廷上公开弹劾宰相公孙弘,说他狡诈虚伪。三国时期吴国大夫张昭公开诋毁大都督鲁肃,说他为官粗疏,可是汉武帝、孙权却没有处罚他们。由此可见,现在范仲淹之所以被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的朝廷不能容人!还望陛下收回成命,把范仲淹重新召回朝廷。”余靖这么说,还有一个潜台词在里面--皇帝是一个不能容人的昏君!可想而知收到这封奏章后,宋仁宗再怎么好说话也大怒,他立刻颁布圣旨,以余靖与范仲淹结党营私的罪名,把余靖贬到筠州,负责催讨酒税去了。

    毕竟皇帝要是不严惩他的话,一旦让步从宽处理了余靖,他就真成一个“不能容人”的昏君了。余靖同志这是自己往枪口上撞了,不得不走人了。那么余靖被贬后,朝廷中的那些正直的官员,是不是被吓退,不敢再劝了呢?还是说皇帝的这种举动,将大大地刺激这些正直之士,让他们挺身而出,更加奋战不止呢?当然仁宗时期的这些大臣们选择的是后者,这不一个余靖倒下后,第二个“余靖”立刻站了出来。

    太子中允、馆阁校勘尹洙上疏朝廷,状告吕夷简等人假公济私、祸害朝庭、清除异己。尹洙告诉宋仁宗道:“臣常与范仲淹常来常往、义兼师友,我也是他的一个死党!如今余靖与范仲淹关系平平,却以朋党之罪被罢官,那么自己这个真正的朋党,又怎么能够苟且偷生?臣自请谢罪,思请皇帝以法党营私的罪名,罢黜自己以示公平。”看完这封奏折,宋仁宗简直要气疯了,尹洙这是跟自己对着干上了!好极了,既然你这么说那就满足你的要求,让你得偿所愿吧。宋仁宗颁布一道圣旨,把尹洙轰出朝廷,贬到郢州去了。

    十天之内,一个范仲淹一个余靖一个尹洙,纷纷被贬出了朝廷。大宋的官员见此情景后,都应该消停了吧。但是要是他们能够消停的话,这些人就不是大宋仁宗朝的官员了!提倡君臣共治的仁宗朝时的官员们能消停,那就太对不起宋仁宗这个仁字了。

    史料记载,见此情景后,宋朝那些正直的官员们彻底暴走了,大家接连上奏替这三人鸣不平,要求皇帝收回成命。对于这些官员,宋仁宗也没有丝毫客气,他是来一个,贬一个,来两个,贬一双。只要敢求情的,统统贬离京城。

    要知道这是一场完全不公平的较量,皇帝只要颁布一道圣旨,就能让一个官员数十年的努力瞬间化为泡影,甚至下半辈子只能在贫穷中度过余生。但是为了心中那恪守的公理与正义,官员们依旧拼死前进,在这个正义的烈焰中获得永生。最终这场轰袭烈烈的君臣事件,在一个人的一封信中,终于达到了临界点,再也无法收拾了。

    这封信叫作《与高司谏书》:写这时信的人就是宋朝大名鼎鼎的宋六家之首,大宋国士--欧阳修。史料记载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第三次被贬后,为了让皇帝收成命、重新召回范仲淹,朝廷的正义之士们纷纷站出来呼吁公道,又纷纷被贬出了朝廷。

    在这个风雨如晦的时刻,欧阳修终于爆发了,他也站出来为范仲淹说话。让欧阳修爆发的原因,除了为范仲淹鸣不平外,还得“感谢”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的顶头上司,朝廷的左司谏--高若讷。

    史料记载,自从《百官图》事件发生后,欧阳修真心佩服范仲淹,认为这种伸张正义打抱不平的人,才是士林翘楚国之脊梁,也是自己必须学习的对象。同时任何诋毁自己偶像的人,欧阳修也绝不给好脸色,他严重鄙视这样的人。余靖被贬后,一些同僚到余靖家做客为他践行。席间大家都讨论范仲淹被贬之事,纷纷为其鸣不平。可唯独高若讷大放厥词,痛骂范仲淹竟敢诽谤当朝“英明无比”的宰相,活该被贬等等。听到高若讷侮辱自己的偶像,欧阳修愤怒无比,他当时就想走上前去跟这个混蛋拼命。只不过当时人多嘴杂,欧阳修还要给“东道主”面子,所以他隐忍了下来。

    回到家后愤愤不平的欧阳修摊开纸张,拿起毛笔第一时间写了一封痛骂高若讷的书信。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天下第一骂文--(与高司谏书》。不读欧阳修的这篇文章根本不会知道,原来骂人也能骂得这么精彩!不读欧阳修的这篇文章,根本不会知道,原来骂人也能写成如此精美的诗词,让人回味无穷!

    这篇与高司谏书很长,核心内容是高若讷是个真小人,这个真小人还要通过贬底真君子范仲淹来提高自己的威望,他就是天下君子的敌人,是君子之贼。大家看看,谁说书生百无一用,他们只要用手中的笔就能让一个人遗臭万年,永不能翻身。

    此文一出,高若纳算是彻底完了。从此之后君子之贼这个称号就像他的影子与他形影不离,死死把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可想而知,看完这封书信高若讷简直气疯了,他第一时间拿着这封书信找皇帝评理去了。高若讷的这种表现,更加印证了自己就是一个君子之贼。假如高若讷是个高风亮节的君子。他完全可以回信给欧阳修,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解释或是直接登门拜访欧阳修,进行一场心平气和的对话,互相倾诉间存同去异达成共识,最终一笑泯恩仇。然而高若讷却跟其他奴才一样,在外面挨了打受了骂,马上来找主子求安慰,求保护求赏赐了。

    在高若讷的哭诉下,宋仁宗为了安慰自己的忠心耿耿的奴才马上颁布了一道圣旨--欧阳修目无尊上、发配夷陵(今湖北宜昌),以儆效尤。至此,欧阳修也被贬出了朝廷,成为下一个殉道者。那么,伴随着欧阳修的被贬,这场轰轰烈烈的君臣之争朝庭之战,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吧?非也,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欧阳修被贬的事情,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馆阁校勘蔡襄读完欧阳修的《与高司谏书》后,大为感慨,他书写了一首诗歌,名《四贤一不肖》蔡襄称赞范仲淹、欧阳修、尹洙、余靖为“四贤”而高若讷就是那个“一不肖”了。蔡襄虽不是“宋朝六大家”之一,但他也是一个大才子。北宋有四大书法家,分别是“苏、黄、米、蔡”,其中的这个“蔡”,就是蔡襄也有人说应该是蔡京,但蔡京的名气太臭,最终被删除了事。这么“牛”的文人写的诗句,结果可想而知。

    史料记载,此诗出炉后立刻轰动全国史称“布在都下,人争传写鬻书者市之颇获厚利”。即大家竞相购买,抄书的人写到手软,“印刷业”都因此爆发了从事者都赚了大钱了。这首诗还流传到了国外,多年之后宋朝使者出使辽国,在幽州城的一个驿站里,发现了贴在墙上的《四贤一不肖》的诗稿。原来这是当时契丹使者从大宋的京城买回来的,在辽国的范围内也得到了大量的流传。可见这首诗句在当时,带来了多么大的影响。而书写这首诗句的蔡襄又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出乎意料的是,虽然很多官员要求严惩蔡襄,但宋仁宗最终释放了他。不仅如此宋仁宗还特别下令:范仲淹的朋党一案已结,以后谁也不许再拿它说事了。在赦免了蔡襄后,这场围绕范仲淹的朋党一案,终于真正的告一段落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仁宗好好地反思了一下,最终这位皇帝认为,范仲淹应该没有朋党,也没有组织过什么朋党,之所以官员们围绕在他的身边始终追随他,是因为他有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君子之风,他代表着历代以来的道统礼法,因此大家都愿意追随他。既然范仲淹没有党羽,皇帝对他以及他的“党羽”的惩罚,也就到此为止了。事实证明在处理朋党问题上,这是宋仁宗最聪明最理智的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后来当庆历新政时,宋仁宗在处理那个朋党问题时,就显得没有这么明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