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一百三十一章 大宋悲歌-狄青(二)

一百三十一章 大宋悲歌-狄青(二)

    出生于底层完全依靠自己的战功成为枢密使,成为一代传奇,也成为大宋武将所能达到的权力最高峰。狄青任枢密使四年,每当他出现时,士卒总会指着他互相夸奖赞叹。谏官因狄青家的狗生角,并且多次发光,便请求将他调出京师以便保全他的声誉,但宋仁宗没有答复。实际上这当然就是大宋的文官对武官的一种打压而已。武将在大宋的生存环境实在是恶劣。

    嘉佑元年(1056年),京师发生洪涝灾害,狄青避水将家搬到大相国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对此颇有疑惑议论,朝廷便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离京出知陈州。狄青担任枢密使时,自恃功勋卓著,十分傲慢不驯,袒护士卒。士卒每次得到衣物粮食,都说:“这是狄家爷爷赏赐的。“朝廷上下都以此为大患。当时文彦博执政,建议宋仁宗让狄青出任两镇节度使以便让他离开朝廷。狄青上书说自己无功却受封节度使,无罪却又外放,心中很是委屈。宋仁宗也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向文彦博转述了狄青的话,并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说:“太祖(赵匡胤)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但因为得到军心,所以才会发生黄袍加身、陈桥兵变的事。“宋仁宗听了默然无语。狄青不知道这事,到中书门下去为自己辩白。文彦博盯着他,直截了当的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朝廷有些怀疑你罢了。“狄青吓得禁不住后退好几步。狄青到藩镇以后,宋仁宗每个月都派使者去慰问看望他两次。每次听说皇上的使者要来,狄青都会整日惊吓疑虑。结果不到半年,就生病去世了。这些都是文彦博的计谋。

    狄青经过长期的军事斗争已形成了自己的军事思想:最主要的表现特点是计事深思熟虑,用兵先定远略,是狄青作为一个成熟的将领的标志之一。侬智高反叛后,先以余靖为安抚使征讨。交趾国声言愿出兵助讨侬智高。余靖认为可信,在茸州等地准备可供万人用的粮食以待其兵。宋仁宗下诏以缗钱3万赐给交趾作军费,并应允讨平侬智高后厚赏交趾兵。狄青到南方后,果断传檄余靖,命其不得派使者去交趾借兵,同时上奏宋仁宗陈述己见。他认为:交趾声援将派步骑赴援,并不可靠。况且向外国借兵以平内乱,对自己是不利的。向外国借兵,他们贪得钱财必然不顾信义,因此而作乱。这一见解说服了宋仁宗。后来狄青迅速讨平了依智高。这件事说明狄青在计虑讨敌方略时,不仅只考虑如何取胜,还考虑用何种方略取胜才可不留后患。

    对敌作战,善用诈巧,是狄青战术指导的另一个特点。与西夏军作战时,他曾巧施疑兵之计,以锣声为号,令将士忽停忽退,使西夏军既不明宋军实力,又不辨宋军行止。当敌正疑惧之时,他忽然挥军攻击,西夏军大溃。攻侬智高时,他传令军中休息十日。侬智高的探子把这情况汇报,侬以为宋军不会马上来攻。但第二天,狄青迅速整齐骑兵,以一昼夜越过昆仑关,直出归仁铺列阵,先以前锋与依军激战,后又指挥左右翼骑兵夹击敌人。侬军毫无防备,大败溃逃。军纪严明,善待将士,是狄青治军带兵的基本特点。古来为将者,或执法如山,或体恤将士,二者兼备者并不很多。狄青一贯如此。他受命讨侬智高之初,传令诸将不得擅出与敌作战,等候他的统一调遣。广西铃辖陈曙乘他尚未到前线,擅自发八千名步兵攻敌,大败于昆仑关。狄青说:“号令不能整齐,所以军队打败仗。“依军法斩陈曙及临阵败逃的将佐三十人。在执法如山的同时,他颇能体恤将士。行军作战,他与军士同饥寒劳苦;打胜仗后,他常把功劳推给其将佐。讨侬智高时全由他谋划,战事已完,记功报捷等一般余事全部交给安抚使孙沔去办,他全不放在心上,因此将佐们深服其为人。狄青在战争中,骁勇善战,经常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

    保安大捷,宝元初年(1038年),李元昊发动叛乱,狄青被任命为延州指挥使进行平叛。狄青到达延州后,根据以往经验,并不急于贸然出击,而是先运筹了一系列措施:

    (一)训练士卒,招纳当地弓箭手,增强战斗力。

    (二)查看地形,侦探军情,了解士兵心理,同时总结别的将帅失败教训,密切监视李元昊。元昊稍有骚扰,便受到狄青的猛烈回击。

    宝元初年(1038年)十一月,李元昊入侵保安。狄青率兵前往,在保安大败李元昊,史称“保安大捷“。这是北宋和元昊战争以来第一次大胜仗,扭转了整个西北战局。为防西夏军以后侵袭,狄青又率万余人建筑堡塞,扼守要害,使西夏不敢妄动。平定侬智高叛乱,皇佑四年(1052年),侬智高叛乱,宋军猝不及防,两广地区被叛军攻陷。狄青来到后,首先整顿军纪,树立军威,将目无法纪、擅自行动的三十多位大小官兵就地正法,军中散漫之气、低落之势得到遏制。经过积极准备和训练,宋军松垮之风彻底改变,一支军纪严明士气高涨的军队已然形成。在军队风气改变之时,狄青详细勘察了侬智高排兵布阵的特点,对敌方镇守的昆仑关有了大胆详细的进攻计划。宋军兵发昆仑关后,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原地休整十天,这使得把守此地的叛军,出现麻痹状态。狄青得知情报后,在夜间亲率大军分三路急进,与守敌激战至天明,完全占领整个关口。部队稍作休整,就急扑叛军巢穴邕州。侬智高急忙调动军队迎敌,却被狄青打败,最终侬智高丢弃邕州,狼狈逃亡。自此,平叛取得胜利。

    宋仁宗赵祯:青有威名,贼当畏其来。北宋大臣尹洙:此良将材也。北宋大臣叶清臣:狄青、范全颇能驭众,蒋偕沉毅有术略,张亢倜傥有胆勇,刘贻孙材武刚断,王德基纯悫劲勇,此可补偏裨者也。北宋大臣孙甫:今陕西兵官惟种世衡、狄青、王信材勇,可战可守。北宋政治家欧阳修:臣伏见兵兴以来,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与张亢、滕宗谅一例待之。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青之用兵,主胜而已。不求奇功,故未尝大败。计功最多,卒为名将。譬如弈棋,已胜敌可止矣,然犹攻击不已,往往大败。此青之所戒也,临利而能戒,乃青之过人处也。再怎么说也改变不了,一代名将狄青就是让大宋的一帮文臣给搞死了。所以后人评价大宋朝武功不振,在对外斗争时软弱可欺负,被称之为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也不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