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一百三十九章 山雨欲来(三)

一百三十九章 山雨欲来(三)

    不管是官还是兵,最后落实到帝国财政头上的就是要支出大量的费用,几乎可以压死帝国的支出费用。根据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襄的《论兵十事疏》记载,当时国家养兵的标准、一个中央正规军(禁军)士兵一年的军饷,大概为50緍(约一万元人民币):一个地方士兵(厢兵)一年的军饷,大概为30缗(约六千元人民币)。宋朝一共118万军队每年国家耗费的军费,大概为4800万缗。宋时,一緍就是指一千文铜钱。禁军一兵之费、以衣粮、特支、郊资通计、一岁约费钱五十千;厢军一兵之费,岁约三十千通一百一十八万余人、一岁约费四千八百万缗,此其大较也-《忠惠公文集·卷一八·论兵十事疏)

    史学家们相信,蔡襄说的这个军饷数字是真实可信,原因有二:

    那么,整整4800万缗,是一个什么概念?咱们前面介绍了宋朝当时一年的国家财政总收入不过6300万缗钱,每年全国的军费开支,居然占了全国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五。

    所以蔡襄悲观地写道:“臣约一岁总计,天下之入不过维钱六千余万,而养兵费约及五千,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一分给郊庙之奉、国家之费,国何得不穷?民何得不困?““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放眼古今中外,这种军费开支比例在任何个国家,都是一个极其惊人的数字。关键是如此大量的军费,如此大量的士兵,宋朝在和辽国,西夏的战争中还是败多胜少,大宋政权面对敌国始终是惶惶不可终日。

    综上所述,冗官每年花费1200万缗冗兵每年花费4800万缗,仅这两项开支,就用去国家6000万的财政收入了,大宋政权在英宗时期就早已入不敷出了,这个烂摊子到了神宗时期,根本就是难以继为了,真的是到了不变则亡国的地步了。因为随便一想都能知道,大宋朝除了这两笔开支,宋朝还有很多其他的开支,不得不花的开支。比如说皇室每年的开支、祭天拜祖的费用、装修房屋的费用、天灾人祸的赈灾款等等。这样一算的话,宋朝早就是在亏本运营,到了必须申请“破产”的地步了。就像今天的美国政府,不增加预算,政府就不得不关门大吉了。可是现在的美国政府还能薅全世界的羊毛,用疯狂印刷的美元来缓解自己的财政危机。大宋政权可没地方好薅羊毛啊,相反边上的二大恶邻,每年还来薅大宋的羊毛。实在是没路可走了,只得从自己身上想办法了。

    因为冗官,冗兵问题而产生的这些让国家入不敷出的开支,就是宋朝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冗费。当然冗费问题主要就是由冗官冗兵必然带来的一个问题。除了上面因冗官冗兵产生的在这些冗费中,有两笔开支不得不提。这就是那两笔被史学家们无限放大、数量却完全可以忍略不计的钱--送给辽国和西夏的岁币。如今随便翻看一本历史书,在谈到冗费这个问题时,一定会说到这两笔开支,也一定会再三强调:因为这两笔非常重要的开支,即送给辽国和西夏的岁币是导致宋朝入不敷出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宋帝国的“积贫积弱之说”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此二项支出。事实上对于这种观点,真的是站不住脚的。

    有充分的资料可以知道,当时宋朝给辽国的“赏赐”,不过50万缗,宋朝给西夏的“赏赐”也就25万缗。这两笔钱加起来也就75万緍。再加上其他的一些茶叶及物品等等,撑死也不会超过100万緍。对比一个年收入6300多万缗的帝国,这些钱真的很多吗?真的是大宋帝国“积贫积弱之说”的根源吗?对比大清王朝的割地赔款的数字就知道,大宋时期的这些给辽国和西夏的费用根本不值一提。那么为什么相当多的史书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这两笔钱极其重要,是大宋“积贫积弱之说”的重要根源呢?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每当大宋君臣为了钱不够花而心情恶劣时,这两笔钱所带来的耻辱感就格外强烈,不但令帝国臣民,更令皇帝本人颜面扫地,格外闹心……因此大宋帝国积贫积弱之说,大概源出于此吧。正是这“冗官、冗兵、冗费”三座大山所赐,宋神宗登基时面对的就是这么一个摇摇欲坠的危机四伏的帝国。这个国家已经到了最艰难的时刻了,若不再变法图强,宋神宗就可能真的成为一个亡国之君了。

    因此在宋神宗的眼里变法之日,就在今天!要变法是宋神宗心中不可动摇的一个信念,但是找谁来变法呢?宋神宗为此找了许多的朝中大臣征询他们的意见,想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变法人选。听了大臣司马光的话,司马光总的意思是祖宗之法不可变,国家治理首要是德治,怎么样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不要来问我司马光。简直就是扯淡,神宗只有失望而归。再问了庆历新政的积极参与者-富弼,对神宗的建议是国家一动不如一静,变法不是这么好搞的。国家对外也不宜发动战争,以相安无事为好。当年积极变法的富弼已经不在了,年岁已大的富弼已没有了任何的激情。听了富弼的这番话,神宗皇帝只有沉默不语。君臣谈话结束后不久,富弼就请求去外地当官(还有点儿自知之明),宋神宗二话不说,就给批准了。

    跟这些老臣们谈完后,宋神宗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如果想维持现状,朝中随便找一个大臣,如韩琦、富弼、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曾公亮等,都可以执政,并且把这个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是这能维持住国家不堪重负正走向灭亡的趋势吗?他们的执政理念,能让这个国家繁荣富强吗?如果自己死后,留给后世子孙一个更加积贫积弱的国家,还不得被后世子孙骂死?而且在那个时候,后世子孙们还有时间和能力变法吗?会不会到了那个时候,一切都晚了呢……一想到这些,宋神宗就不能安心。最终这位皇帝决定一定要变法!必须变法!必须在自己手里,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他要留给后世子孙一个繁荣富庶的大宋王朝!皇帝有这种雄心壮志,很好值得鼓励。但问题是谁来执行变法呢?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就在宋神宗彷徨迷茫之时,老师韩维推荐的一个人,让宋神宗眼前一亮,他一拍大腿道:“是呀,我怎么把这个人给忘了呀!这个人才是变法的最合适人选!“是的,这个人确实是变法的合适人选。这个人也因为这次变法,成为宋朝历史上最富争议的一个人。这个人也因为这次变法,成为中国历史中最富争议的一个人。他在宋时被称为奸相,名字进入元祐奸人榜,在将过八百年的历史中一直被认为是奸诈小人。但是近代的梁启超主认为他是一位为国为民的伟大变革家,是值得纪念和尊敬的完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称赞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此,他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一名伟大的改革家。这个人就是大宋时期饱受争议的宰相--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