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一百四十一章 颇具个性的王安石(二)

一百四十一章 颇具个性的王安石(二)

    王安石中举后开始进入官场。最初王安石在担任淮南节度判官任满后,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调任为鄞县知县。王安石在任四年,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初显政绩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执政经验。由于王安石在鄞县担任知县时期为地方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至今在浙江鄞县还有纪念王安石的庙宇,位于浙江鄞县忠应庙内,以照片、绘画、实物等展品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王安石的生平和治鄞政绩,以纪念他在鄞县时的每项改革。馆内陈列有“王安石在鄞史迹”,分“荆公年谱”、“治鄞方略”、“重修东湖”、“兴学教化”、“咏鄞风采”、“丰碑永存”、“湖区新貌”等。

    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爱民,治绩斐然。宰相文彦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纪守道向宋仁宗举荐,请求朝廷褒奖以激励风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为由拒绝。欧阳修举荐为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辞。欧阳修又以王安石须俸禄养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王安石多次拒绝朝庭让其入朝为官的行为,实有其自己的考虑,也有自己迫不得已的苦衷。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呢?从庆历五年(1045年)开始一直到嘉祐四年(1059年)为止,在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里,王安石一直拒绝朝廷的入朝为官的诏令。其间即使王安石担任过权力颇大的群牧判官,即使王安石被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包拯欣赏过,但他依旧拒绝朝廷直接授于的高位,一直在地方为官。王安石选择的始终是那条最原始的晋级路线--在一个地方为官,造福一方百姓后,做出政绩后再慢慢升级。对于王安石的这种行为,官员们皆表示不理解!大家都不明白这个“王葫芦“要卖什么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通常的认识,为官是要造福百姓的,但不是只造福一方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也需要真正掌握国家大权后才能实现呀,只要真正掌握了核心的权力才能更好的造福大宋的百姓啊!可这个王安石,他一直在地方上为官,对于朝廷的更高级任命就是不就任,就是在地方上慢慢干,一级一级地往上升。要知道就算是贤臣如寇准、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也不会像王安石一样,在地方漫漫熬。只要有机会,这些官员马上入京入朝为官,更好的报效朝庭,造福更多的百姓。毕竟人生短暂,在中央当官掌握更大的权力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抱负,造福黎民百姓,造福江山社稷。

    这么一对比的话,王安石的所作所为,让大家实在无法理解。因此这十几年,成了王安石一生中最神奇、最神秘的时间。虽然王安石每一次拒绝朝廷的任命,都会使自己的声望提高一级。他每一次谢绝那些高官厚禄,就会让皇旁对他赞叹不已反而更加敬佩他的为人。然而没有一个人能够解释,王安石为什么要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回绝朝廷的诏令。

    如果说王安石这么做,是在沽名钓誉,那么这个回绝的次数,是不是太多了点,这个时间是不是太长了点?如果说王安石这么做,是在韬光养晦,但这个等待的时间是不是也太长了点?

    鉴于王安石这种不合常理的行为,史学家们给出了两种说法,作为解释。第一种说法:

    那时朝廷之中德高望重、心系天下者,比比皆是,如范仲淹,欧阳修、包拯、韩琦、富弼、曾公亮,文彦博等,这些人随便找出来一个,都比当时的后生小子王安石厉害得多。所以在王安石的眼中,与其在这些耀眼的明星身边做伴还不如找一个小一点的舞台大放异彩,积攒实力,等自己羽翼丰满了,再进入朝庭不迟。因此王安石索性就待在地方上,造福一方民众了。其实这种说法也不一定正确,以王安石的能力到哪里都能发光发热。能够提出“三不足”口号的王安石会怕入朝为官与那些官员一较高下?王安石会害怕入朝后被长辈指手画脚从而无法一展宏图?显然从王安石的个性及能力来说,这种说法也不太站得住脚。

    第二种说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有学者认为王安石是一个一心只想当一把手的人,他宁为鸡头,不做凤尾。他不愿意与那些大佬们合作,在自己没有执掌大权前,他不愿意被别人管。综观王安石的一生,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若说王安石是一个“一心就想当一把手”的人,也有失公正。要知道王安石的家庭也是出过一门八进士的大家族,也是一个官宦世家。所以他也十分清楚地知道,在这个论资排辈的世界里只有熬到足够的年龄后,才能获得那个想要的位置。因此在年轻时,就得被人指挥,就得一步一个脚印的往上走。哪怕多么讨厌一个人多么厌恶这套制度,也必须遵守这个游戏规则。只有这样自己才能不被无情的踢出局。综观王安石的履历,当他入朝为官时,也是得到包拯、欧阳修、韩琦等人的赏识,才一步一步的不断升迁,不断成长。所以这个说法也不完全说得通。

    其实还有一个更合理的解释,王安石之所以选择这么一条慢慢晋级的路线原因很简单,他跟最高统治者宋仁宗“理念不合”所以他更愿在地方当官,也愿意去朝庭和这位他不喜欢的皇帝一起共事。之所以这么说原因很简单,因为王安石曾经给宋仁宗上过一份奏折。史称《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希望这位皇帝能够实施变法,解决大宋面临的重重危机重塑大宋的辉煌。然而经历了庆历新政后,宋仁宗已经害怕了,他再也没有心思变法了。此外,宋仁宗也讨厌王安石这个人。于是这位皇帝面对王安石的奏折选择了冷处理,没有回复王安石。得此结果王安石伤心了,也意识到了宋仁宗不是一个希望进取的帝王,对改革没有了任何的想法,所以他宁愿在地方上当官,也不愿意去中央上班。因为那里没有他施展拳脚的舞台,一定会让他憋屈无比。

    毕竟对于他而言,地方上没有约束他的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采取各种措施,也有可以让他施展拳脚实验变法的舞台。而且他还年轻,有的是时间也不在乎多等几年。不管什么原因王安石拒绝去朝庭任职还是明智之举,因为有一点可以肯定王安石即使到了中央做官,他也不会干出什么惊人的成绩。宋仁宗不是一般的讨厌他,所以也绝对不会对王安石委以重任。

    那么这位仁宗皇帝,为什么看不惯王安石呢?

    王安石又干了什么事情招惹了这位皇帝,让他这么痛恨他呢?其实没有什么复杂的原因,简单的说就是这二位是八字不合,无法共事。我们知道仁宗皇帝以仁治国,虽也是一位值得称道的君王,但终究是一位守成之君,而非创新开拓之帝王。

    反观王安石,意气纷发,锐意进取,实是一位渴求大变革改变大宋重重危机的良臣。后世评价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的一大根本原因是他的思想太超前了,根本不适合当时大宋的国情,根本不会被社会所认可。所以现实中的王安石与仁宗是处处不对付,比如王安石本来应该第一的科举成绩被仁宗改成了第四,比如王安石日常生活中的特立独行的所作所为被仁宗当成了沽名钓誉之辈的行为。总之仁宗与王安石注定不能成为共创伟业的一代君臣。也是真的可惜,如果这二位能够很好的协调一致,并能共同发力,可能大宋时代的真正盛世也会像汉朝,唐朝一样出现了。

    并且那样的可能性还会很大,大宋朝之所以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盛世就是在领土方面有所欠缺,在危机还没有十分明显的仁宗时期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结果可能就是解决北方辽国的危胁,实现领土的进一步北扩,收回北方的失地。但是历史没有假设,这样的结果并没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