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一百四十二章 颇具个性的王安石(三)

一百四十二章 颇具个性的王安石(三)

    历史对王安石和仁宗来说终是有那么一些遗憾。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宋仁宗病逝。同年八月王安石的母亲也病逝,王安石护送母亲的棺椁回江宁府(现南京)安葬,回家丁忧守孝去了。宋朝规定官员丁忧的时间是三年,也就是说在宋英宗短短的四年执政时间里,王安石基本上也没有和他有过密切的交集。

    史料记载,治平二年(1065年)朝廷曾发出札子,要对王安石“夺情”让其回朝廷任职。对于这个命令,王安石写了一篇《辞赴阙状》,婉言谢绝了朝廷的好意。后来朝廷又寄给王安石几道札子,希望他提前出山到朝庭任职。王安石还是回绝了朝廷的好意。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王安石这样屡次抗命呢?

    原因很简单:这个原因,不是历史书上记载的那样,王安石是在沽名钓誉,故意推辞,是在钓皇帝的胃口,好把自己卖一个好价钱等等诽谤王安石的种种猜测。王安石之所以不回去,其实是因为在他的眼中,眼前的这位宋英宗是一个亲小人,害贤臣的皇帝,这种皇帝不值得去辅佐去效忠,仅此而已。

    英宗在位就干了一件大事,为自己的父亲争个位置,眼界就那么一点。而王安石却是真正的心忧百姓,为天下苍生谋福利。比如很早王安石就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有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

    由于丰富的基层经历,王安石出于对民众的仁爱之心,也看到灾荒之年百姓的痛苦生活,比较系统的提出了救灾助民的方法及措施。早在鄞县为官时,因当政时期地方发生饥荒,王安石就采取了官府出借,秋后归还的方式进行及时的救助。最终帮助灾民较好的渡过了饥荒。

    王安石是大宋时期较早系统提出社会救助思想的代表人物。王安石的救助灾荒的措施及思想不但体现在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变革措施中,而且对后人的系统救灾思想的提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宋代董煟所著《救荒活民书》是我国至今为止最早的综合救灾专著,董煟的很多思想就是从王安石处吸收而来。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要以整个国家从皇帝到各级官吏职责为根据,各司其职进行救助,提出在救荒时各个不同的机构上至中央下至州县各自应该完成相应的工作。他讲道:“赈济者,用义仓米施及老、幼、残疾、孤、贫等人。米不足,或散钱与之,即用库银籴豆、麦、菽、粟之类,亦可”。有学者认为董煟提出了系统的赈济学说理论,特别提出了对残疾人群体的救助,为后世的救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董煟的思想源头正是从王安石处吸取了无穷的力量。宋代还特别注重仓储在救灾救济中的作用。历代出现过的仓储形式在宋代几乎都曾设立过,如常平仓、社仓、义仓等,另外还有广惠仓、半储仓、平余仓则是宋代的创举。这些仓储形式对救济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下诏设置广惠仓,救济老幼贫疾不能自存者。

    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头调任为三司使支判官,王安石进京述职,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在此次上疏中,王安石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指出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安全堪忧,认为症结的根源在于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效法古圣先贤之道、改革制度,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设想,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

    王安石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并以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安逸,不求改革,终至覆灭的事实为例,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但宋仁宗并未采纳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王安石的这个“热脸”,却贴上了宋仁宗的“冷屁股”。当时宋仁宗看完这篇文章后,一点表示都没有,也根本没有回复王安石的意思。没有表示就是明确的表示了,那就是我反对。就这样王安石的这篇充满激情的奏折石沉大海了,也就这样了。王安石的变法图强的思想也只能等待有此想法的君主来欣赏了。那么,为什么宋仁宗不重视王安石的变法意见,不喜欢他那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呢?

    首先是时机不对,此时的宋仁宗也已经老了,已经近五十岁了。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已经没有雄心壮志再变法了。庆历新政的尝试已经让仁宗知道变法事宜有多么的难,在自己这么大岁数的情况下,安心渡过才是正道。变法的事就留给下一代去解决吧。所以王安石是生不逢时,没得办法。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所有给宋仁宗“找事”的官员,这个皇帝都不喜欢。

    何况即使王安石不找事,皇帝也不喜欢这个人!宋仁宗不喜欢王安石,我们讲这二个人是“八字不合”注定成不了君臣合的代表。相反宋仁宗非常讨厌王安石,而他讨厌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日常生活中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

    史料记载,有一天宋仁宗宴请群臣,请大家吃鱼。当时宋仁宗下令,听有人都去御池钓鱼、谁钓上了鱼,就可以用这条鱼作食材,命御厨做自己想吃的菜。

    群臣皆兴致勃勃拿着渔具和鱼饵去钓鱼。可唯独王安石毫无钓鱼的意思,他默默地坐在一张桌子前沉思不语。看见王安石低头不语,宋仁宗本以为王安石在构思什么文章,准备等会即兴吟诵。然而等宋仁宗认真看完王安石的举动后,他惊呆了。

    原来此时此刻的王安石,正心不在焉地把眼前的食物塞进嘴里,而那个食物,正是钓鱼用的鱼食!就这样在皇帝的注目下,王安石把一盘鱼食都吃光了。吃完后在群臣的惊讶中,王安石站起身来对皇帝拱手道:“启奏陛下,微臣不想去钓鱼了。因为臣已经吃饱了,虽然不知道吃的是什么……”宴会结束后,宋仁宗对韩琦、文彦博等人道:“我不喜欢王安石这个人,这个人很滑头。”

    群臣问其缘故宋仁宗道:”一个人可以不喜欢钓鱼,可以漫不经心地吃掉几粒鱼食。但是一个人绝对不可能吃掉一盘鱼食!王安石这么做,绝对是别有用心,他就是想借此机会吸引我,以提高我对他的关注度。这个人就是一个伪君子”。就是因为这个吃鱼食事件加上王安石中举时对宋仁宗的“孺子其朋”的不知天高地厚的说教,所以终其一生宋仁宗都非常讨厌王安石,也没打算对其委以重任。

    仁宗皇帝非常伟大,是名符其实的好皇帝。但是绝不是一位开拓之君,相反主要是一位守成之君,温润如玉的仁爱之君。所以他与一心变革,以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进取之臣在理念上是完全格格不入的。其实宋仁宗真是冤枉了王安石,他真的不了解眼前这个人。他跟前的这个人是宋朝首屈一指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改革家。真的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一代奇人。当这种人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时,自然会做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他干的这些事情跟那些为了吸引眼球、不择手段的网红们干的事情真没有一丁点儿相似之处。他的行为完全是没有任何心机的无意识行为,根本不存在要引起谁的注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