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一百四十三章 颇具个性的王安石(四)

一百四十三章 颇具个性的王安石(四)

    要知道在王安石的日常生活中做的稀奇古怪的事情,又何止是吃鱼食?他的同僚和夫人,很多时候也根本不知道他干了什么,为什么会这么干。比如嘉祐二年(1057年),王安石在常州当知州时,参加了一个宴会,席间官员们兴致极高,但王安石却紧皱眉头一言不发。见此情景,大家以为王大人不高兴了,也就不敢言语了。一时间宴会的气氛堪称尴尬。后来在一个艺人唱歌时,王安石突然哈哈大笑了。众人一看必是这个艺人唱得好,让王大人高兴了。于是官员立刻赏赐了这位艺人,给了他双倍的赏赐。

    一个下属还是比较了解王安石的,他认为王大人之所以会笑,应该跟这个艺人无关,肯定另有原因。于是宴会结束后,这个下属偷偷找到王安石,问其开怀大笑的原因。果然不出下属所料,王安石之所以高兴,真是另有原因。王安石对下属道:“这几天,我一直在研究《易经》中相关的内容,一些事情一直没有想明白。就在刚才的宴会上我突然悟出了不明白的意思,我为自己增长学问而高兴所以才笑出声来。”下属问起刚才的舞台表演,王安石惊讶地说:“刚才舞台上有表演吗?我什么也没看到呀,你确定刚才真有表演?“王安石同志在生活中就是这样一个无厘头的人。

    此后朝廷多次委任王安石以馆阁之职,王安石均固辞不就。士大夫们以为王安石无意功名,不求仕途,遗憾无缘结识,但是真正的原因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实在王安石也是心灰意冷,和最高领导仁宗不对付才这样做的;朝廷屡次想委以重任,王安石都不愿出仕。后来朝廷任命王安石与别人同修《起居注》,王安石辞谢多次最后实在推辞不了才不得不接受了任命。不久王安石任职集贤院,知制诰,审查京城刑狱案件,朝中士大夫都引为盛事。王安石在京任职期间,朝廷规定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诏书文字,王安石认为立法不该如此,据理力争,得罪了朝中权贵,以至处处受制约,实是无奈之极。嘉祐八年(1063年),仁宗离世恰也是王安石母亲病逝,王安石于是辞官回江宁守丧。

    宋英宗继位后(1063年—1066年),屡次征召赴京任职,王安石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拒绝入朝。什么原因,我们在前面也讲过了,王安石认为就是仁宗都不能理解他,赏识他。何况,更加无能的英宗更加不在他的眼里了。他也知道在英宗的手下根本不能实现自己变法的主张。所以不管你怎么诏令,我就是不来。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因久慕王安石之名,起用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从此王安石深得神宗器重。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召见王安石。王安石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神宗认同王安石的相关主张,要求其尽心辅佐,共同完成这一任务。

    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同时指出当下危机四伏的社会现状,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刚刚二十岁出头的神宗皇帝听了王安石的话,那真的是热血沸腾,从此君臣二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变法大幕。

    王安石的这篇《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虽然字数不多,但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王安石通过三个论证,阐述了北宋立国时祖宗法度没错的原因,也进行了九个方面的论证阐述了现在必须更改祖宗之法的原因。

    王安石进行充分说明祖宗之法之所以没错,主要是因为三个方面:

    第一,太祖太宗本人有过人之才,所以用人之术非常高明。王安石认为,太祖太宗非常了解手下的官员,知道每一个官员的优劣,并将他们放在最合适的位置。在他们的手中,勇猛之人能够得到重用,奸诈小人也能够得到惩罚。因此太祖太宗时期政治清明、官员人人清正廉洁,这样获得一个盛世,也就顺理成章了。这话神宗没法反驳,即使太祖太宗没有这样的完美,神宗也不敢反驳啊。

    第二,太祖太宗时期二人敢作敢为,不断推陈出新所以各项政策都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王安石认为宋初藩镇割据,地方势力远强于中央,在赵普的建议下,使用“杯酒释兵权”的策略,剥夺了地方军阀及朝中大将的军权这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混乱局面,改革科举提高文人的地位、降低武将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武将叛乱的可能性。太祖太宗的这些举措,多是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的前无古人的措施。在当时也受到了很大的反对,但是太祖太宗还是坚持了下去,才开创了大宋百年的基业。

    第三,太祖太宗时期的各项政,皆以百姓利益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王安石认为太祖在制定政策发布命令时,都以百姓能否得利国家能否长治久安为前提,要变法自然就会有反对的人,反对的人意见一多,君主该怎么处置?君主该选择什么样的意见,作为变法的标准呢?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以百姓的利益为第一要务,以国家的利益为第一要务。百姓得利了,国家就富强了,国家富强了,变法就成功了。

    阐述完了列祖列宗的制度后,王安石随后写道,为什么执行了百年的制度,偏偏现在就出事了呢?因为大宋政权在这一百年间,慢慢出现了九个致命的弊端。

    一是,现在和皇上朝夕相处的,都是宦官和宫女。处理的政事,不过是有关部门的琐事。皇帝也没有像古代大有作为的君主那样,和士大夫讨论治理国家的方法,并具体实施到天下的治理中去。因此皇帝已经不知道祖宗之法的精华,已经不能在全国推广实施符合实际的法律法规。

    二是,皇帝识人不明,虽任用了许多贤人但小人也占据了很多职位。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正确的言论,皇帝未必听得进去,但是错误的主张却常常被采纳。长此下去国家怎么可能富强呢?

    三是,现在的科举制度,主要以诗赋和背诵古书的办法取士。现在的官场升迁制度,以论资排辈、按资历任用官员为主要的方式。这样的官场制度弊端重重,已经无法为国家输送切实有用的人才了。

    四是,监察机关没有十分称职的官员,无法监督官员贪污腐败的行为。边防将领也是问题重重,军队不是由有战场指挥经验的人担任,而是任命一些毫无本领的人充数。

    五是,官吏考核制度弊端重重,难以考核官员的真正政绩。真正的贤人因为不会“走后门”被排挤埋没,那些无能之辈却可以用取悦他人寻找关系来取得高官,占据要职。长此下去贤臣无权无势,才能得不到发挥。一个国家没有了贤臣,结果可想而知。

    六是,沉重的瑶役造成农民破产,而政府没有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兴办农用水利等事务。

    七是,边防部认没有训练整领,大部分的士兵是充数之人,战斗力极差。内地驻军全是**无赖,也毫无战斗力可言。

    八是,对皇族成员不严格教育和选拔,却委以重任,不符合先王奖优罚劣的用人原则。

    九是,对于管理财政,基本没有法度,所以尽管皇帝本人很节俭,但百姓却不富裕。不管皇帝和大臣怎么操劳,没有一个合适的理财办法国家仍不可能强盛。

    综上所述,大宋王朝到目前为止已经存在的九个致命的弊端,已使大宋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了。此时此刻,虽然国家一百多年来没有出过大的乱子,也没有遭到来得的水旱之灾,这跟前几代君主励精图治有关系。但更大的原因,是因为老天保佑,运气比较好罢了。可是一味依靠老天爷是不行的。万一发生变故大宋王朝的前途就堪忧了!

    因此国家变法,已经迫在眉睫了。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的结尾处王安石这样激动地写道:“伏唯陛下躬上圣之质,承无穷之绪,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终,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史料记载,收到王安石的奏章后,宋神宗大喜过望,他一连读了数遍。每读一次就要称赞一次,后来宋神宗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他竟然开始朗诵王安石的奏章了。就这样两个都有大志向的人终于紧紧地走在了一起,宋神宗下定决心,拜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