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一百六十六章 更加残酷的斗争(八)

一百六十六章 更加残酷的斗争(八)

    终于苏轼脱离了那些离死不远的日子,终于留下了自己的命。经此苦难,那么此时此刻的苏轼现实生活中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苏试到了黄州后,虽然生活艰苦,已经到了要自己种地种菜的地步了,但即使困难如此,他依旧是那个乐天派的苏轼。在黄州生活期间,苏轼不怨天,不尤人,在艰苦的生活中努力找到生活中的乐趣并创造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句。

    如今大家耳濡目染、众人皆知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大众熟悉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他在黄州创作的。那些优美的诗词无疑成为了苏轼的巅峰之作,也是宋代文坛乃至中国文坛的瑰宝。不知道《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人应该不多?让我们再好好复习一遍。

    大江东去,浪沟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郞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不仅成为他的文学代表之作。而他被贬黄州,也因为这篇诗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赫赫有名的名字-“文赤壁”

    从此以后,在中华大地上有了两个赤壁。一个赤壁,就是三国时决战的地点湖北蒲圻,叫“武赤壁”,或叫“周郎赤壁”。而另一个赤壁,就是苏轼被贬的湖北黄州,叫“文赤壁”,或叫“东坡赤壁”。一个心怀救国之梦的人,被奸臣所害,流落至此,无人问津。而他的到来,却让这个本来无人问津的小城,一时间名声大噪,成为一个名胜古城……虽然苏轼写了三首豪放的赤壁赋,但是,他创造的很多诗词,还是充满心酸和苦楚。

    史料记载,有一天苏轼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去游玩,大家在船上饮酒交谈,正当大家饮到高兴时,苏轼突然却喜极而泣,他望着波涛的河水,想着自己苦涩的人生,不由梦兴大发。于是苏轼立刻作诗一首以表心情: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算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阙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创作完这首诗后,苏轼就继续喝酒去了。大家也只是认为这首诗句写得好,并没太当回事。结果第二天一早,出事了。

    原来第二天天亮后,众人来到苏轼家,继续邀请他游玩。不料苏夫人大惊道:“我家相公彻夜未归,我还以为他跟你们在一起呢!”得知苏轼无故失踪,大家全都着急了。有一个人大声道:“昨天咱们喝酒的时候,苏轼都写了啥?我好像记得他写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听这话,苏夫人立刻急了。她大哭道:“什么叫江海寄余生呀?我家相公肯定是投河自尽了!你走了留下我们这些孤儿寡母,怎么办呀?“大家一听,彻底慌了立刻散开去寻找苏轼。还有人跑到衙门,告知当地知州,让他派人一起去寻找苏轼。得知苏轼可能投河自尽了,黄州知州都吓坏了。要知道苏轼是皇帝亲自下旨送到这里的“罪犯”,苏轼要是出现了差错,皇帝怪罪下来,自己这个官也就当到头了。惊慌失措的黄州知州立刻上疏了一份奏折,把这里的情况告知了朝廷。同时他亲自带人出城,沿着水路寻找苏轼去了。结果在一番大规模的寻找后,大家终于找到了苏轼。

    原来昨天喝完酒后,苏轼心中还是郁闷,他就一个人拎着一壶酒,沿着河道溜达,一边走一边借酒消愁。后来苏轼喝高了,索性趴在了一个草堆上呼呼大睡。等众人寻找到他时,苏轼还在呼呼大睡。看见苏轼没有跳河自尽,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他们在数落苏轼的同时,黄州知州也赶紧上疏朝廷,将这里的真实情况上奏了朝廷。没有一个人能够料道,因为这件事情苏轼反倒因祸得福了。因为这件事情后,宋神宗重新起用他,让他重回朝廷了。原来黄州知州第一份奏章传到朝廷时,宋神宗正在吃饭,得知苏轼“自杀”的消息后。宋神宗愁眉不展,饭也吃不下去了。一直喃喃自语道:“人才难得,人才难得。可惜,可惜了……”

    看见了黄州知州第二份奏章,得知苏轼没死后,宋神宗大喜过望。这个事情想不到对苏轼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宋神宗下定决心,准备重新起用苏轼了。

    史料记载,就在苏轼这场“乌龙自杀事件”后,某一天,君臣闲谈时,宋神宗突然发问道:“苏轼可与哪位古人相比?”没想到皇帝会这么问,大臣们一听立刻懵了,在一番短暂的思考后,有人回复道:“可与李白相比。”大臣的这个回答很有技巧。确实苏轼很像李白,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口无遍拦,一样的狂放不羁。当然大臣这样回答,也是暗示宋神宗--苏轼很像李白,所以虽然有才华但也不能委以重任。殊不知宋神宗听了这个答案,根本不满意大臣们的回答,他反驳道:“不对,李白虽然有苏轼的才气,却没有苏轼的学识广博!“

    可见宋神宗有多么欣赏苏轼。皇帝有这样的想法那么苏轼重回朝廷的日子还会远吗?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也就是在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一月,宋神宗亲自颁布诏书命苏轼移居汝州,但是还是要继续“戴罪反省”。

    虽然皇帝的旨意中,没有明显的重新起用苏轼的意思,并且在圣旨中还特别说明苏轼“不得签书公事”。但是谁都知道,汝州(今河南临汝)就在京城开封旁边,甚至可以算是京城开封的远郊区了。神宗皇帝把苏轼安排在这里,明显是另有所图,离苏轼重新被任用的日子也不会远了。就这样,在黄州生活了四年后苏试终于重回京城的日子不远了。那么,经过了这次血的磨难和自己痛苦的反思,苏试又将如何对待自己今后的仕途呢?

    1084年(元丰七年),在神宗的亲自顾问下苏轼终于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但是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在回来的路上不幸夭折了。汝州距离黄州路途遥远,且回来的路费已用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当苏轼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皇帝突然驾崩于福年殿,享年三十八岁。当时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神宗皇帝突然离世,朝庭忙于继任者及其他大事,一时间苏轼也被放在了一边。既然朝廷已答应了苏轼的请示,所以苏轼也顺延的到达了常州。苏轼在常州居住安顿下来后,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生活总算安定下来。于是这次常州之行对苏轼的印象是非常的好。也是因为这次美好的印象,苏东坡最后离开仕途后最终也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