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一百八十三章 强硬的哲宗(一)

一百八十三章 强硬的哲宗(一)

    1076年大宋后宫里,宫嫔朱氏为百忙中的宋神宗产下一字,取名为赵佣。这是宋神宗的第六个儿子。皇家得子,当然是件大事,但比起这年的各种震撼大事,比如新旧党争,边关战事,似乎也不是太惹眼!

    然而这一刻,却是大宋艰难重振的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天。这个不起眼的孩子,后来也是一个十分没存在感的皇帝,史书上说起他的执政年代,前半截总在夸他祖母的垂帘听政,后半截津津乐道群臣们的党争,唯独他的事总是语焉不详几笔带过。如此没存在感的天子就是大宋可称得上的硬汉皇帝宋哲宗赵煦。但在这之前的几年里,他只是个不起眼的皇子,可是小小年纪,就露出了早慧的一面,天资十分聪明,很得父皇宠爱。甚至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宋神宗处理国事,都常带他在身边。因此小小年纪,这个孩子就亲眼目睹了父亲的艰辛:满怀热血理想的宋神宗,执政最后几年,几乎生活在痛苦的纷争里,王安石的离开,令他不得不独自面对朝野的争斗,甚至还要面对后宫里反对变法的压力,千难万难他一肩扛着。宋神宗这个铁汉一生的艰辛执着,都被尚且年幼的儿子深深看在眼里,这个特殊的年代,也迫使这个孩子早早的成熟起来,六七岁的年岁举止就非常端庄,连好些老臣都啧啧称奇。父亲在元丰八年英年早逝。而这个时候,他被推上皇位却更看似一场意外,拥护新法的大臣们,希望大宋帝国能有一个年长的皇帝,继续扛起变法大业。最热门的就是他两个成年的哥哥。可是早就处心积虑反对变法的太皇太后高氏,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硬将九岁的赵佣推上皇位,是为宋哲宗。当然这时他已改名为赵煦。

    宋哲宗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赵佣,宋朝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赵顼第六子,母亲为钦成皇后朱氏。赵煦早年历封均国公、延安郡王。元丰八年(1085年),被立为太子,同年即位,年仅九岁,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帘听政。高氏起用司马光等,恢复旧法,史称“元祐更化”。

    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赵煦开始亲政。赵煦亲政后下令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罢旧党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

    在军事上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区,并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元符三年(1100年),赵煦病逝,年仅二十四岁,在位十五年。谥号宪元显德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庙号哲宗,葬于永泰陵。

    赵佣(后改名赵煦)于熙宁九年十二月七日(1077年1月4日)生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为宋神宗赵顼的第六子,其母为宫嫔朱氏(钦成皇后)。曾加检校太尉、天平军节度使之衔,封均国公。元丰五年(1082年),赵佣转任开府仪同三司、彰武军节度使,进封延安郡王。

    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神宗在集英殿宴请群臣,赵佣侍立在旁,其仪容举止深得群臣肯定,纷纷向神宗祝贺。

    元丰八年(1085年)二月,神宗病情日趋恶化,不能处理朝政。当时赵佣才九岁,而神宗的两个同母弟弟赵颢、赵頵却年富力强,论声望、地位和出身,两人中的任何一个都有资格为帝。当时大臣蔡确和邢恕也有策立二王之意,他们曾想通过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绘和高公纪达到目的,但高公绘等予以拒绝。蔡确和邢恕见拥帝之意难以得逞,便决定拥立赵佣,以夺策立之功,并趁机除掉与蔡确有矛盾的宰相王珪。蔡确在与王珪同去探望神宗时,问王珪对立储之事有何看法。同时在暗中派开封知府蔡京率杀手埋伏在暗处,只要王珪稍有异议,就将他杀死。王珪素来胆小怕事,但这一次却很有主张,见蔡确相问,王珪便慢吞吞地回答:“皇上有子。”言下之意是要立赵佣。蔡确无法便只好四处张扬,说他自己有策立大功,却反诬高太后和王珪有废立赵佣之意,此事在后来给他招来大祸。

    不仅朝中大臣各有打算,赵颢和赵頵也极为关注选立皇储一事。他们时常去皇宫探视神宗病情。看过神宗后,赵颢还径直去高太后处,试图探听或是谈论些什么。神宗只能“怒目视之”,似乎也察觉到弟弟们的意图。到了神宗弥留之际,赵颢甚至还请求留在神宗身边侍疾。高太后见两位亲王居心叵测,为防万一便命人关闭宫门,禁止二王出入神宗寝宫,实际上是要他们断了念头。同时加快了立赵佣为储的步伐,还暗中敕令宦官梁惟简,让他的妻子秘密赶制了一件十岁孩童穿的皇袍以备不时之需。

    同年三月,在大臣们前来觐见时,高太后当众夸赞皇子赵佣性格稳重,聪明伶俐。赵佣自神宗病后便一直手抄佛经,为神宗祈福颇是孝顺。高太后称其已能背诵七卷《论语》,字也写得很漂亮,她还将赵佣所抄佛经传给大臣们看。大臣们齐声称贺,高太后立即命人抱出赵佣,宣读神宗诏书,立赵佣为皇太子改名赵煦,皇储之争至此才告终。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戊戌,神宗驾崩,年仅九岁的赵煦即位。宋哲宗是个早熟的孩子,平生最敬佩的人就是自己的父亲。刚继位时,按照礼仪应由他接见辽朝使者。大臣蔡确恐怕赵煦年幼,见了辽人的容貌、服饰奇异后会受惊吓,有损国威,就先一日对赵煦仔细地介绍辽朝使者的容貌和服饰,请他不要惊奇,还重复讲了几十遍。赵煦听后不做声,等蔡确说完,他忽然严肃地问道:“辽朝使者是人吗?”蔡确回答说:“当然是人,不过是夷狄罢了。”赵煦说:“既然是人,我怎么会怕他呢?”蔡确没想到赵煦竟有如此主见,只得惶惶然退下。由此可见,哲宗的强硬铁血确实有天生的一面。

    赵煦即位时,高太后一再表示她性本好静,垂帘听政是出于无奈,但她却丝毫不放松手中的权力。在高太后垂帘时期,军国大事都由她与几位大臣处理,年少的赵煦对朝政几乎没有发言权。大臣们也以为赵煦年幼,凡事都取决于高太后。朝堂上赵煦的御座与高太后座位相对,大臣们向来是向太后奏事,背朝赵煦,也不转身向赵煦禀报。以致赵煦亲政后在谈及垂帘时说,他只能看朝中官员的臀部和背部。

    到了赵煦十七岁时,高太后本应该还政,但她却仍然积极地听政。而此时众大臣依然有事先奏太后,有宣谕必听太后之言,也不劝太后撤帘。高太后和大臣们的这种态度惹恼了赵煦,赵煦心中很是怨恨他们,这也是他亲政后大力贬斥元祐大臣的一个原因。

    尽管高太后和大臣在垂帘时没有考虑赵煦的感受,但他们并不放松对赵煦的教育。高太后任吕公著、范纯仁、苏轼和范祖禹等人担任赵煦的侍读大臣,想通过教育使赵煦成为一个恪守祖宗法度、通晓经义的皇帝,尤其是让赵煦仰慕宋仁宗而不是锐意进取的神宗,因为仁宗创下了为士大夫津津乐道的清平盛世。

    此外高太后在生活上对赵煦的管教也很严格。为避免赵煦耽于女色,高太后派了二十个年长的宫嫔照顾他的起居,又常令赵煦晚上在自己榻前阁楼中就寝,相当于限制了他自由活动的空间。

    但元祐四年(1089年)十二月,民间却传出宫中寻找乳母之事。大臣刘安世得知后大惊,赵煦此时才十三岁后宫竟然寻找乳母,是否是皇帝沉溺声色?刘安世上奏章告诫赵煦自重。大臣范祖禹直接上书高太后,言辞极为激烈。高太后对外解释说,是神宗遗留下的几个小公主年幼,需要乳母照顾,但私下却将赵煦身边的宫女一一唤去审问。赵煦后来回忆说那些宫女们个个红肿着眼脸色惨白,他心里很害怕,后来才知道是刘、范暗中告了状,而自己却浑然不知。高太后的这些做法虽然目的是为了照顾和保护赵煦,但却使得赵煦感到窒息无形中增强了他的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