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建文盛世 » 四[国事·立内阁]

四[国事·立内阁]

    淅淅沥沥,噼里啪啦。

    四月底最后的一场春雨洒落人间,像是精灵落入凡尘,在人世的天地间起舞跳跃。

    春雨贵如油,珍贵的春雨代表着丰收,代表着希望,代表着喜悦。无论雨滴在何处跳跃,人们都会用微笑并且幸福的目光,注视着它,追随着它。

    雨滴落在明黄色的琉璃瓦上,还没来及绽放跳跃,便幻化成清水,无声的从琉璃瓦的缝隙里,流到青铜的水管中,然后无声的排入铺着青石板的水渠。

    这场雨结束的第二天,是五月初一,距离为期百日的热孝还有十二天,但是朱允炆依旧没有出现在满堂文武的眼中。

    就仿佛消失了一般,并没有如外界预想的那般,一坐上皇帝宝座,便迫不及待的颁行新政,更换朝臣。

    除了多年伴驾东宫的齐泰、黄子澄之外,朱允炆的老师方孝孺,也仅仅从翰林侍讲升到了礼部右侍郎,而铁铉和解缙这两位自朱允炆被册封太孙后的亲近重臣的位置动都没动,连虚职都没有加。

    一些级别偏低的朝官还以为皇帝是不是因为太祖大行过于悲伤,生病了?

    只有六部尚书、左右侍郎,五军都督府,加上在洪武二十八初才由朱允炆提议设立的海军都督府的勋贵知道,朱允炆这三个月的时间都在忙什么。

    一大批詹事府里的录事,都搬进了谨身殿,每天全国呈上来的奏折源源不断的送进谨身殿,朱允炆一边批复奏折,一边忙着教这群詹事府录事,如何施政。

    涉及六部五府的重大国事,朱允炆还会把六部部院大臣和六府勋贵叫到御前,让他们自行批复。

    往往这个时候的朱允炆,便埋着头坐在御案后面,拿着笔不知道在写些什么,大臣们在下面议论,最后有了答复,朱允炆也只是哦了一声:“既然议定了,那就批了吧。”

    这种事一多,大臣们只当是朱允炆主动放权,心里还开心的不得了,连连感叹:“圣人垂拱而天下大治。”

    齐黄二人更是跟上了发条一样,一个在兵部憋着心思要夺五军都督府的权,一个在礼部和方孝孺筹划着秋闱,倒是一时间不在跑朱允炆耳边唠叨削藩的事情了。

    齐黄二人朱允炆已经想好怎么处理了,这两人和方孝孺一样,只适合做学问,国家大事让他们掺和就是茅坑里打灯笼——找死。

    以后办个报纸啥的让他们折腾便是了。

    三个月的皇帝,一条政令没有发过,慢说满朝文武,就连马上要离京的亲王都摸不着头脑。

    按理说,三个月不朝,这是个昏君啊,但也没听说皇帝在皇宫里整日忙着生小孩,倒是经常批奏本批个通宵,那这到底算是明君还是昏君?

    不动,事做的少,别人就无法通过自己做事的痕迹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那便摸不透自己的心思和缺点,等到什么时候把一切都了解了,便是雷霆万钧,一击制敌。

    自己一不削藩,二不滥杀朝臣,反而暂时将权利交给那些士人,没听到那群掌握着这个时代发言权的读书人喊自己什么吗,他们喊朱允炆:“圣天子。”

    圣人垂拱嘛。

    既然没人会造圣人的反,有什么好急的?

    至于会不会被架空,朱允炆压根不担心这种事,他们没这能耐,便是朱允炆一个奏章不看,全给他们自主决断,慢说三个月,三年他们也不可能架空皇帝。

    因为,不管是哪个时期的皇帝,他只要手里有军队,被架空的权利随时可以一句话都收回来!

    历史上的朱棣不在朝堂,一丁点皇帝的权利都没偷到吧?但他有军队,他造反成功了自然而然就有了全天下的权利。

    枪杆子里头才出政权。

    五军都督府和海军都督府是效死朱允炆这个正统的,京营三十五万的精锐,还有十万海军战士,那也是朱允炆手里最听话的枪,是朱允炆的腰杆子。

    然后就在热孝过后的第一天,朱允炆便拟订了他登基以来,关于政令的第一份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承运以来,日批夜览,不敢怠慢国事,然朕之才能,不及太祖万一,深知江山社稷之重,唯恐有所差池,以致无颜面见祖宗,幸有百官辅佐,新朝以来,朝局稳定,皆众卿之功绩,朕及冠之年,才疏学浅,盼以贤臣为师,学治国之策。

    朕素闻户部尚书郁新、吏部尚书暴昭、礼部右侍郎方孝孺,皆才高八斗之治世能臣,朝野钦服,今敕尔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为内阁大学士。尔等理事于文渊阁,中枢、十三省一应奏事,皆由通政司交付文渊阁,由三位大学士先行批注,在呈御前,如此,朕也可从中学得治国之道,加印后,复还通政司明发中枢、十三省。”

    皇帝老子,这是一口气任命了三个宰相?

    百官们面面相觑,顿时议论纷纷。

    而被朱允炆点名的三人则以激动地满面红光,山呼谢恩。

    位列极品,这才是真正的位列极品啊!

    虽然皇帝没有明授丞相之称谓,但入宫辅政,理事于文渊阁,内阁大学士,天下一应奏事代君批注,附署诏令,前朝权相胡惟庸也莫过于此了。这是虽无宰辅之名,却行宰辅之事啊。

    朱允炆等宝祥宣读完圣旨,开口道:“日后朝会改为每月初十,二十举行,正月则顺延至十六,三十举行。诸位爱卿也不必日日披霜带露,饱受饥寒之苦,众卿待辰正之后,赴署衙办公即可。”

    辰时是早上七点到九点,辰正也就是早上八点,一般到下午四点左右下班,八小时工作制,倒也理想。

    朱允炆想到这直接起身,离开时还指了指刚任命的三位大学士。

    “退朝!陛下有旨,三位阁臣谨身殿觐见。”宝祥见状心领神会。

    ……

    谨身殿,朱允炆换了华服,一身十分轻松,热情的招呼着给三位大学士赐座看茶。

    “日后,三位阁臣便移文渊阁办公,每日辰正之后,于谨身殿候朕即可。”

    “臣等领圣命。”

    三人躬身领命,三人对视一眼后,方孝孺又问道:“启禀陛下,内阁初立,臣等请陛下教诲。”

    这三人心知肚明,别看刚才圣旨上说的好听,什么及冠之年才疏学浅,还要以贤臣为师。

    这么多年了,大家都门清,老朱家最虚伪了,一个比一个能装,说这么一大堆不过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彰显自己求贤如渴不耻下问而已。他们仨要真拿自己当辅政大臣,乾纲独断,胡惟庸就是最好的下场,到时候死则死矣,在落个权臣擅政的骂名可就遗臭万年了。

    朱允炆满意的点点头,看来这三人还有点自知之明,没有膨胀。

    随即开口道:“中枢三品并以上大员任命、地方四品并以上任命,着吏部二人赴察,报与朕览。

    涉及军政,移交五军都督府与海军都督府,不可耽搁。

    国库收入、支出,户部与地方核算后,报与朕览。

    一应事宜,无论繁简,务要当日完毕复还通政司,不可过夜,朕自詹事府挑选三十名侍政录事,皆以有数年阅政经验,交予汝等,随扈文渊阁,卿等每批注一份奏折,交人送于朕览,朕加印,复还通政司。

    如有棘手不决之事,每日谨身殿小朝会,卿等与朕共议。“

    朱允炆话音刚落,郁新三人脑海里只剩下一句话:“这个皇帝,一点都不像二十岁的年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