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小重山:新唐 » 第二十一节 羊肉汤

第二十一节 羊肉汤

    “哪里,哪里,”

    天璇书生忙道:“以前你是统领,我是游探,承蒙不弃被陈兄叫一声老弟。如今平起平坐,那就更是兄弟了,今后还得多加亲近才是。唔,将军命小弟明日天亮又设法回城,查察王戬是否如常上朝,如果一连几天足不出户,那便可以坐实他中风的可能了。如此,将军便要审时度势,重修大计方略。”

    说到此处,语气不自禁地透出志得意满。

    隔壁光线从多处石缝中透过来,对话的声音也自那里传出。

    李重扬极想看一看这天璇书生生得什么模样,想要记住了,今后但凡有机会,定将此人千刀万剐,替枉死的送菜一家报仇。

    死在天璇书生手上的,当然不止送菜人一家。

    这家人只是天璇书生职业生涯里一次偶然遇见,其他的偶然,当不可胜数,比如车夫丫环等之于姥姥与山魈儿。

    李重扬只想让他们知道,大唐子民不可轻侮,背负华夏血债者,虽远必诛!

    可惜两个石窟间横亘了整块大石,缝隙皆在大石边缘,也就是石窟里角落的位置,角度不对,那边的情形什么也看不见。

    重扬只盼这二人多说一会话,让自己把天璇书生的嗓音记牢一点,纵使再过十年二十年,也能凭声音把这草菅人命的刽子手辨识出来。

    可惜紧跟着便听到陈统领道:“原来老弟明天一早便要动身回城,那便不打扰了,你早些休息,待他日有暇,再共谋一醉。”

    天璇书生道:“也好。如今新唐正值多事之秋,幽州王要称帝的事情搞得朝廷上下焦头烂额,东倭人又悄悄在里面插了一杠子,无巧不巧,这时候偏偏兵马元帅重病,新唐这叫屋漏偏逢连夜雨,咱家主公大事可期!到时候咱哥几个立下汗马功劳的,自有一场加官晋爵、荣华富贵,到那时,还怕没机会喝酒?”

    二人相视大笑,陈统领作别而去。

    夜色已深,河滩上又恢复寂静,唯有远处河水流淌,发出哗哗的水声,传进人耳鼓,倒更增夜的静谧。

    重扬心想,若人能像河流一样管它日夜寒暑,只须自顾自地走自己的路,且行且吟,无忧无虑,那该多好。

    水无常形,地势是什么模样,便决定了它是走是留,是湖泊,还是江海。

    重扬茅塞顿开,河流的快乐,在于它顺势而为,所谓水到渠成,看似无为,实则隐含天命所归的至理。

    世间事亦复如此,顺势而为才可事半功倍。有势可以借势,无势便当造势。

    重扬躺在破草席上胡思乱想,念头纷至沓来,这一夜再也没有睡着。

    第二天一早,姥姥便又带了早餐到来,对重扬道:“你倒大方,好好一条羊腿,姥姥都舍不得吃给你带了来,你却便宜了看门小卒。今日是羊肉汤泡馍,我看你仍是不吃?”

    重扬见他捧了个大土碗,满满一大碗熬制成乳白色的羊肉汤,上面还飘着几粒葱花,腾腾地冒着热气,端的是香气扑鼻。

    重扬悄悄咽下一大口馋涎,生怕咕咚一声,让姥姥听了去,心想他连羊腿最终给守卫吃了的事都知道,可见我吃不吃东西,他们其实在意得紧。

    能不能脱身,就看这绝食的把戏怎么演,嘿嘿,顺势而为,顺势而为。

    姥姥把羊肉汤端到重扬面前,故意把热气往重扬脸上吹,道:“这碗肉汤,便是取你说的小羊肩胛上最嫩的肉,加上些许羊杂,足足熬了两个时辰,你看看这颜色,这味道……啊唷!”

    一声惊叫,羊汤泼了一脸,大土碗掉到了地上。

    幸好地上都是沙土,那碗命大,居然没有摔碎。

    原来他正说得起劲,不防重扬陡然一抬手撞在碗底,那一大碗羊肉汤便泼了姥姥一头一身!

    那碗羊肉汤出锅不久,鲜香烫热,陡然间泼了姥姥一脸,直烫得他跳脚,抬手一巴掌将重扬打得翻倒在地。

    重扬脸上肿起,却笑得直拍大腿。

    姥姥忙不迭地用衣袖将一脸褶子拭擦干爽,又从头发上拉下两条羊肠子,愤愤地掷在地上,嘴里骂道:“老子踢死你这个不知好歹的小贼!”

    冲上前,抬脚就往重扬肚子上踹去。

    重扬就地一滚,躲开了第一脚,见姥姥余怒未消,又赶上来踹第二脚,忙叫道:“好啊,你踩死了我,有道是大唐皇子惨死在天玑姥姥脚下,姥姥他日名扬四海,别忘了到我坟前烧一串纸钱……”

    姥姥悚然心惊,连忙把腿收了回来,用力太猛,往后踉跄了几步,险些摔倒。

    心想这小子可恶透顶,但是身份特殊,又是将军极为看重的人物,如果刚才一脚将他踢出个好歹来,主公非要了我项上人头不可!

    一念及此,心里后怕不已,狠狠地往地上吐了口痰,吩咐守卫将重扬看好了,转身离去。

    忽忽又是一天过去,自姥姥去后,再没有人来叨扰李重扬,簪花再没现过身。

    旁边石窟也声息全无,想来那天璇书生早已悄悄动身,又潜进长安城去了。

    一想到这厮正想方设法证实王戬病情,以便于拓跋雄对大唐下手,重扬便如芒刺在背,恨不得立时飞回长安,将这厮捉了来,碎尸万段!

    而天璇书生是重扬被挟持到这里来,才偶然知道的。

    他不知道的西夏斥候,长安城里还有多少?

    在祖父光复皇帝李传嗣和父皇李承源两代人的治理下,新唐国力日升,长安城由复国之初的百业凋敝渐至欣欣向荣,一派中兴景象。

    谁知一石激起千层浪。

    若非自己因幽州王称帝一事到幽云别院察访,有了这一番被擒遭劫的奇遇,怎知道繁荣的下面,竟早已暗流涌动、波诡云谲!

    还有,兵部尚书王戬元帅身染沉疴,连敌酋都已经知道了,正在针对此事制定大不利唐廷的方略,自己身为在朝皇子,居然懵然未知,实在太过糊涂。

    难怪父皇见了,总要数落自己说粗心大意浮躁顽劣,难成大器,好一番摇头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