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太史慈之从黄巾围城开始 » 第三十八章:刘焉建议选牧伯

第三十八章:刘焉建议选牧伯

    朝别使君门,暮投江上村。

    从来无汉室,临去望何恩。

    行计自不定,此心谁与论。

    秋猿叫寒月,只欲断人魂。

    三月初二,白日春雷击中南宫正殿德阳殿,德阳殿后梁柱起火,幸汉帝刘宏恰在西苑游玩,但仍然大惊。

    次日招洛阳重臣齐至崇德殿商议。

    袁隗、杨赐、刘虞、刘焉等宗室、三公九卿上奏此乃天示,奏请刘宏免去冀、幽、凉、青、徐等六州三成赋税,以养天下臣民,缓解朝纲不稳、叛乱四起之相,但刘宏不许,认为凉州不可丢,还需加大军需物资投入,并再招皇甫嵩为将,董卓、孙坚等在击凉州。

    众臣无奈,纷纷退下,各自商议。

    汉室朝臣齐聚太常刘焉府邸。

    刘焉、刘虞、刘表、刘岱围坐。

    “诸位,皇帝如此这般,恐怕我刘氏江山危矣!”刘焉对着众位说。

    “兄长,我想再次劝谏一次!我明日就去宫前跪奏!”刘表此时才40余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

    “景升!无用之功罢了,刘宏乃小小亭侯,被窦武、陈蕃骤然捧上帝位,自小没有接触过皇家教育,如此这般短视也可以理解!”刘岱说。

    “呜呜,可怜我这大汉江山啊!”刘虞一想起当今天下大乱,政令不出司隶,而皇帝刘宏仍然贪得无厌,说是为了凉州,但实际还是为了建设西园以供自己享乐!在加上张让、赵忠等人变本加厉,唉……我大汉啊……”刘虞也是惆怅不已。

    “好了,诸位,今日我等在此不是为了怨天尤人,而是要想办法,阻止皇帝!假若不能阻止,也要给我刘氏江山留下香火!”刘焉见众人只知道长吁短叹,不由得怒目大喝道。

    “君郎,你有何方略?”刘虞正式道。

    “伯安、公山、正礼,我意明日上书远离朝堂,去交州做一刺史终老,不想再回洛阳。”刘焉叹道。

    “君郎,汝这是何意?”刘虞等人诧异非常。

    “唉,我即将年过五旬,在洛阳也只是蹉跎终老,还不如去往交州做一守城尔。”刘焉说道,“且看我大汉各州,贪官污吏横行,比如益州刺史郤俭在益州大事聚敛,贪婪成风。如此下去,我大汉将难以维持啊,既然我在洛阳无所事事,还不如到地方主政,造福一方百姓啊!”

    “可是,如今洛阳需要君郎这等忠诚之士啊!”刘表劝道。

    “唉,我心已决,诸位也拿不出劝解皇帝的谋略,那还能怎么办?莫不成,你们想当第二个霍光之辈?”刘焉见众人还想劝,指挥说,“我乏了,明日就上书。”

    “这!”刘虞等人见状,只好无奈告辞。

    “伯安,我此举也是为了我大汉江山啊,这刘宏靠不住啊,我得为我刘氏择一地休憩啊!”刘焉目送刘虞等人离开,心里不免唏嘘。

    刘焉也是雷厉风行之辈,当天下午就开始写奏折,准备上书。

    “呼……”洋洋洒洒写完《建议选牧伯》,刘焉歇口气,认真表好,等待明日进宫面呈。

    “报!主公,中山国相刘备携国尉太史慈呈上拜帖!”就在刘焉刚坐下歇息饮茶时,就听下人说刘备来到。

    “哦,玄德竟然来了,哈哈,快,让其正厅休息,我稍后就来。”刘焉一听刘备竟然来了,心中很是高兴。对于这个宗室后辈翘楚,刘焉很是满意,亏得自己慧眼识珠,从刘备发迹之初就支持,刘备阵斩程志远、千里转战救青州城、破浮阳十万黄巾,再助皇甫嵩大破冀中三十万黄巾,可谓是战功赫赫啊!

    刘焉正厅,显得很简陋,除一些字画外,连一个古董瓶子都没有,看得刘备心里直呼刘焉清廉之辈,只有太史慈心中不屑:刘焉这老狐狸,在洛阳就是在当孙子,但一到蜀地,就会天性使然,奢侈照人啊。

    “哈哈!玄德,你终于肯到我这来啦!”刘焉一入大厅,就大笑起来。

    “备,姗姗来迟,请大人勿怪!”对于眼前这个年近五旬的长辈,刘备心中是有敬意的。刘焉从自己微末之时提携自己,然后又在冀州大捷中为自己述功,心里也是十分感激。假如拿得到中山国相的职位的原因的话,刘焉起码能占一半,比自己师尊来的帮助还要大。

    两人又是一阵寒暄,互相了解了各自近况。

    “玄德,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说说看,此番来洛阳,主要想做啥?”刘焉问。

    “不瞒长者,备此番目的有三:其一是拜见您,自当年在洛阳夸功见过后,已经三年未见,对您我甚是想念;其二是拜见我恩师,我也是多年未尽孝道,此番来洛阳,也想在恩师身边多伺候几月。其三是我在中山任期将满,也是来京述职的。”刘备解释道。

    “是啊!逝者如斯夫!一眨眼4年已过!”刘焉感叹道,“玄德在中山的情况我也有所耳闻,可谓是政绩斐然啊,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候啊!”

    “呵呵,这都是托陛下洪福,以及之前听您指点之功啊,我只是萧规曹随,拿着您在幽州的良政施行而已!”刘备这张嘴,真的是厉害,一下就击中刘焉心中的痛点。

    “哈哈!玄德你真的是抬爱我了,没了你,就算我幽州的施政方略再强也没有用啊!”刘焉喜上眉梢,毕竟被人拍马屁真的是一件很爽的事情,“玄德,你这次述职,不知有何打算啊?”

    “备,听闻益州有黄巾叛乱,想赴益州平叛,或者是在巴郡、汉中谋一职位,希望大人届时能帮被举荐一下。”刘备见刘焉直接说了,也就不瞒着了。

    “此番,备从中山也带了一点当地有特色的东西,希望大人能够喜欢。”刘备说完,就示意背后的赵云。

    “哦,是何物啊?”刘焉觉得有趣。

    “大人请过目。”刘备接过赵云递过来的画卷。

    “好好,我且观摩一二。”刘焉小心翼翼的,打开画卷。

    “噢!天,竟然是董夫子亲著的《春秋繁露》第92篇!此乃绝迹啊!”刘焉大喜。刘焉现在也不西喜奢侈张扬,唯独喜欢搜集孤篇,对于董夫子的这第92篇,刘焉可是心神向往已久啊!

    “啊,如此贵重之物,我难以担当啊!”刘焉眼里闪过不舍,但还是将之送回刘备。

    “呵呵,我听闻大人独好董子,所以跑遍冀州,找到此篇。但此篇对我而言,不过是一书而已,但在大人手上,就能好好发扬董子的精髓了。所以,还请大人不必推辞。”刘备不接。

    “哈哈,既如此,那就多谢玄德了。”刘焉见刘备坚持,也就顺手收了下来。

    接下来,两人又聊了一些洛阳事情。刘备见天色不早,就告辞而去。

    “四弟,这个董子第92篇,真的有那么珍贵吗?”回去路上,刘备追问起太史慈。刘备其实对经义不甚了解,年轻时候只顾吃喝玩乐,就算是在卢植门下那几年,对经文也只是潦草看过而已。

    “嘿嘿,大哥,这你有所不知了吧。大哥应该知道武帝独尊儒术了吧,但武帝为何要独尊儒术了呢?就是因为董子亲手书写的《春秋繁露》啊,他在里面阐述了春秋大一统的概念,为武帝的推恩令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啊。你说贵不贵?”太史慈解释道。

    “哈哈,贵、贵,贵不可言!不过只要能让刘焉帮我说话,那就是再贵都值啊!辛苦四弟你跑东跑西奔波了!”刘备大笑。

    “切!现在打哥你倒是说我奔波劳累,但是当初在中山,你不是整天逮住我骂我不务正业的吗?”太史慈郁闷道。

    “哈哈!我那是督促你而已!”

    就在二人聊天的功夫,刘备已经到了卢植府中,作为卢植的学生,刘备自然要住进卢植家中。

    第二日巳时五刻,刘焉收拾好,准备入宫拜见刘宏,至于为何这么晚,那是因为咱们的皇帝每天都是巳时才醒的啊!

    皇宫,崇德殿。

    “宣太常刘焉觐见!”站在殿门口的张让大声宣扬,对于刘焉这等宗室老臣,张让等人也是不肯多加得罪的,毕竟宗室也宦官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多谢常侍!”刘焉向张让拱手作揖后,就跟着进去了。

    “陛下,刘焉带到!”张让看见刘宏此时正在调戏新纳的陈妃,小声的说。

    “哦,太常来了,快请!”刘宏其实对刘焉、刘虞这两位宗室老臣也是很信任的,见刘焉来了,就先打发走了陈妃等一干人。一下子,殿中只有刘宏、刘焉和张让。

    “见过陛下!”刘焉行礼道。

    “呵呵,自己人不必多礼,坐下说话。”刘宏说。

    “诺!”刘焉小心地跪坐下来。“陛下,老臣此番来,是有策呈上,请陛下御览.”

    “哦!你直接说,我懒得看!”刘宏接过张让递上来的奏疏,把玩了一下,也不看,直接问道。

    “诺!陛下,如今天下各地不稳,诸多刺史、太守都行贿买官,有真本事真本领的人才反倒不多,这些贩官到任后,为了赚回自己的买官前,往往都大肆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比如益州刺史郤俭在益州大事聚敛,贪婪成风。所有,老臣斗胆,建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刘焉捡着奏疏主要内容说了一下。

    “哦,可是我朝一直都是用刺史监督各州郡的呀,如此重大,让我思虑周详再说!”刘宏也是极为聪敏之人,要不然也斗不过窦太后和大将军窦武。

    “诺!那老臣告退!”刘焉请辞。

    “嗯,去吧!”刘宏说。

    “张父,你说,这刘焉是何意啊?”看着刘焉已经退出大殿,刘宏问起张让。

    “这个嘛,太常这也是忧心各地刺史太守贪赃枉法,应该是周详之策。再说,陛下您让我这里卖官,我们也是看钱认人的啊,至于他们到了地方任职,我这边就管不住了。如果陛下您真的选几个忠诚可靠的州牧,帮着治理一州之地,也不无不可。”张让,想了想回到。其实内心里就是说,刘焉就是在帮你擦屁股啊,你到处卖官鬻爵,那上位的自然要把钱赚回来啊,难道自个亏死吗?

    “呵呵,张父所言甚合我意!”刘宏点头道,“那张父也帮我参考参考,谁当州牧合适呢?”

    “陛下,这首选肯定是宗室老臣啊,才能放心啊,其次是名声清廉高洁的重臣啊,最后是考虑朝中大臣嘛!”张让说。

    “嗯,不错!”刘宏点头,“那我再仔细想想看!”

    “诺!”张让见刘宏要深思,就小声的退出去,留下刘宏一个人在这宽敞的大殿,在思考中做出了改变整个大汉历史的举措:废史立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