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日月燃明 » 第五十三章 榜样

第五十三章 榜样

    看到还未完全成型的车辆之时,看到那直接硬连接在车体上的车轴,王战灵机一动,想起了车辆减震系统。

    想一想,还是有可能实现的,于是便立刻将车辆减震钢板弓的做法交代给了造车和炼钢打铁的工匠,让他们互相合作。

    这个时代,对弹性运用的常见方面便是弓弩,钢板减震系统与没有反曲的普通竹弓非常相近。王战将由短到长的一叠钢板与车体和车轴如何连接画的清清楚楚,将原理讲解一番,最后将这减震系统命名为减震弓。

    听懂了的众工匠自然是大赞此名贴切,恨不得立刻着手改进,让自己造出的车辆能让乘者像坐轿子一般舒适。

    王战将螺旋减震弹簧也一并教给了工匠,只是限于材质,王战对螺旋弹簧短时间内是没做指望的,至少对性能不做太高指望,毕竟弹簧钢不是想有就能有的。

    对于最重要的大炮,王战也想到了一点细节:散热太快,内外散热速度相差太大,都会影响铸铁的韧性。

    王战对此也想到了办法:在铸造炮体时,为避免铁模散热太快影响一次炮体铸造质量,让工匠制作了一只只大木箱子,浇注铁液之前扣在铁模之外,内置炭盆,减缓铁模散热降温的速度。

    至于这种措施具体有多少效果,还得由工匠对比之后再说。

    胸甲的改进细节,一是在穿脱方便上。

    王战让工匠铸造出如同人体上半身的实心铁砧,将板甲肩头部位直接打制成扣过肩头,然后与后背背甲和小腹的鳞甲、腿裙直接连为整体,只在右肋下开襟,穿戴时只要把左手从开襟伸进去握住左肩,右手握住右肩,将这套甲举过头顶,人从开襟穿进去,套头、落下、系住开襟,除了臂膊之外,整套铠甲一次穿戴完毕。

    而且从结构上来说,完全取消了传统铠甲的抱肚,省略了传统铠甲穿戴的好多步骤,无需人帮助,自己就能穿戴,也不会在久战之后盔歪甲斜。铠甲在腰间鳞甲的位置设了一条牛皮武装带,使整幅连身铠甲的重量不再被肩头完全传给脊柱承担,而是在武装带的约束下,被臀和胯部承担了一部分,减轻了腰背的负担。

    二是对胸甲进行淬火回火热处理,提高性能。

    除了回火之外,王战还让铠甲工匠试试冷锻,毕竟大宋时西夏的冷锻铠甲声名远播,传说可抗强弓劲射。彼世王战在早些年的工程建设中也经常现场制作冷拉钢筋,制作后放置十四天,强度能增加至少两成,名为冷作硬化,与冷锻是一个原理。

    只是不知道此时大曌的百炼钢能否承受住冷锻,会不会因为磷硫含量的关系一锻就裂。反正试一试总没坏处,如果能因此进一步减少铠甲的厚度和重量,那就是意外之喜。

    王战一座座工坊走着,给一群群不同工种的工匠讲解着。

    不管走到哪一种工坊区,众工匠听了皇帝的诸般指点讲解、奇思妙想之后,心中均是惊叹不已:皇帝真是工匠的祖师爷转世不成?

    ......

    “莫要急着恭维朕,铸造火铳的泥芯有谁制作出来了?”在火铳区,王战打断了众人的称颂。

    “回陛下,老匠做出了一根。”说着,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匠捧出了一口斜靠在肩上的狭长木匣。

    将木匣靠着案台立稳,老匠打开木匣,里面躺着一根细长的黄泥细杆。老匠将细杆小心翼翼的拿出来给皇帝看。

    铸造火铳内管的泥芯制作方法倒是真被他想了出来,且与王战设想的一模一样:竹杆泥芯。

    这聪明的老匠将一根细长笔直的竹杆锉出横纹,外面包裹一层黄泥,黄泥中掺杂细细的麻丝拉结防裂,制作时略粗,干透之后再加以仔细旋磨修圆,整根细长的泥芯显得极其精致。

    这个老匠制作的泥芯足有四尺长,完全合用。王战初步选定的铳管口径就是三分粗,约相当于彼世十毫米,长一百二十倍径,加上枪膛、枪栓和直枪托的长度,总长大约此时的五尺三寸。

    “老匠叫什么名字?”轻轻将泥芯还给老匠,王战和蔼的问道。

    “回皇上,老匠名叫赵传义。”老匠诚惶诚恐地答道。

    “赏赵传义三十两。”

    王战当场赏银三十两。

    白花花的现银,现场再度一片压低的啧啧声。

    声音虽低,众工匠内心却均是欢欣鼓舞。他们不怕要求严——手艺人还怕要求高吗?他们只怕上官克扣不给钱。如今皇帝亲自指挥大家、亲自发下一笔又一笔现银,这要是挣不到银子米粮,那就只怪自己手艺差。

    “圣上,这竹杆泥芯制作还可以,但只能立着存放,平放极易损坏,安装合模时需要非常小心,感觉不一定比打制好。”赵传义谢恩之后老实地说道。

    王战想了想,觉得他说得对,但也可能还是初次制作,不太习惯这种精细操作,多操作几次也许就好了,所以决定还是再向周围领头的大匠详细解说一遍分工协作、流水作业的做法。

    众工匠们听完之后商量了一番,也觉得善于做枪托的就专做枪托、擅制枪管的专制枪管、善于制作泥芯的就专制泥芯这种做法很不错,大家做的都是自己最擅长的,效率会提升不少,所以一致决定,还是按皇帝的方法试一试。而且即使不用泥芯,仍然用传统的方法打制铳管,整个制铳过程仍然可以流水作业。

    为了让工匠们安心,也为了避免自己的方向性指引被当成不可更改的教条,工匠们商量完之后,王战在最后总结时交代,自己指点的未必就是最好的,两种制铳方法比较,那个质量好、铳管直、打的准、打的远,哪个制铳速度快,就用哪个。

    而且王战还给众工匠提了个新方法:制造长杆平头钻,把四尺长的实心百炼钢棒直接钻成铳管,这也是后世制造枪管炮管的方法。不过没有电机也没有水力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极耗功夫,而且需要硬钢钻头。

    工匠们倒是觉得可行。他们没钻过长钢管,但是都钻过短管,钻过铳尾的螺纹,所以决定两种方法都试一试,哪种好就用哪种。

    他们也并不担心更麻烦。他们传统的制铳方法是打制一尺长的短管,而且是分内外两层打制——不允许一次打制成型,一次成型时的接缝可能会漏气,需要二次打制外层,错开接缝——然后焊接,然后再修理内壁,并不省功夫。皇帝的这两种方法,难度不小,但是步骤少,听上去就节省了焊接和修内壁的功夫。

    “朕教给你们的任何方法都不是完全不能改动,不用朕的方法也不是扫了朕的面子,更不是欺君,而是在试制中,实践出真知。比如说,朕选定的火铳口径为三分,铳管长度一百二十倍,其实未必合适,你们还要试试三分半的、四分的、四分半的,一百倍径的,看哪一个更合适。总之,朕一定要百步能破两重甲,八十步必破三重甲,保证了这两项,再考虑让士卒端着尽量轻便些。你们制出几种之后,实弹打靶,依据实效,朕再来决定用哪一种。你们一定要敢于想新办法,试用新办法,祖辈传下来的手艺要继承,但是不要拘泥死守。”王战说道。

    王战不厌其烦,再次给监丞和工匠们解放思想,树立起勇于尝试、勇于发明创造的精神。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只知数典忘祖、一味慕洋,那一定会弄丢了自己;反之,如果只知因循守旧,那也必定会灭亡。王战要在点滴之间潜移默化自己的人。

    经过这么多的交流,众工匠本已在不知不觉间放松了许多,现在听到皇帝关于试制、实践出真知、依据打靶实效再决定火铳规格和敢于想新办法、不要拘泥死守的话,情绪再度大为放松,纷纷开始拜别皇上,要马上去组织生产试制,争取早日建功。

    “还有,按朕这火铳的样子,打制一种口径十五毫、一百二十倍径的大号火铳,这种铳的名字就叫赵氏鹰扬铳。当年赵士祯一心希望能以他发明的诸多犀利火器挽救国朝危局,他的名字不应该被埋没,就以此为纪念,让他流芳千古。”

    王战自然不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不过在他们离去之前,王战想起了赵士祯。

    王战是真的敬仰像赵士祯这样一心为国的发明家,也是想要给工匠们树立起荣誉感,树立起榜样。

    有了荣誉感,有了榜样,同一个人、同样的手艺就可以做出更好的产品。

    王战设想中的狙击就用这接近八尺长的赵氏鹰扬铳。

    按新式的方法制造,质量精度会更好,而重量也会比此时的斑鸠脚铳更重一些,达到单兵的极限。重量与长度使其无法单人端枪射击,但可两脚架射击,也可以两人合作射击,远距离杀伤性能一定会充分发挥。

    王战宁可火铳重一些、长一些,也要保证射程和破甲能力,但是像西班牙马斯凯特铳、斑鸠脚铳那种需要立式支架的火铳王战不想装备:太笨重了,铳管又不足够长,没有在豁出笨重的基础上发挥出射程极限,有些两头不靠,鸡肋。

    众工匠不知道赵士祯是谁,但是听皇帝的说法也能明白,这是一个发明了各种火器的人。皇帝居然以他的姓氏命名火器,让他的名字载诸史册、流芳千古,这......

    想至此处,众工匠人人心生向往:光宗耀祖啊!将来,自己若是能如此,世世代代的人都能知道自己、记得自己,那真是死也值了。

    ......

    就在大曌苦哈哈的工匠们畅想着未来的时候,九百里外,锦州城头,赵率教左手里攥着一封信,右手攥着一支无头羽箭,凭堞大呼:

    “城可攻,不可说也!无谓多言,惟死战耳!”

    呼声如雷,城头上下皆闻,掌心箭杆应声而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