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普通人的一天 » 第十二章上午11:23

第十二章上午11:23

    对着手机工作是件很费颈椎的事,年轻妈妈大学学的是设计,长达三年的低头建模,让她不到三十就喜获颈椎病。

    一边充电一边打字,仅一个多小时,年轻妈妈就要起身活动颈部,作一个简单的放松,手机电量已经充的差不多了,宝宝仍在熟睡中。

    姥姥出门前十分肯定的说过“有一个小时怎么也回来了”可现在已经11:23了,姥姥还没回来,而且连一通电话都没有。

    这种不守信的事,经常会发生在姥姥身上,自从认识这个女人的那一天开始,“墨迹”就成了她的代名词。

    唯一一次守时,还是在年轻妈妈五岁那年,某天深夜,只有姥姥和年轻妈妈两人在家。

    那时住的还是土胚房,深夜只有一盏昏黄孤灯,树枝在窗前投上张牙舞爪的影,不知名的鸟,和不知名的虫彻夜啼叫。

    姥姥因急事必须出门一趟,小小的孩子即将独自面对黑夜,姥姥担心孩子哭闹,就指着墙上老挂钟说道:

    “姑娘妈妈要出去一趟,十分钟就回来,你看见表上最长的那个指针的吗?它指到10的时候,妈妈就回来了,还给你带干脆面,好不好?”

    彼时家里穷的跟,干脆面这种零食,再现是垃圾食品,放在那个时候,年轻妈妈也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独自享用一整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因为幼年家贫所以吃不到零食,年轻妈妈长大以后,身体抵抗力出奇的好,轻易不感冒。

    对于小孩子来说,任何零食也抵不过妈妈的陪伴,大概神明显灵吧,年仅五岁的小娃娃居然同意了。

    姥姥临走的时候一步三回头,再三叮嘱:“别怕啊!谁来敲门也别开,记住最长那根针指到10的时候,妈妈就回来了。”

    “就呆在屋里,别出门,妈妈到10的时候就回来了。”

    小女孩坐在炕上,乖乖朝妈妈点头,她没哭,也没挽留,五岁的孩子更说不出什么安慰的话,只知道点头就对了。

    看着妈妈的身影消失门口,后来脚步声消失在院子里,小女孩跳下炕,搬了一张小凳子坐在钟表前。

    双手托腮,眼睛一眨不眨盯着指针,这表从前跟她没关系,所有的时间概念都是姥姥告诉的,比如“该吃饭了”或者“该睡觉了”。

    幼年妈妈直到现在才发现,原来家里还有这么一个物件,原来这物件叫做“表”。

    圆圆的盘子,上面画着许多数字,一个压一个的指针,共有三根,最短的最懒,几乎看不出移动,红色那根最勤快,它都转一圈了,最长那根针才动一格。

    老式钟表制作花哨,塑料壳子黑色为底,上面描着花花绿绿的纹样,表盘倒是没什么稀奇的,12个数字还算板正。

    为了装饰美观,分针尾部做的像朵花一样,盯着看的时间久了,总觉得像古装剧里的簪子。

    幼年妈妈牢记姥姥出门前说的话,“指针指到10的时候,妈妈就回来。”

    她的眼里没有黑夜,没有昏黄灯光,也没有张牙舞爪,意图恐吓小孩的树影,只有那步履蹒跚,一走一颤悠的指针。

    为了打发无聊时间,幼年妈妈开始查数,稚嫩的声音小小的,因为大了会有回声。

    “12345678910………123”

    她想看看红色秒针走多少步,妈妈才会回来,无奈小小年纪,只能数到10,多了不会。

    于是每数到10,就在泥土地上扣个坑,然后从头来过,最后坑扣的太多,数字也记不清多少,7和8混淆了,3和4颠倒了。

    妈妈的声音也传来了:“姑娘妈妈回来了。”

    幼年妈妈抬头一看,最长那根针刚刚好定留在10的位置,时间恰到好处,不多不少。

    姥姥开门进屋,见小小的身影规规矩矩坐在钟表下,嘴角带着笑,脸上没有泪痕,眼睛也没红,姥姥很欣慰。

    一包事先承诺的干脆面从衣服口袋掏出来:“姑娘,一个人在家害怕了吗?”

    “没有”幼年妈妈捧着零食,稚嫩声音回答。

    姥姥搜了搜孩子小脸:“妈妈担心你一个人害怕,紧赶慢赶回来的!”

    “我没害怕,就一直看着那个针,完了还数数。”

    “我姑娘真勇敢,干脆面是妈妈奖励你的,怎么不吃呢?”

    幼年妈妈依旧扔着零食:“我想留着。”

    “为什么呀?”

    “没有为什么,就是想留着,等以后在吃。”

    “以后妈妈再给你买,吃吧!”

    小小的孩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想吃,可潜意识中,这包零食就该留着,所以嘴上也这么回答了。

    其实孩子的行为,都来自身边人的影响,她想吃,但家里穷惯了,好东西都要留一留才对味儿。

    那是个平凡而普通的夜晚,没有波折,但年轻妈妈记得很深刻,因为姥姥只有这一次守时了。

    众所周知,第一次尤为重要,幼年妈妈第一次独自面对黑暗的经历,一点也不可怕,只是等待的过程刻骨铭深。

    所以在她长大以后,也从不害怕黑暗,只是特别讨厌等待,尤其是不知道结果的空等。

    这点在她谈恋爱的时候,表现特别明显,因为年轻爸爸也是个墨迹人,别人谈恋爱都是男方等女方,他们正好相反。

    每逢相约出门,学校男生宿舍楼下,都会出现一道靓丽身影,只要遇到熟人,年轻妈妈都会别过脸,装作没看见的样子。

    女生等男生这事太丢人,她本可以只在自己宿舍丢人的,没必要到男声宿舍楼下现眼。

    但年轻爸爸总在手机里说“我还有两分钟就下楼,你先往这边走吧。”

    这姑娘也是听话,人家说的两分钟是个名词,她理解的两分钟是量词,这也不怪她,谁让姑娘初恋没经验呢!

    所以一次又一次,上了对方小伙子的当,起初等候的时候,还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生怕被熟人嘲笑。

    可熟人太多了,她不认识人家,人家认识她呀,这位男声宿舍楼下的望夫石,也是舞台上盛装打扮的主持人。

    时间一久,年轻妈妈索性豁出脸去,偶尔遇到风雨天,也会进楼内躲避,当然了,只是一楼大厅。

    终于等到年轻爸爸露面,年轻妈妈就会问:“这次又因为什么迟到呀?是吹风机找不到了,还是发型没弄好耽误了?”

    “嘿嘿嘿,都不是,刚才出门的时候忘带充电器了,又回去取了一趟。”

    年轻妈妈看了眼手机,阴阳怪气回复:“那你这充电器挺不懂事的,居然藏起来十分钟才让你找到,不行换个头吧!”

    “这个充电器头是原装的,又没坏,换它干嘛?”

    “我说的是你的头。”

    两人从大一开始谈恋爱,毕业原地结婚,婚后情况也没好多少,年轻妈妈总要等,也因为这事吵过,但是没用。

    大概这就是命吧,小的时候等妈妈,长大结婚等丈夫,年轻妈妈把这事一琢磨,还不如怕黑呢!

    这次姥姥又食言了,迟到两个多小时,年轻妈妈有些气,虽然孩子睡了,工作没耽误,但等待的性质没变,折磨人的本质也没变。

    年轻妈妈悄悄起身,来到屋外才拨通姥姥电话,那头响了没几声,就传来姥姥的声音。

    “啥事呀?”

    这三个字让人听了火大,年轻妈妈表情狰狞质问:“啥事?你说啥事,这都多久了,怎么还没回来?”

    “哎呀这不你三姨她们来了吗,我去买点菜。”

    “我三姨给你打电话啦?”

    “恩呢呗!你要没啥事我就挂了,马上就到家。”

    “快点回来,每次都这么多借口,这么多年也不见重样,你也真是厉害。”

    “行了行了我知道了,挂啦。”

    通话结束,年轻妈妈除了气鼓鼓还是气鼓鼓,买个菜能买两个多小时,怕不是现种的吧!

    姥爷电机声滋滋啦啦的响,年轻妈妈也再想,她总觉得父母关爱给的太少,当然了,谁又能嫌多呢!

    在年轻妈妈印象中,父母陪在身边的时候,只有最初那几年,后来陪伴日渐稀少,父母种地越来越多,家里农用机械占了满院子。

    大人们要奔波挣钱,陪伴土地的时间,远远超过陪伴孩子,工作与孩子争宠,是哪个年代的普遍现象,估计现在也是吧!

    孩子被打入冷宫,“钱”成了宠妃,年轻妈妈感觉,自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她就像是独立了一样,一部分原因是现实所迫,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有人潜移默化的引导。

    “你长大了,该知道心疼父母,你爸多辛苦呀,没日没夜的忙,还不都是为了你,你得刚强点,得知道帮家里干活。”

    说这话的人是年轻妈妈的奶奶,已经去世的那位老太太,从言语上不难看出,这位老太太无视了儿媳的付出。

    她口中的“刚强”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坚强”都是一个意思,但前者要求更多。

    奶奶希望孙女不要爱美,要把自己活成假小子,要穿男孩衣服,干大人才干的活,比如顶着日头除草,或者灰头土脸做饭烧炕。

    起初年轻妈妈真的以为,奶奶是好心教育自己要懂得孝顺,可奶奶的话越听越不对,渐有跑偏的趋势。

    “你是你爸唯一的姑娘,得知道心疼你爸,你家又是房子又是车的,还有存款,你心里得有个数。”

    知道奶奶意图之后,年轻妈妈对她的话直接当成耳边风,因为在她心里,姐姐和妈妈才不是外人。

    这位老太太偏心小儿子,不怎么疼爱三儿子,但无论哪个儿子,都是自己的骨肉,孙女也是自己的孙女。

    所以每每和年轻妈妈谈话中,都带着提醒的味道,把姥姥说成外人,姥姥带来的那个没血缘的孙女,自然也是外人。

    老太太想的多,怕儿子的家产落到外人母女手里,就一个劲让自己孙女懂事些,主动去讨父亲的欢心。

    可说到底,人家四口人才是最亲的,她的话转头就会被姥姥知道,姥姥虽然心寒,但辈分在哪里摆着,也不能跟婆婆吵去,就只能深夜落泪。

    先前说了,姐姐最护着自己的妈妈,一见姥姥落泪,难免想问个究竟,于是老太太的话,和话中小算盘,都被姐姐知道了。

    这两位户口本上的祖孙俩,从一开始就不和,从闲话传来以后,就更加不合,背地里都看不上对方,表面还要维持笑脸。

    记得姥姥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你爸先没了,你爷你奶还有那帮姑姑和叔,能把我和你姐撵出这个家门。”

    幸好,姥爷不抽烟不喝酒,早睡早起,身体倍棒,吃嘛嘛香!

    后来老太太仙逝,这种挑拨的话再也没人说过,有时回味起来,这何尝不是一种关爱呢!

    物是人非,房子车子都在,可童年得缺失在心里牢牢扎根,网上曾流传过一句话,“幸福的童年可以温暖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抚平。”

    至理名言

    年轻妈妈已经当了妈妈,她终于理解了姥姥年轻时的不易,可过去无法弥补,一但昨日情形重现,内心的怨愤也会被勾起。

    挂了电话,年轻妈妈调整状态,继续回屋工作,经济压力的大山,时刻提醒着她,一切与当下无关的情绪,都是在浪费时间。

    姥姥真正回来的时间是11:42,一进屋就开始切切洗洗,年轻妈妈没出去看,只听声音就知道,是哪个不守信用的妇女回来了。

    此时宝宝还在睡觉,沙发上老太太也再睡觉,都说人老了,觉就少了,可现实并非如此,无论是年轻妈妈接触到的哪位老人,一天中总有半天时间闭上眼睛。

    姥姥也好奇,所以总会问:“妈,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呀?怎么这么能睡觉呢?要不去医院看看吧,你这个样子我不放心。”

    “不用,我挺好的,就是困,一不小心就睡着了。”

    生命就是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得过程,每个人都从沉睡中来,也将在沉睡中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