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明朝擎天一柱 » 第九十五章百万钢铁的产能

第九十五章百万钢铁的产能

    就在外面,官民其乐融融,大吃大喝之时。王道秋之妻沈湘宁和她的陪嫁丫头翠儿,正躲在王家去年专门为王道秋结婚,而新盖的婚房里往外偷看。

    王道秋上京赶考前,就把沈湘宁的肚子给弄大了。如果现在沈湘宁挺着个大肚子去抛头露面,在这个时代是不雅的表现。而且王兆文夫妇也怕人多场面乱,万一有哪个冒失鬼会撞了沈湘宁。所以今天的这场盛事,王兆文夫妇就没让沈湘宁出去。

    和自己的陪嫁丫头翠儿,一起趴窗台上偷偷往外看,感受着自己丈夫的荣光,沈湘宁内心也是骄傲万分。女人吗,从古自今都那样!只不过是放在心里,遵从自已的良知。还是完全放飞自我,一身邪性的区别而己。

    嘉靖老道心里装着天下,王道秋就悲催的被抓了壮丁,没法回来衣锦还乡,只能一天到晚,一身粗布衣服在南涧河钢铁厂忙。

    现在的南涧河钢铁厂,三个容积百立方米的小炉子,没什么好说的,每天正常生产,每天为这个王朝补充着钙质。而那两个大炉子,就有些麻烦了。其实炼铁高炉建造本身,对内宫监调来的“国之大匠”们,没有任何难度。

    难就难在炉子体积大了,那一炉原料燃烧起来,积攒在炉内的热量,自然也会成倍增加。而王道秋却不知道,大明这时代工艺造出来的耐火砖,到底能扛住多大的热量,才不会塌。

    于是在一遍遍去图书馆查资料,各种方案反复对比,深思熟虑后。王道秋最终决定上容积三百多个立方的高炉,并且为了能让高炉壁,扛住近三百个立方的炽热焦炭和铁水,而不塌。王道秋决定对高炉外壳包钢,并且在炉壁四面像火箭尾翼一样,四面各用纯钢浇筑一个支撑尾翼。另外再在支撑尾翼下浇筑一块不少于二十吨重的支撑底座。

    打定了主意,王道秋说干就干,一面让工匠们将高炉壁砌得厚一点,最薄的地方也不得少于三尺。一面让铁匠们制造厚三厘米的钢板,留好各片钢板的连结口,以便拆装。

    就这样辛辛苦苦在钢铁厂忙了一个月,王道秋冒着风险,以赌一把的心态,不先砌一炉做试验,直接就两个大炉子一起上马。

    容积三百个立方的高炉,在后世的高炉里这就是个笑话。后世棒子国浦项钢铁厂1号高炉容积六千个立方,某大国最大的高炉,是张家港沙钢的五千八百六十立方高炉。

    说真的在后世,一个但凡有点脸面的钢铁厂,你别说什么三百个立方容积的高炉,就是一千个立方容积的高炉,人家也不好意思去建啊!

    三百个立方的空间是个什么概念?那就是你家一套实用面积九十个平方房产的空间。实用面积九十个平方,再乘以三米六的层高,这不就是三百个立方的空间吗?

    三百个立方的容积,就是一套九十平米公寓的空间,就这点规模,这要放后世,你好意思拿去让中央立项?在后世,就这三百个立方容积的炼铁炉项目,别说什么中央立项建设了,它就连上县长的办公桌,都没那个资格。

    就这样大小的炼铁炉,放后世那就是个笑话。可王道秋他现在所处的空间,不是科技工业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而是一穷二白的十六世纪啊!所以就是这么个“小不点”,王道秋还是咬牙跺脚,硬着头皮上的。

    高炉建好后,为了以防万一,提前准备工作,王道秋就足足让烘了三天的炉子,看明白了这炉子在高温下的坚强反应,王道秋才下令加料试生产。

    看着工人们自那全身包钢,四只脚撑到地,全身以及头上布满管道的钢铁怪兽头顶,把那一车车的配料倒进去。大明王朝第一任南涧河钢铁厂的总办杨金水,他满手都是虚汗,哆哆嗦嗦的小声问王道秋道:“良桢贤弟,这不会有事吧?这么一个圆不隆冬的家伙,建一个可就要花皇上近三十万两的银子。这一次要倒进去二三百万斤的料在里面烧,它真的不会烧塌?这万一要塌了,可怎么跟万岁爷交待啊?”建这种高炉成本昂贵,不说那周身的钢壳,钢管,就是炉内的那些耐火炉,都是用最好的粘土,通过复杂的工艺,由最好的师傅烧制而成,每块都重达百斤以上,每块成本价就接近十两银子。而这样的顶级耐火砖,王道秋一个炉子至少就要用到二万多块。

    成本昂贵,可以说嘉靖帝为了王道秋的这两个炉子,不但把南涧河钢铁厂,那三个容积百立方的炼铁炉,这一个月来所创造的利润,全搭进去了,他还从内库里掏了些银子出来,贴上这高昂的成本。

    所以这两个炉子,万一扛不住那炉内二三百万焦炭和铁水的炽热,而塌了的话。面对六七十万两银子的投资打了水漂,杨金水这个钢铁厂总办,他是真不知道该怎么跟嘉靖帝交待,也是真怕嘉靖帝一怒之下,就赏他个杖毙。因此杨金水他现在心里很焦虑,拉着王道秋的手,就想让王道秋给他点信心。

    而面对杨金水的紧张,说实话王道秋他自己,现在心里也是没底。不过事情都走到这一步了,总不能再去把炉子拆了,去卖炉子里的耐火砖和钢料,让嘉靖帝少损失点吧?

    反正横竖都这样了,干就完了。于是面对杨金水的紧张,王道秋没信心用技术上的保证去安慰他,只能谈责任承担问题。

    王道秋轻声对杨金水说道:“兄长,钢铁厂在技术方面,一向都是由小弟负责的。兄长只是按小弟要求的,把小弟要的人和东西,给小弟送来。这一点皇上和吕公公都是知道。”

    王道秋这话看似只说了自己与杨金水的分工,但却告诉了杨金水,双方的责任承担。也就是拐着弯说,这炉子万一烧塌了,那嘉靖帝到时问责,也是劳纸是第一责任人。这事儿劳纸都不慌,你杨金水慌个毛线啊!

    王道秋话中之意,杨金水听懂了,想想今儿这炉子万一塌了,他杨金水也确实,顶多就是个连带责任哦!

    想到这里,杨金水放心了,但在面上他仍一脸义气的怒斥王道秋道:“哎,贤弟你说哪里的话?你我兄弟既义结金兰,就当同舟共济。万一这事不成,哪能让贤弟你一人扛呢?放心贤弟,今日之事万一不成,为兄定会与贤弟共进退。”

    “哈哈哈,兄长义气,也不枉你我结拜一场,兄长的这份恩情,小弟记下了。”

    明知道自己跟杨金水只是利益联盟,明知道杨金水刚才说的,都仅仅只是表面的客气话而已。但王道秋还是也很假的,称赞了一下对方义气。聊天吗,说点对方爱听的,省得把天聊死。

    就这样,王道秋和杨金水一边聊着天,一边提心吊胆等着最终的结果。

    也许王道秋真的是天选之子,自带主角光环吧!反正这两个容积三百个立方的高炉,就是那么争气,一炉炉的铁水,出奇顺利的从炉内缓缓流出。

    看着那火龙从炉内一次次的顺利流出,杨金水是兴奋了,拽着王道秋的胳膊就是大叫大闹,吼着什么“大功劳啊、大功劳”。

    杨金水很兴奋,但见惯了后世辉宏工业奇迹的王道秋,对这一炉产铁五百吨的规模,他提不起任何的兴奋。于是在坚持了一个白天,又一个上半夜后,看看那两炉子的身板没问题,王道秋就回自己房里睡觉去了。

    辛苦了一天,王道秋把自己洗干净后,粘枕头就着。他不知道的是,等他一睡,杨金水就很有心机的,强逼自己在现场熬了一夜,然后第二天天一亮,他就换了声干净的衣服,一脸憔悴的回西苑,向嘉靖帝报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