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朕的大明日不落 » 第177章 改税制(3)

第177章 改税制(3)

    “朕刚才说了,税收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低税率所取得的税额就少,能为社会大众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就不可能多!养不了有战斗力的军队就不说了,河道不能疏浚,官道不能扩宽,社学越来越少,惠民药局、养济院名存实亡,呵呵,不要以为轻徭薄赋就能国富民强,不可能的!税率一定要适中,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纵观各朝各代的税率,西周十税一,春秋时五税一,秦朝税赋太高,达到三税二,汉高祖时为了休养生息,田赋十五税一,汉文帝更是到了三十税一,与我大明太祖时相当,但两汉大多数时间田税加人头税多在十五税一以上,唐、宋尽管税法不同,但田税基本都在十五税一的水平,元虏税赋不统一,我们就不说了,总之,汉人统治中原,两千年来只有汉文帝时期税率与我大明相仿,其余时代均比我大明税赋高得多!”

    “其实税率的高低关键看纳税人是否能够承受。朕刚刚说过,自耕农实际税率在免徭役、无苛捐杂税、无其他摊派的情况下,十税一的税率不是能承受而是会非常愉快地接受的。对于士绅阶层不是不能承受而是不愿意承受而已。相比于自耕农,士绅是富人,为什么穷人能承受而富人不能承受呢?非不能实不愿耳。”

    “对于广大的佃户、半佃户、自耕农甚至小地主来说,负担并不是来自于朝廷的田税,而是徭役和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新税制要取得成功,前提就是除丁田税和商税之外各级衙门不得以任何借口征收税费!”

    “朕刚才还说了,税收具有调节功能,尤其是在工商税上。朕在湖广、山东率先收取商税,不同行业税率各异,柴米油盐棉布税率仅仅是三十税一,其他工商业二十税一到十税一不等,而奢侈品五税一,赌场、青楼税率为二税一,这就是通过税率来调节。特殊时期,比如因天灾米贵,可以免米铺之税,前提是不能聚积居奇。”

    “海贸的海关税也是如此,可以用高进口关税来保护境内行业的发展,也可以用低进口关税来促进某些行业进行升级,这个比较复杂,估计大家一时难以理解。比方说松江府棉布质优,但产量不高,朝廷想扶植松江棉布业的发展,而此时印度棉布极其便宜,商人逐利,肯定会将印度棉布大批量地贩运入境以谋取利益,这没什么不对,但与朝廷的政策相抵触,怎么办呢?用政令限制作用很有限,大明禁海那么多年实际上是让走私集团谋取了暴利而已。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提高关税,让印度棉布进入大明无利可图。当然,这个过程中要严厉打击走私。放开海贸,缉私是必须要跟上的,否则关税没有保证。”

    “我们回到税率的问题。我们将大明200余年的低税率政策变为大家口中的‘高’税率,如果能足额收上来,大明的财政宽裕了,那就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我们可以办更多的社学、学堂,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甚至免费教育;让惠民药局真正惠民;让养济院条件更好;让官道更宽更平;修更多的沟渠以利灌溉;朕准备疏浚万里河道,特别是长江中上游,让云贵之物产能通过水运走进大明千家万户,能让大明各地特产更多更快地进行流通,沟通有无、贵贱。这样不好吗?”

    “其实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土地的产出问题,如遇灾年,势必要减免税收,甚至要赈灾,大明选择了‘高’税率,在正常年景储备足够的粮食,在灾年拿来赈济,让常平仓真正发挥作用,那么,逆贼造反之事还会有吗?即使有,也会少之又少!至于亩产增加问题,在永明岛,我们通过培育良种,加上精耕细作,最主要的是我们生产出多种化肥,粮食亩产基本都翻了一番。”

    “产量翻番?陛下,这是真的吗?哦,老臣无意质疑陛下,请陛下责罚!”吴甡大惊,竟然忘了眼前的是皇帝,发觉之后赶紧请罪。

    吴甡失态的原因是亩产翻番是极不简单的事情。

    明代时粮食亩产很低,据《河间志》记载:‘一夫耕田三五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这是北方每年一种一收的耕地,夏麦秋粟合起来还是2石。至于南方,稻麦两熟田,麦的产量据明末清初桐乡的经营地主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所说:‘田极熟,米三石,春花一石半,然间有之。大允共三石为常耳。’

    明代一石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80市斤(有争议),3石才540斤,比起后世北方冬小麦亩产1000斤以上,玉米亩产2000斤以上,袁隆平院士搞出来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以上那真就是天上地下之分。

    明代粮食亩产很低,与人口少可耕地多,不可能精耕细作有很大关系,一个人耕种三五十亩田地,基本靠天吃饭,当然,更重要的是因为种植技术落后。

    “朕恕你无罪。呵呵,不敢相信是吧,这化肥呢,确实是个好东西,可目前产量较低,只能提供部分地区使用,朕准备在天津兴建一个化肥厂,但即使新厂投产,对大明七万万亩耕地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陛下,那就多建几家厂,陛下,这亩产翻番丁田税就翻番,再说这亩产大了,粮食多了,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能养活更多的人!”吴甡目光热切地看着朱由榔说道。

    “是呀陛下,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呀!”郑三俊也跟着开口说道。

    “呵呵,这化肥厂要以石油为原料,或者以煤炭为原料,还需要大量的电力,设备、工艺也比较复杂,需要很多熟练工匠,不是那么好随意建厂的,这个要慢慢来,朕争取在20年内让大多数大明的百姓能用上化肥。”朱由榔只能如此表态。

    “好了,我们回到税收上来。下面我们说一下关于税收上解的问题,上交之后返还与只上交该上交的部分相比有什么好处?很多人认为朕这样要求是徒劳无益,其实不然,这里面包含财政的控制权问题。”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以后再探讨,朕今天想说的是,关于税赋上解以后将非常方便和简单,朕和户部商议,成立了大明皇家银行,这是大明的中央银行,它的职能我们也留在以后再说。在成立大明皇家银行的同时,朕安排永明公司将旗下的永明钱庄改为永明工商银行,将陶家钱庄改为恒通银行。以后各县收上来的税额都是银子,将这些银子存入永明工商银行或大明恒通银行在当地的支行,然后办理一下向府城汇兑的手续即可,并不需要将税银押解到府城。”

    “各府也是一样,收到所辖各县汇过来的税银,审核无误后,在永明工商银行办理一下汇款手续,银钱就能汇到布政司开在永明工商银行的账上!”

    “之所以这么方便,是因为这些东西。”朱由榔说着将一小袋钱币倒在了桌上,然后说道:

    “已经到了吃饭时间了,先看看这些钱,然后我们午饭后接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