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乱世求活军 » 第八章 老叟救孤苦,兵自夜中来

第八章 老叟救孤苦,兵自夜中来

    老王头这一趟出行并不顺利。山匪屠村,大祸将起,人人自危。一时之间,村村结寨,户户联营。有铁匠的村子都燃起炉火,铸造刀剑,铁料已经变成了战略物品,没有人愿意买卖。老王头这一趟,从天明到天黑。走了三个村子和乡里,却也只搞到了二十斤不到的铁料。就算算上村子里还剩下五十斤,也就七十斤而已,打造一套盔甲和武器都够呛!

    十月的山,夜里的林子有些寒了。紧了紧衣服,拿出火折子,点亮了火把。老王头皱着眉,思考着到哪里去搞铁料。黑夜里回村的路影影绰绰,只听的见风声和骡子的铃铛声,在林间回响。

    转出林子,就看见前面有几个人打着火把在前面推着个独轮车慢慢地走着。火光下可以看的出来,推车的都是几个半大小子,独轮车上像是躺着个人。他们正往着清河村的方向而行。

    老王头远远地喊了声山里话,“么子人(什么人)?”

    前面的队伍停了下来,紧张的围成一团,把车围在中间,一个稚嫩的声音喊到,“我们是下游银树村李家的,去清河村找我叔。”

    老王头一惊,银树村就是遭了匪的村子,十几年前村里的姑娘确实嫁了过去,记得是嫁给了一个猎户。喊了一句,“我是清河村的里正”,就翻身下骡,往前走去。

    眼前是五个孩子,三大两小。这山里夜寒,小的被冷的嘴唇有些发紫,在打着颤。一个精瘦的老汉,盖着茅草,躺着独轮车上,额头发着烫,已经昏迷了过去。

    老王头二话不说,转身去骡子上取了一件蓑衣披在一个小娃娃身上,又脱下了自己的破羊皮坎肩给另一个小娃娃穿上。

    然后才知道,这几个就是银树村现在还活着的。他们是跟着阿爷上山采草药才躲过一劫。可村里没粮,阿爷也病了,去邻村讨粮食,可邻村亲戚家也饿着。告诉他们清河村好像还有口吃的,就匀了他们一日的吃食,让他们来清河村找亲戚看看。

    几个半大孩子,推着个老人,拉扯着两个孩子就上了路。大人要走的一天山路,他们哭着走了两天,吃的也没了,就一个念想“去清河,有活路!”。

    老王头啥也没说,拔下山上的茅草,搓了根绳子,将车套在骡上。然后将最小的两个娃娃抱上骡子,自己帮着几个半大孩子扶着独轮车,就往村里去。

    夜冷,风寒,但火把是烈的,吹着火焰呼呼的响。老王头没说话,就唱了首附近乡里都会唱的山歌给几个娃娃打气。

    “天无水来兮,我开渠;兽食粮米兮,我射猎;王与征兵兮,妮莫哭;山花开放兮,踏泥回。。。。。。”

    一个老叟,几个孤儿,数点火光,合着歌声,在蜿蜒盘缠的山路上蹒跚前行。

    时间已过子时。

    ———————————————

    老王头收留了几个孩子,却让袁正的女娲守护里多了个村子。

    是夜,袁正又在神明的细语中塑造了一个人,这一次选的是“勇”。赐姓为“战”,名自天成,为“川”。一个精壮的战士从虚幻中走来,眼若寒潭,眉如刀锋,皮肤枣红,脸上尽是风霜。身着全覆式黑色皮甲,右手扶一把玄铁刀,左手持反曲弓,腰悬三壶箭,背负铁枪圆木盾。相互了解后,才知道他是女娲后人的勇气和战斗经验的凝聚体。枪刀精通,弓马娴熟,最重要的是古代的练兵,布阵,行军都了然于胸。

    袁正问,“为什么你没有凝聚铁甲?”,作为现代人,看过坦克和巨舰他还在纠结强大的防御力!战川以水代笔在木桌上写下一个“速”字,“自古以来,战争的本质在速,在一个点快速的集中比敌人更多的兵力,以多打少,速战速决,才是战争之道。所谓战,争的是速。重甲军即不利于快速集结和也不利于快速进攻,所以往往最后决定战争结局的轻步兵和轻骑兵,勿论坚壁清野,还是断敌粮草,亦或围追堵截,轻都优于重。我炎黄国土浩大,子民众多,长期农耕有负重步行的天赋,所以优先发展的应该是弩弓,盾矛之类兵卒。这样的士兵训练只要月余就可简单对敌,结阵与结营需要六月左右训练可以对强敌。”

    一席话,让袁正这个军人子弟茅塞顿开,再想起家里老爷子的话,“我军打胜战的本质是———铁脚板跑不死,无论是日寇,蒋军,还是美帝,只要进了山,都跑不过我们。我军的本质是山地轻步兵,拉练必须练,给我往死里练!”

    等老王头领着几个孩子蹒跚进村之时,天以微明,二人的交谈才作罢!

    有道是,清河村义薄云天,天见怜兮神明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