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天启,天启 » 第八章 于无声处……

第八章 于无声处……

    第二天,以方从哲为首的百官再次来到文华殿,司礼监太监王安宣读了先帝遗诏,正式宣布朱由校储君身份。

    方从哲则带领百官叩拜,山呼万岁。

    礼毕百官退出。

    现在最重要的事当然是新皇登基大典。登基大典之后新皇皇位才正式确立,诏告天下,“制”上才具有商议解决朝政事务的大份。所以现在只要不是火烧眉毛的事情,没人去违这个“制”,找新皇谈政务。

    ----------

    退朝后,杨涟,左光斗以及其他一堆有心于“从龙之功”急着站队的大臣们,同去了乾清宫。

    一群人站立在宫外,对守宫太监和净军喝斥,要他们进去通传西李尽快移宫。而守宫太监则时不时地出来一拨,传西李的话:

    “宣杨涟、左光斗、刘一燝等入乾清宫,议先帝立皇贵妃事宜。”

    西李这是明白告诉他们,你们都是顾命大臣,当时先帝要拟诏封我为皇贵妃的时候,你们可都在场的。那按“制”,你们应该与我来商议办理这个事儿!

    结果左光斗怒声怼回去:

    “我乃天子命官,非天子宣召我为什么要去?你们宦官又是为谁宣召我的?”

    宦官无言以对,回报西李。西李顺手把手上的茶盏扔在了太监头上。

    选侍品级太低了。正八品,也就比九品芝麻官品级高点儿。这要是皇太后、皇后开口宣召左光斗,不知左光斗还敢不敢说“吾乃天子命官,非天子召不去“。明朝皇太后皇后是可以发懿旨的。在明朝,中宫懿旨的威力也不比圣旨差多少。

    反正老朱家男人就没有封驳的,都很维护。

    西李放过那个小头一脑茶水的太监,任由他去更衣洗浴。另派一个人出去,对继续喝斥的大臣提出了新要求:

    “众位顾命大臣,先帝已封李娘娘为后,各位既是见证人!按制,封皇后前必须先封皇贵妃,这也已草拟诏书。李娘娘皇后大份在此!

    皇后辅佐幼君,乃天经地义。值此国是艰难时刻,众大臣所进奏折,李娘娘当阅过后会与储君细细商议确定,以策万全。”

    左光斗等当然是一顿“妄图太后”“垂帘听政”还回去。

    外面一轮一轮的喝骂。西李在乾清宫该吃吃该喝喝该扔扔。反正总归没拿到实在好处之前,决不移宫!

    对!就是这样!

    西李狠狠地吃了一口菜。

    ----------

    方从哲跟着一众大臣来到了乾清宫前面,占了个位子,揣着手看了一会儿热闹,他的下人就过来跟他耳语说内阁有事需要他马上过去。方从哲微笑对众同僚拱手,告之众人有紧急公务处理,先去内阁办事,乾清宫之事就辛苦众位了云云。然后施施然踱着方步,在一众东林党人的鄙视中,回内阁歇息去了。

    方从哲离去后,一众东林党人就开始相互交换“你懂的”的眼神。按方从哲这态度,首辅之位虽仍需足够份量的争斗才能拿下,但已经算得十拿九稳了。

    -------

    朱由校这边也被礼部一堆人围着,开始给他上课。讲解皇帝登基大典的仪程仪轨,并跟他解释这些仪程仪轨的意义。到了下午,还拉着他粗略地“走”了一遍仪程程序。

    朱由校前一个月才刚见过先皇登基,程序也看了个七七八八,多少有点印象的。但仪程仪轨到底用来干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他并不是很清楚。现在自己成了当事人,礼部的人当然要把这些仔细地跟他解释清楚。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敬天告祖的祭祀,在中国从来都不是小事情。

    登基大典如果皇帝行差走错出个小失误,传了出去,那在这个帝王碰上蝗虫都要下罪己诏的时代,恐怕很多不忍言之事就会发生。届时新皇倒未必会怎么样,但他们这些礼部办事的人,脑袋肯定是不保了。

    下午“走”完预排,朱由校小脸都有点儿脱形了。众人赶忙安排他休息。明天这事儿还得继续呢。

    登基大典不可能彩排。大礼仪一动,惊天动地。但宫内图上作业和分解后的各团队自己小尺度预排,肯定是要做的。皇帝要做,礼部自己也要做。皇帝是熟悉程序了解仪程,礼部就是排练了。

    好在这个事儿礼部前一个月已经完整操作过一遍了,人员器具都齐备的,程序也熟。除了皇帝外,其他只需要动员并预排,核查运作无误,就问题不大了。新皇则主要是冠冕及仪程仪轨,只要新皇配合,礼部的人还是很有信心办好这件事的。

    -------

    王安看到朱由校辛苦,赶忙安排膳房和皇上身边的人伺候好皇上。天黑了看皇上吃好晚膳迷瞪的样子,好象要休息。王安也就回到自己住的地方,准备这二天抓紧先歇息一下。登基大典时,且有得他这个司礼监大太监累呢。

    结果刚放松下来,小黄门进来通报,皇上有旨,王安案前奏对。

    王安赶忙交待小黄门按昨日同款要求桌椅文宝伺候着,然后立刻更衣去见皇上。

    进门行过礼,朱由校随手指了指椅子,王安再躬身,过去坐好了。按这个节奏,下次进来行过礼不用再等朱由校表示什么,就可以直接坐过去了。

    王安就觉得这种不用开口说话就知道怎么行事的感觉,挺窝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