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一帘风月明 » 第十二章 西厂

第十二章 西厂

    这日瑾儿如往常一样,去文华殿接太子散学。几人回宫途中,沿路遇见了不少僧人,她不免惊讶地问道:“最近缘何宫中僧人如此之多?”

    一旁的小顺子悄声道:“万岁爷尚佛,万贵妃便让大太监梁芳召来了不少僧侣,还在宫中建了处奢华的佛堂,供这些僧人享用。僧人中为首的叫继晓,听说很是嚣张,仗着万贵妃和梁芳的势力,平日里作威作福,全无半点僧人的慈悲心肠。”

    太子听后,沉默了半晌,狠狠咬牙说道:“这帮害群之马,早晚得除了去!”

    “既是万贵妃看重的人,怕是万岁爷也会谨慎几分。太子此话不可在旁处说,保护好自身才最要紧。”

    “父皇已让我上朝听政了,难不成只能做个缩头乌龟,全不分是非曲直?”

    “奴知殿下是个明大义辩忠奸的好儿郎,可如今您羽翼未丰,还无法与他们抗衡,先保全了自己,才能待来日!”瑾儿恳切劝道。见太子气得脸都红了,头上的冠也有些歪斜了,便细心替他整了整。

    太子见瑾儿神情肃穆,知她不放心自己,忙郑重地点了点头,心里却仍是憋闷不已。想着梁芳那个死太监,平日里仗着万贵妃的势,对自己阴阳怪气。如今更是和继晓沆瀣一气,可叹父皇却由着他们不管,弄得宫里乌烟瘴气。怎生想个法子,来治治他们才好。

    太子的法子还没想出来,朝廷上有人已上了奏本。刑部员外郎林俊,上书弹劾僧寺过众,太监梁芳和继晓狼狈为奸,为祸四方。只可惜宪宗皇帝听后勃然大怒,直接将林俊下了昭狱。

    这日太子很晚才回宫,进来便愁苦万分地说道:“刑部员外郎林俊冒死上书弹劾,可是父皇竟然将其打入锦衣卫昭狱拷讯去了,父皇简直不可理喻!”太子说着气愤不已,俊秀的脸胀得通红,眼中有淡淡泪光闪现。

    “殿下别气,既然万岁爷已下了决断,你便不要进言了。朝中尚有许多忠贞明理的大臣,他们必会上书支援林大人的!”瑾儿温声劝道。从一旁的小丫头手中,接过一碗莲子银耳羹说道:“殿下想必饿了吧,先喝碗羹去去火!”

    太子很是郁闷,赌气地接过碗一饮而尽。晚膳也没有吃,只焦燥地在殿内走来走去。如今上了朝堂,竟发现好多事自己都看不惯,却又无能为力。

    今日退朝后,他原本想鼓足勇气劝父皇两句,不要治罪林俊,免得寒了谏官们的心。却被父皇身边的太监李贵公公拉住了。他忧心忡忡的摇头,示意自己不要轻举妄动。李公公一向对自己颇为关照,太子心里是知道的,便忍住了没有出声。

    可父皇的决断让他很失望,宫中日益腐化的生活气息也让他很是压抑,从小在冷宫长大的他,深知生存艰难。很多时候,他都只能眼睁睁看着,既无力改变,也无法劝说。

    好在果如瑾儿所料,第二日便有人为林俊鸣冤。是耿直的军都督府经历张黻,他上疏道:“今三边未靖,四方灾旱,军民愁苦万状。凡心中怀忧者都怕皇上不能尽闻,为臣不敢尽言。今林俊上言反而得罪,以言为戒恐不是朝廷之福。”

    宪宗皇帝听了眉头紧锁,怒目圆睁,一气之下竟然将张黻也下了狱,预备择日与林俊一同问斩。

    一旁的谢迁再忍不住,跪地进言道:“请万岁爷三思:听说陕西、河南一带,似有大旱迹象。若果真如此,到时赈灾济民,定所费甚巨。僧人们如今大兴土木,寺庙早已过甚。还请万岁爷准林俊所恳,并赦其和张黻二人无罪!”

    宪宗见谢迁也出来说情,指着他恨恨说道:“谢爱卿也想去昭狱陪这二人嘛?”

    太子一听,慌乱中忙趋步向前,跪在地上叩头泣道:“父皇,林俊和张黻都是诤臣,二人所谏尽皆属实,父皇不纳谏便罢了,万不可再治二位大人的罪。先生所言,不过是众大臣心中所想,儿臣恳父皇放过先生!”

    “你个小孩子懂什么,凑什么热闹,再妄议朝政,将你一并治罪。”宪宗见一向温顺的太子竟也敢犯上进言,更是恼怒异常,阴沉了脸大声呵斥道。

    一旁的司礼监太监怀恩见了,也跪下据理力争,宪宗益加恼怒,拿起桌上的墨砚向其砸了过去,咬牙切齿道:“你个阉人,也想跟着林俊他们一起讥讽联吗?”

    怀恩捂着被砸破了的脑袋,伏地号哭不止。宪宗使了个眼色,两个小内侍上来将其架了出去。站在孤零零的台阶上,他左思右想后,遣了自己的心腹到镇抚司劝说:“今日你们为了讨好梁芳陷害林俊,林俊若死了,你们如何抵得过这悠悠众口?”

    镇抚司使本就对林俊之事心怀同情,只是惧于大太监梁芳淫威,才不敢主持公道。如今听来者一说,心下露怯,便故意将案子拖着不审。

    十一月,南京兵部尚书王恕听闻此事,复上言说:天地才有一坛,祖宗只有一庙,而佛竟至千余寺,一寺立而移民数百家,花内帑数十万。人都知此事之非而不说,只有林俊说之;人都知林俊之是而不说,只有张黻说之。而今都置之于法,使人皆以为言为犯讳之事,假设再有奸邪误国,皇上如何知道呢?”

    宪宗见了此奏,沉默半晌不语。随后便命人将林俊、张黻各杖责三十,降官留用。

    如此,此事终于有了个稍微好点的结局。只是遗憾的是,梁芳和继晓,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好在宪宗皇帝总算下令,缩减僧寺数量和相关用度,不可过度奢靡。

    此次风波,带给太子的震撼不小,他对着先生连连叹道:“天下有奸邪,但也有忠直之臣。似林俊、张黻、王恕这等忠良之辈,实是朝廷之福,父皇应重用之,亲君子而远小人,社稷才能无忧!”

    看着年青的太子感慨万千,先生欣慰的连连点头。他坚信,仁厚博爱的太子,日后定会成为一代贤帝,他管理下的大明江山,繁荣昌盛定会远胜今朝。

    思及此,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忙郑重说道:“当权者应心系百姓,切不可因私欲而弃万民。还记得我教你的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嘛?以史为鉴,任何时候都不可失了民心。这点太子可得记住了!”

    太子重重点头说道:“先生所言甚是!”他在心里对自己说,若有一天,自己能顺利即位,必做一个亲忠臣远小人,爱民如子的好皇帝。

    此后不久,陕西、山西、河南接连发生大旱灾。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郑时等上奏说:陕西连年大旱,至今更烈,饿死之人满路皆是,有人气还未绝,已被人割食。

    巡抚山西左佥都御史叶淇也上奏说:饿死者不可数计,父弃其子,夫卖其妻,甚至有全家聚哭投河而死者。

    宪宗看了奏折,很是痛心,忙下旨免却三省两年税粮,并由南京、江西等地,转漕运粮六十万石,由水路运至河南,分发三大灾区。安排好赈灾事宜,宪宗哑声说道:“三地大旱,累死者不计其数。今虽拨了粮款,需有人前去调剂监督,各位爱卿谁愿前往?”

    “儿臣愿往!”太子见无人吱声,忙上前请命。

    “赈灾可不是个小事情,你尚无经验,可应付得了?”宪宗看着太子意气风发的样子,心里有丝窃喜,却又怕太子体弱,又并无赈灾经验,怕他误了事,遂迟疑不决地说道。

    “微臣愿陪太子前往!”谢迁忙跪下恳请道。

    “好,有爱卿陪同前去,再无不妥。你二人三日内便出发,此去望体恤民情,一应赈灾事宜,都要反复斟酌考量。”宪宗皇帝殷切嘱咐道,总算是略放了心。他知道谢迁办事一向稳重,为人也甚是机警,有他协助,太子定会事半功倍。

    太子下了朝,便和先生马不停蹄去了户部。和户部尚书就赈灾事宜又商量了半晌,子夜时分才相继回宫歇息。

    两日后,太子带了十几个亲卫,和先生一起踏上了赈灾之路,随行的还有女扮男装的瑾儿。他们先转道陕西,再去山西。众人虽早已做好了吃苦受罪的准备,却没有想到,迎接他们的,会是一场怎样的艰险与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