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两朝三十年 » 第三十章 南下之前

第三十章 南下之前

    周国建兴六年二月二十六日清晨,张严、陆欣抵达任灵府邸东北角的僻静房屋。屋外站着一位挺拔俊秀的男子,见两人到来,男子恭敬的揖手:

    “千人将崔远(36岁),恭迎奋威将军、偏将军。”

    张严微微点头,陆欣看了看房内、疑惑的问:

    “任将军在哪?”

    “林老夫人(任灵母亲)有些不适,任将军正在照料,两位将军请先落座。”

    陆欣没再多问,随后两人跟随崔远进入房中,陆欣被带到南面坐下,张严被带到北面坐下。两人落座后崔远走到门口等候任灵,张严抚摸脚下的牛皮凉席,陆欣则扫视起二十平米的空旷房间。

    两分钟后任灵走到房门,崔远揖手,张严、陆欣也起身揖手。任灵点头致意后坐到西侧,崔远在任灵示意后坐到东侧。全部坐好后,任灵看向张严、陆欣:

    “奋威将军、偏将军,我跟你们介绍下崔远。崔远不只是我的千人将,更是我不可或缺的谋士,我们商议的事都可以让他知道。”

    张严、陆欣看向崔远,点了点头。任灵继续说:

    “南面的郡县通报,安支人已占据井阳道,安支主力正沿井阳道进军河北。我认为应当尽快南下支援内地郡县,请二位前来是要商议南下计划,。”

    “蓟阳(境内)的东林人近期可以解决?”

    张严提出疑问,崔远解答:

    “经一个半月作战,蓟阳的多数东林部落已不愿与我们交手。我十天前跟这些部落联系,五十七个部落中,四十五个同意向我朝称臣,还有七个部落可以争取。我已向所有部落发出明早会盟的邀请。”

    陆欣质疑:

    “我听说塞外的人没有信义,招降后总是反叛。我们只重创了八个部落就和谈,是否让他们轻视?”

    任灵笑了:

    “我伤亡不到一百,就摧毁了他们最强的部落,杀伤五千以上。东林部落很少超过三千人,看到这种结果,哪敢轻易背叛我们。”

    张严提醒:

    “据说有的部族男女老幼都凶狠好战,没有文化也缺乏信义。任将军在蓟阳自然不用担心,任将军南下后这类人必然反叛。”

    崔远为张严解惑:

    “您是说瓦栗人?他们确实如您所说,任将军招降两次后也不再招降他们,现在对他们就四个字——斩草除根。至于安支人、东林人,虽然与我们生活方式不同,但也有文明讲信义;是需要尽快南下,但我们也不会什么人都招降,始终在谨慎选择。”

    张严这才放心:

    “有选择就好,乱招降容易招来灭顶之灾。”

    “我和崔远都会牢记这句忠告,尽管放心。”随后任灵又说:

    “两位还有什么疑虑?”

    陆欣提问:

    “有没有可能是声东击西,故意在井阳制造事端,等我们离开后进攻蓟阳。”

    任灵哈哈大笑:

    “步兵都会留在蓟阳,我们只带骑兵;就算他们玩声东击西,蓟阳仍然有两万以上的守军,崔远和我的儿子也在这里。哪怕有二十万人进攻,蓟阳也能守一个月以上。一个月够我折返并召集援兵,安支人要是大张旗鼓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蠢事,我再欢迎不过。

    听到这话,张严终于提出憋了二十多天的疑问:

    “照任将军的意思,不需要奋威军也能对付安支,那为何让我等离开朔平?”

    任灵问:

    “至少有二十万人攻打朔平,你挡得住?”

    “挡不住。”

    “要是安支和东林联手攻击蓟阳,蓟阳和周边五郡能保证不丢一城?”

    “将近四十万人,很难守住所有城镇。我懂了,无论是保全精锐骑兵,还是阻止安支人绕过蓟阳袭击内地,都需要调离奋威军。”

    “是这个道理,不过我当时确实误判形势,考虑的不够充分。”

    张严颇为感叹:

    “就这样放弃朔平的十万军民,我心中有愧。”

    “这是无可奈何的,不必自责。我两年前就建议将朔平军民迁到内地,圣上也认可我。结果一群死读经书的腐儒,愣是在两天上奏一百多本奏折,骂我居心险恶、甚至说我卖国求荣。事情就这样黄了,眼下朔平人地尽失,想到就气。”

    崔远插话:

    “要是两位的疑虑都解决了,请确认下明天的盟誓仪式和南下的作战计划吧。”

    “说吧。”张严回答,陆欣附和的点头。

    “明天的盟誓将确认臣属关系和彼此的责任义务,地点是蓟阳南部的浚其山,巳时(9点)开始宣誓,由任将军带头、各部酋长跟从。仪式缔结后,将在两天内组成联军南下救援;至于那几个冥顽不灵的部落,我会在任将军南下期间,带其他部落留守的兵力摧毁他们。”

    陆欣担忧的询问崔远:

    “阁下能统领万人以上?”

    任灵代为回答:

    “放心,我多次让他统领上万兵马作战,我的部下都把他当副将了。”

    崔远点了点头,笑着说:

    “关于盟誓,两位将军是否有需要问的?”

    “没有。”“说下南下计划。”

    任灵开始讲述:

    “井阳东侧的真平守不住,真平郡太守和真平县令都是草包;当初看他们主动开城,又跟王相国沾亲带故,不好换掉他们;现在安支人到来,这两人一定逃跑,没人统领的真平不可能撑到我们抵达。我建议先赶往中林,寻机攻击井阳道。”

    张严质疑:

    “真平以后,安支人应该会进攻安平,为何要去中林?”

    “破虏将军的援军差不多到安平附近,他善于见机行事,必会进入安平守城。”

    “也是。”

    “我们要同梁承(破虏将军)一起牵制安支主力,将他们控制在河北西部。”

    陆欣插话:

    “算上辽东突骑和奋威军,蓟阳的骑兵仍然不到一万;就算组成联军,我们也不占人数优势,确定要在这种情况下堵安支人后路?”

    崔远也说:

    “辽东突骑三千,奋威军四千,蓟阳可以出两千骑兵,东林骑兵预计超过一万五千。联军相当混杂,不适合堵截后路。”

    任灵叹了口气:

    “谁说去井阳道就一定要堵安支人后路?我打算寻机吃掉他们的后续部队。就算没有后续部队,单是我在那里活动,就足以吸引他们分出几万骑兵防备。若是安支兵力强大,我可以避开,他们却不敢放松监视。若是安支兵力微弱,我可以集中兵力与他们大战。只要我们始终威胁井阳,主动权就牢牢握在我们手里。”

    这时,崔远从袖口拿出盟约文本,担忧的提醒三位将军:

    “各位将军,不要想着让东林人送命;盟约约定爱惜他们性命,请遵守这一承诺。”

    任灵、张严直接点头,陆欣查看盟约文本后,脸色变得相当难看,有些怨气的看着崔远:

    “在我看来,这份盟约非但没有为我朝争取多少利益,反而设置了奇怪的限制,何必自缚手脚?”

    崔远严肃的向陆欣说明:

    “偏将军,我认为便宜不可占尽,外族不可摧残。若是不把他们当回事、只顾榨取,一旦他们阵前哗变,人数不足的我军将腹背受敌,容易全军覆没。”

    “更糟的是,信任被完全破坏后,两方将难以重新合作。眼下边境半数以上的驻军被调到内地作战,没有盟友配合,我们很难抵挡一浪又一浪的外族迁徙。无论从眼下战局,还是全国大局,这一盟约都充分考虑了我朝利益,所有条文都根据现实拟定。

    “偏将军说的限制,其实都是我们该做的。之所以写在盟约,是希望给后继者更多约束,给边境安全加一份保障。”

    任灵也补充:

    “最好达成两方都能接受的盟约,不然隔几年又得大打出手。”

    张严也劝陆欣:

    “从避免腹背受敌的角度看,这份盟约是合适的。”

    崔远放软态度继续劝说陆欣:

    “此次南下,任将军带辽东突骑,张将军带奋威军,东林骑兵也同样需要将军带领。任将军认为,无论从家世、资历还是能力,陆将军都是统领东林骑兵的最佳人选,希望将军能从利国利民的角度理解这份盟约,这关系到能否带领东林骑兵作战。至于我的语气不当,还请宽恕。”

    陆欣一路充当副手,很少独自领兵,已经影响到他继续升迁。如果能带领不好控制的外族兵打出成绩,自然能证明他能力出色,自然能合情合理的继续进阶,甚至能成为功臣。

    听到能完全指挥一军,陆欣不再纠结周人东林人的差别,果断接下:

    “崔先生为国为民的谋划,我深感钦佩,是我想的太过理所当然。要是平北将军愿意将东林骑兵交给我,我绝对不负重托。”

    “感谢您宽容大量。”

    任灵郑重提醒陆欣:

    “东林骑兵战力低下,难以指望他们冲锋在前。因此,哪怕有重大溃败,只要能让他们配合我完成所有行动,我都会向圣上赞扬偏将军的赫赫功劳。”

    听到任灵断言东林骑兵战力低下,陆欣脸色一黑;听到任灵说记功方式不是首级,而是配合完成作战,陆欣又从阴转晴,郑重答复:

    “我一定谨慎应对。”

    该说的说完了,任灵宣布:

    “要是没其他事,就回去吧。我再多嘴提醒一下,边境有很多刺客,诸位务必时刻小心。”

    张严、陆欣表示会加强戒备后离开房间,崔远在两人离开后坐到任灵身边,向任灵叙述盟誓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