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两朝三十年 » 第四十章 停战约定

第四十章 停战约定

    从边境到大河至少七百里,没有外族能在周国如此横冲直撞,因此对大河南面的淮北而言,安支入侵影响不大。

    周国建兴六年三月一日,大河南岸的一座沿河村庄仍像往常一样生活作息。村里的青壮男人基本被征调运粮,只剩老人、女人和小孩。

    某位妇女在柴火用完后,跟随另外五位同样缺少柴火的妇女一起外出砍柴。正式出发前,队伍中又增加了一名十二岁男孩。还有五名小孩因年龄不到十岁,被要求留在家中。

    八个人拿着斧头和点燃的火把,警惕的进入大河南岸的树林。为防范野兽袭击,不允许任何人脱离队伍,必须时刻保证有火把处于燃烧状态。

    等到达砍柴地点,女人砍柴并警戒周围,小男孩协助女人们捆绑木柴。一旦有野兽靠近,最先发现野兽的女人需要用火把驱赶野兽,并呼叫其他人集合;赶走野兽后,众人需要尽快收拾柴火、尽快离开。

    仅仅一个上午,八个人就与狼遭遇两次,被迫换了两处场地。中午走到河边,人群中传出咕咕叫声。小男孩的母亲回头一看,见儿子精神差了不少,便询问众人:

    “要不休息一下?”

    同样饥饿的众人纷纷同意。选好休息的位置后,有人放置火把,有人拿出陶锅取水,母亲取出锅巴递给儿子,一起等冰冷的水加热到可以饮用。

    女人们做饭的时候,不时观察场地和树林,提防野兽袭击。小男孩有成人庇护,就坐着等待食物,视线也放在陌生的河对岸,他先是看了看对岸的树木,又看向冰封的河流。发现两百步外的冰层上有物体活动后,小男孩朝母亲大喊:

    “娘,那边有人!”

    女人们转头看向对岸,一发弓箭射了过来,安支人的轮廓随后出现在河中。众人急忙丢下还在加热的陶器,提起小孩跑向林地;安支人想追击,但在距南岸还差四十步时感到冰层剧烈晃动,不得不迅速离开河面。

    七个人跑回村庄后,挨家挨户劝村民离开;她们没有见过安支人,但已经得知安支入侵周国河北,稍微联想了一下,她们就直接说安支人已经过河,村中男女听到后匆忙逃离。沿途村庄见这群人拼命逃离,又听到他们不时喊出:“安支人杀过来了。”也匆忙加入逃命队伍。

    黑夜将至,逃命人群增加到一千以上,安支人过河的传言也传到七个县城,致使这些县城提前关门。东郡太守于成(42岁)听到传言后,更是匆忙穿上麻布衣服逃往关中。

    太守一跑,原本不相信安支过河的东郡世家跟着方寸大乱,不少世家携带家眷、紧跟太守跑向关中,各县百姓更加恐慌。

    到三月四日,尽管城镇外面依然没有安支军队,传言却还是进一步升级成:

    “河北全部沦陷,安支人已经过河攻击关中、淮北。”

    安支人不善攻城,周国在河北仍有精兵强将,稍微了解情况的学者都不相信这种传言。但恐慌弥漫下,学者们引经据典的辟谣毫无作用,传言仍在飞速传播、越往东流传越快。

    淮北西部,朝廷实力较强,可以控制传播;淮北中部,朝廷刚平息叛乱,有人听到传言就闹事;至于淮北东部,那些还在抵抗的叛乱城镇,虽然也担心安支入侵淮北,却也提高了坚守城池的信心,有人说:

    “在安支人的压力下,朝廷很快会选择退兵。”

    河北沦陷的传言在短短四天让大半个淮北地区人心惶惶。而大河以南两百里的皇帝军营中,皇帝刘炬却对此仍是一无所知。

    二月二十九日,经过四个多月的围困,周国朝廷攻破淮北东南率先造反的昌城,俘虏了鼓动造反的昌城林家。

    要是以往,常在白天巡查的刘炬,肯定能及时得知传言。但从俘虏昌城林家以后,刘炬一直在纠结如何处置这个家族,白天不再巡查;战报和报告日常事务的奏疏,也没有提及最近出现的这则传言。

    征南将军徐宏(44岁)在三月二日上午就听到河北沦陷的传言,见刘炬连续两天都没有反应,而河北沦陷的传言已经在军中引起恐慌,决定面见刘炬,说明传言并询问如何停战。

    三月四日亥时(21时),在宦官带领下,徐宏进入刘炬营帐。端坐批注奏疏的刘炬放下毛笔,请徐宏坐到左下方的座位说话。徐宏落座后直言:

    “陛下,军中流传河北沦陷,您可曾听说?”

    刘炬愣了下,正色道:

    “谁在造谣?斩了他!”

    “是营外传来的。眼下这传言已经传到淮北多数城镇。”

    “淮北各郡都没有报告安支入侵,这传言从何而来?”

    “好像是河阳南面的村庄传来,说是在河边目睹到安支骑兵。”

    “张武。”

    “微臣在。”

    营帐内的一位武士迅速出列。

    “让传令兵通知各营:‘安支人都困在河北,没有跑到淮北,任灵将军已经在跟安支人交战。’”

    “遵命!”

    张武(30岁)随即走出营帐,刘炬继续询问徐宏:

    “传言的事,朕晚些时候会进一步处理,征南将军应该还有别的事吧?”

    徐宏微微点头,恭敬的询问:

    “关于昌城林家,圣上可有决断。”

    “召见的大臣都建议将昌城林家族(灭),你意下如何?”

    “请斩草除根,警告天下!”

    “嗯,是该决断了...朕举兵以来慎重刑罚,凡是连坐都尽量流放。然活命之人总是不思感恩,屡屡逃脱拘束返乡作乱,给百姓平添祸端。朕的宽大在这些逆贼眼中是软弱可欺,朕的仁慈越来越像一厢情愿。”

    刘炬又回顾昌城林家的所做作为,做出最终裁决:

    “家财过亿、奴仆上万,昌城林家本可在地方安享富贵,却毫不知足,非要在淮北带头叛乱。叛乱九个月来,朝廷征调百万民夫,三十万大军(包含部分后勤人员),耗费三十亿铜钱、七千万石粮食,承受上百万军民伤亡,却仍未平息叛乱。”

    “若不严惩昌城林家,天下逆贼皆不知敬畏、争相效仿,天下将永无宁日。故,朕决定将昌城林家族(灭),老幼不能幸免,党羽不论男女尽数处决,以告枉死军民在天之灵!”

    宦官随即将刘炬的裁决写成诏令,刘炬查看确认后,宦官赶往关押相关人员的营地宣读诏令,昌城林家及其附庸将在三月五日早晨引来末路。

    徐宏赞扬刘炬:

    “陛下严惩恶徒,是天下的幸运。臣相信昌城林家伏诛后,叛乱将更快平定。”

    刘炬笑了笑,让宦官、侍卫退到营帐边缘,独自走到徐宏对面坐下后小声说道:

    “他们一直坚守城池,恐怕要耗到六月。”

    “您的意思是?”

    “此次叛乱,全赖昌城林家狂妄,其他世家都算被迫参与。”

    “降低条件,尽快和谈?”

    “嗯,再拖下去会错过春耕,秋天的饥荒又会让百万人命丧荒野。”

    “就这样和谈,真能让那些狂妄的家族从此安心听命?”

    “绝无可能,暂时中战而已。”

    “朝廷是没存粮了?”

    “还有两个月。关中百姓已极为穷困,不能继续索取;安支退兵后,河北也急需重建,调不出太多粮食。”

    “形势所迫啊。”

    “是啊,要是拖到五月就危险了。”

    “若是他们不愿停战,该如何是好?”

    “主动停战,家人和剩下的财产都能保全;让我们破城,昌城林家就是他们的前车之鉴。利弊如此清晰,如何拒绝?”

    “但愿一切如您所料。”

    “朕也希望一切尽在掌握。”

    “陛下,停战后我们是否北上?”

    “停战后你先带一万骑兵北上,若是安支人有撤退迹象,朕不会过河;若是安支人不愿撤退,朕会过河与安支人交战。”

    “遵命.....陛下还有何吩咐?”

    “没有了,这事不必跟外人说,下去吧。”

    “明白。臣告退。”

    刘炬一反常态,不再做任何饶恕,直接将生死极端交给反叛的世家决定。听闻昌城林家彻底毁灭的淮北世家,清楚的意识到皇帝可以集中力量、毫无心里负担的毁灭其中任何一个家族。是见好就收,还是成为下一个昌城林家,不用多说,大多数家主都知道如何抉择。

    三月四日,叛乱的城镇还剩五十余座。三月七日,叛乱的城镇已经迅速降到三十座以下。安支密探意识到停战即将到来,派遣斥候提醒兀育——皇帝与淮北世家达成停战协议。

    但是这种朝廷示弱的停战,怎么可能去签协议。联络各世家的密使只是告诉那些家主,主动献城归降后,皇帝会这样处置:

    一、昌城林家之外的世家,都算被迫造反;主动献城后,赦免其家族大多数成员(用流放和鞭笞的方式,追究一到两人的责任),保留归降家族剩下的财产。

    二、朝廷会派遣新的县令、郡守到归降城镇,但驻军人数不会超过一千,以确保各世家继续享有重大、甚至是支配性的影响力。

    三、归降各世家必须派嫡长子到皇帝军营,这些嫡长子将跟随皇帝返回京城。嫡长子若想离京,必须报有司批准;若不经批准擅自离京,将视为家族造反!

    在周国朝廷大幅度妥协以后,叛乱在三月十日前基本停止。朝廷主力得以抽身北上,归降世家的核心实力也得到保存。

    由于长期固守消耗了不少粮食,叛乱的家族在停战后即刻投入春耕,而尽快春耕也符合周国朝廷的利益。共同的利益,促使周国朝廷和淮北世家在停战后迅速开始建设。下一场冲突何时爆发,取决于哪方先存够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