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麒麟转世 » 十三回 微服私访串农村 赵五斤县衙告状

十三回 微服私访串农村 赵五斤县衙告状

    据说,凡是来文安做官者,只要能在这里干上一任,回去后就可以治买田产,成为大财主,也叫暴发户!这文安县本来是沼泽、湖泊、多洼地,虽然穷可穷的是平民百姓,而那些地主老财和官绅们,却都是财源滚滚富得流油。以前的县令来了以后,他们很快就和地主老财们掺乎上,并打得非常火热!不是吃喝玩乐鬼混,就是想尽点子刮地皮、喝民血、到处敛财。但是,也有因遇到困难打不开局面,又无所作为和心不在焉,或保持终日专混日子的人,其结果到头来也没啥政绩,甚至有的人干不到头,就窝窝囊囊灰溜溜的,背着铺盖卷离任了。由于长期以来为官者不作为,也使这里的社会风气很坏,如偷鸡摸狗,卖淫嫖娼,打架斗殴,拦路抢刧,行凶杀人,比比皆是,到处都有,所以就更不用说,只干一般坏事和赌博什么的。而在较为严重的地方,天不黑就没有人敢出门,还真可以说,在文安县境内,多年来都是路断人稀!有人就编了一段顺口溜曰:

    文安风气实在坏,当官贪婪又腐败。

    官府从来不作为,才使百姓受其害。

    然而,朝廷不重视文安最基本的一点,或许就是因为贫穷,这里不但不为朝廷交付皇粮,却还使户部及乎每年都进行补贴,所以上面对这里也陪感头疼和恼火。这次吏部让袁耀文来此上任,则就说明了上边根本就不把,这里当成一回事的明确态度!若用一些人的话讲,官家要启用他这个嫩芽毛孩子,来文安这里当县令,其实就是搪塞、糊弄和欺骟老百姓。或者说是把这里,作为了一块试验田,而在此之前的那位县太爷,本是位老秀才,听说他社交广泛、阅历丰富、经验也多,但也属于人老狡猾,并且又在官场里混过多年,城府很深,人们都说他是个过冬的蚂蚱——老蝤子。他虽然有才可是不会吹牛,不愿意拍马屁、蹓沟子、巴结上司,所以,上边对他就不喜欢、不信任,认为他老气横秋,老奸巨滑,又经常和上边顶牛,官职才总也升迁不了。

    他也是有一肚子苦水,可又向何处倒?而时常就满腹牢骚,也似乎早就看破了红尘,已不想再求升迁和上进。有人说他只是为了混日子,而在保持终日,无所用心,一天到晚,都是得过且过,不求有功,只求无过,政事不理,碌碌无为,所以也就不受人欢迎。有人还给他送了个外号,叫他“老糊涂虫!”然而他对于这一绰号,也根本不在乎!或者说心里还很高兴!有很多人不太理解,这就叫一个人一个脾气。这次,袁耀文带着表弟曹旺、曹宝玉,两个人一块到文安上任,是一不骑马,二不坐轿,他们是各背包袱,带着官凭徒步来的。你要说是走马上任,倒不如讲是安步当车!因为他们一路没有骑马,若要从另一角度看,对于两人来讲也是一次,较为实际的考验和锻炼。

    袁耀文和曹旺又都很年轻,两人也是初生之犊不畏虎,面对各种复杂情况,又都想尝试和发挥一下,自己的作用和能力,他就不畏缩、不害怕、不信斜、敢勇面对,这也叫初生之犊不愄虎,全凭一腔心血劲。有句话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俩人对这事可没多想,换而言之,也没往深层次里去考虑,则就毫不犹豫地到了文安。由于文安县贫穷落后,是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所以才不被官府重视!此次,吏部让袁耀文来当县令,也足以证明了朝廷对这里不重视。再说万事开头难,一切都是头三脚难踢!而文安的黎民百姓,一听说又换了个新县令,大人小孩也都没把他当一回事!恐怕有人还会问:“这究竟是为何?”

    其实也不难以理解,因为文安很穷,凡来此上任当县令者,也都不被上头重视,加之他们个人都没有,开拓精神和打开局面的能力。所以,到头来都是自报自弃,不求进取,保持终日,无所用心,不去进行奋斗!从而也就荒废了事业,误了自己前程!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因此助长了坏人坏事,及一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滋生漫延,也就没有和缺少了正义,没有了公理,造成了社会混乱!使人民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申,让黎民百姓饱受其害。这些年来,当地人不光受剥削、压廹和奴役,其实,也真都没有脾了气,大家都担惊害怕,人人自卫,甚至是颠三倒四,精神麻木,都有一种过一天少两晌的想法,也就是说,能多活一会就多一会。

    由此,官府也丧失了威信,当地的老百姓都根本不相信县令,哪怕是他们家中出了事,也没有谁去告状,而这种情况就非常可怕!所以,袁知县来到文安的这天,县衙里却是冷冷清清,就连一个人都找不到。袁县令与表弟曹旺来了以后,就顾不了在旅途中,连日奔波的疲劳和辛苦,便在县衙后院找个地方,放下行李打扫卫生,先安顿了他们自己住下!因为只有这样,接下来才好去开展工作。由于二人非常疲劳,到了吃晚饭的时候,他们都是只啃了点干粮,就打开铺盖卷睡下了!直到第二天下午,才有个别衙役当差的,到县衙里来点个卯顺便看看,而且,还是酗了酒喝得醉醺醺地。

    袁县令又是才来上任的新官,也就不好对他多说啥,因为他还没有完全掌握情况,要办事情还需要有求于别人,凡是要做大事的人,一般也不会和人计较,更不是总盯住别人小过。然而前任知县留下的烂摊子,也根本没有交接手续,他还得从新梳理整顿,需要捋出了头绪以后,再从打锣鼓另开章,而当务之急,他得先调查了解情况,然后才能够做出判断。也就是说,等到他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还需要和师爷衙役们,先见个面让他们介绍情况,这也是他必须要做的第一步。人们常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其实袁大人心里也一直都在想,一上手就用快刀斩乱麻的方法,马上先烧起来三把火!不过他看了别人留下来的,这样个烂摊子后就改了主意,你道:“是什么原因使他心里起了变化”。

    然而,袁大人必竟是个有学问的人,他不光忠君爱国心胸坦荡,而做事也非常谨慎小心!当要面对这样情况时,他知道心急是喝不了热面汤的。再者说,对于文安县的风土民情,又不是十分太了解,眼下他个人就是着忙也没有用,心想当前首要的任务,我必须先稳定局势。换而言之,除此上方有令外只要不是,杀人放火和特别重大案件,他都需要暂且放一放!往往事情也都是那么巧,自己刚出门就遇到了拦路虎。又好象正低头行路思考问题,却无端被人打了一闷棍!所以当他静下心来,考虑了一下事情原委曲直后,就又觉得无限感慨!且还似头浇冷水怀抱冰一样。因为,世上有很多问题都是错综复杂的,急了不行需要冷处理,所以袁大人就在想,我不能太急于求成了,一切都得按原计划慢慢来,如果突然改变方式,就等于盲目行事,误打误撞,弄不好就会坏大事。

    那么袁大人才一反常态,马上就变成了不急不躁,不卑不亢,而且是稳扎稳打,能够耐住性子做事,也似乎成了老油条一样。但不管怎么说他是下了决心的,心想着必须得争取主动,要当天和尚撞天钟,而且撞钟就得把钟撞响!这就叫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忠于职守,效命朝廷。也就把他的忠君报国志向,体现到了具体行动上,于是也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什么事情也不干,是专到下边走乡串村,在全县范围内,去到各地微服私访。要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先从下面入手,要先掌握第一手资料,尔后再寻求解决办法。所以袁大人就在来文安之前,就已经立下了鸿鸽志愿,还定要干出一番事业不可!所以,也早就有了思想准备,决心要在此扎下根好好干,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全抛洒在文安大地上。

    再说这里的地域环境,经济状况,财政税收,人口土地,等各方面情况,都需要尽快了解,有些关系也急待于疏导。比如说全县境内,有多少个官绅老财,他们都是啥样的家底?家中有多少财产土地,以及其它很多事情,他都必须准确掌握。故而,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袁大人每天都是早出晚归,他一不穿官服,二不带衙役随从,只是随身衣服,打扮成平民百姓模样,到民间去了解贫民疾苦,与劳苦大众屈膝交谈。到了中午,肚子饿了啃干馍,渴了到百姓家中喝几口凉水,晚上要回不了县城,就在农民家里住一晚上,反正也不管是草屋、磨房或厨下,夜里天冷,就围住人家的锅底门取暖。有时,还在人家柴禾垛里睡上一觉,将近有一两个月的时间,他几乎跑遍了整个文安县全境,这样以来,他不光知道了很多情况,心里头也有了谱,同时,也更有利于他以后开展工作!这正是:

    调查研究做在前,则把情况记心里;

    只要胸中有了数,以后办事才清晰。

    俗话说劈柴要看纹理,做事还须讲规则,县令袁大人也停会来事的,当外出的事情一完毕,便着手专门处理衙门里的事情。他准备要在县衙内部进行整顿,所以有些工作就需要从头打理!如原来手续不建全的需要弥补,没有立规矩的就得马上立。另外,有些问题的处理他还需要,调查了解之后再做安排,特别在人事安排上,又确实得根据每个人的,司职情况才能做出决断。因为前一段时间,他是只顾下乡了,但对于衙门里内部的事情,他也听到了一些和了解了不少,接下来他又静下了心,就专心处理衙门内部的事情。

    这天,袁大人就让师爷写出一份告示,便在城里主要街道上四处张贴,同时又派人到下乡张贴,就是要让全县百姓都知道,如今文安县又换了一个新县令。谁家要打官司告状,或伸冤报仇就请到县衙里,去找新来的县太爷鸣冤叫屈,而且要相信这位大老爷,会给黎民百姓们做主!实际上,就是一张安民告示。然而告示一贴出,就有人前来告状,他们见县太爷是一位,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有人就感到很失望!甚至还有人,状也不告了要回去!换句话说,就是官司不打了,因为他们对这位年轻的县令信不过。

    由于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个小毛孩子靠不住,也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虽然为当地人的父母官,但平民百姓对他却是不相信。因为在此之前凡来这里当官的,若论起年龄都比他大,经验也比较丰富,而众人都在心里说:这位大老爷小小年纪,他还能胜过前面几任?若能胜过,那太阳就要从西面出来了。说穿了就是大家信不过他,所以很多对他不抱希望!但是实践证明,恰恰相反,事物不是绝对的,也是他以自已的实际行动,给文安人民做出了样子,让很多孤陋寡闻,顽固不化的人,以及因循守旧的想法,彻底打消和破灭了。但是也不排除有个别人,还会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而接下来就有更多的人,都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便来到县衙告状。

    这天,就有一位弯腰驼背的老汉,来到县衙里击鼓告状,只见他满脸皱纹,浑身衣服褴褛,而声称是专门来找,新上任的大老爷伸冤的。然而,那袁大人一听堂鼓响,就知道有人来告状,他便马上更衣换上官服,穿了官靴,就看他头戴乌纱冠,来到了大堂之上。这时候他一看,所有衙役人等都已经到齐了!如师爷早就把笔墨纸砚,准备好放在了书案上,也就等着大老爷审问案情,他好录供做记录。

    再看三班衙皂全都列站两边,他们人人手持黑红木杖,有的拧目瞪眼,有的雌牙咧嘴,看其阵势县衙大堂,就仿佛似阎罗殿一般,是森严肃穆。而衙役和师爷就如同,黑白无常及鬼使判官,一个个真可说是,威风凛凛,张牙舞爪!倘若是胆子小的人看了,就有可能会吓掉三魂。然而,就在大堂正中摆有一张公案,不光上面放着官家大印,同时,还有文房四宝和飞签火票,以及县太爷用来吓唬人的惊堂木!或许有人会问:“何谓惊堂木?”

    其实就是跟赌博场上,赌徒们使用的压宝盒差不多,其宝盒为四四方方,而惊堂木却有点长方形,材料一般都是用紫榆、紫檀、或乌木所制。因为以上几种木头,一是有重量,二是拍在桌子上也响亮出声音!所以旧时代的官员,也就是封建王朝时代,官老爷在公堂上审案时,摔的那种东西。同时也是那些官员们,发怒泄私愤和吓唬人的!可能有人会问:“过去的官员为什么要摔它?”其实要我说:“一是为了显示权势;二是为了耍威风;三是要给自已加油鼓劲!”所以要用黎民百姓的话讲,那就是:

    官府衙门门朝南,百姓告状需交钱;

    大小官员都受贿,大多都是黑心肝。

    咱们说到这里,或许还有人要抬杠,说他见说书和唱戏人,也经常摔那东西为什么?要我回答这个问题,可是我说:“他们也是比照摸仿惊在穷摔。再说,封建王朝的官府衙门里,在案桌后面放有一把,像是用红木做的太师椅,又被称为金交椅,上面还雕刻着各种有趣的花纹,如鸟兽花虫和山水等!有点扯远了,我再把事情拉回来。

    却说知县袁大人就坐在大堂之上,他的书童也就是他表弟曹旺,则站到案头的一端。在公案的右边是师爷的案桌,上面已铺好了纸张,有一杆七寸长的竹笔就放在笔架上,看来也是在审案时使用它来录供的。再看坐在桌子后面的那位师爷,约有五十多岁,身着靴帽兰衫,满脸皱纹如刀刻,颏下留着一绺长胡须,眉赤面黄。身体虽然瘦弱,但在他一双眼睛里,还似乎充满着深刻的,智慧和包负!而且一看就像个文人,及一位老学究的样子,这个时候他正在磨墨。原来,也是在为录供做准备,若用土话讲,他就是公堂上的记录员,此人姓冯,字文耀,很巧妙的是,他和袁大人的名字,除了姓氏不同外,后面的两个字却又调了位置,而这位老先生的家就住在县城里。

    据说,他们家的人世代都经商,到了他父亲那一辈,弟兄们也多,他父亲也不会经商做生意,就坐吃山空,后来家中就一贫如洗,他是靠舅舅资助才读了私塾,经历了十年寒窗后只考上个秀才。也总想做官,以后又在深造,可是命运不济没有福气,又屡考不中,怀才不遇,到现在还是个秀才!不过可以再加个“老”字,为了养家糊口,他是靠亲戚朋友帮忙,才委身于官府衙门里当了个师爷。

    有句话叫读书多了有学问,而经验丰富又是知识,像他这样的人傲气还很大!所以有人就说:“凡是有知识的人一般脑后都长有傲骨,他们时不时地都要表现出来”。这位冯师爷也是一样,他虽然端了官府的饭碗,可是对于官场里乌七八糟的东西,也总是看不惯,比方说他与上几任知县打交道,看到那些人贪赃枉法,只是光搜刮民财,喝黎民百姓的血汗,而就是不为老百姓办事,他见了就有气。有时候一来情绪就顶撞上司,当时也把县令气得只瞪眼,凡是衙门里的人,都很了解他的脾气和为人,都称他为“抗上英雄”。

    今天,也是知县袁大人来到文安后第一次审案,可说他也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所以心里也难免有点发怵。换而言之,就是有些怯场,但是他还得打肿脸充胖子,像不像也得拿揑着有那三分样!说到底他就得端出架式来,则不能让别人看出来他心虚,要不然就会让人笑话。而这时候就听大老爷,先是痰噪了一声,也似乎好像是,有意识的在装模作样,然后,就看他整理了一下衣冠,才开言问道:“方才是何人击的鼓?”

    衙役班头禀道:“回老爷的话,外面有一平民百姓要告状!”

    “嗯!快把他带上堂来!”袁大人吩咐道。

    衙役们不敢怠慢,马上就出去两个人!也只是一转眼的功夫,他们即刻就把人带上来啦!原来,那击鼓人就在大堂口外,所以就往返得快。衙役们把人带到了堂上,只见那击鼓人年纪约有五十多岁,已经是弯腰驮背胡子拉喳的,又是刚剃个光头和打着赤脚,穿的衣服浑身褴褛,衣衫上也打得补丁摞补丁。但见他目光呆滞,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其面部和脖子里都有伤痕,衣服上流的都是血,无疑也是受了欺负是被别人打的,因此,才来县衙击鼓告状。就看他战战兢兢,走到公案前双膝跪下,口称:“大老爷在上小老儿有冤枉!”也只说了这一句话,便就泣不成声了!有道是:

    人要伤心就流泪,老汉必然有冤情;

    心里委屈憋不住,见了老爷放悲声。

    知县袁大人见他泪流满面,就觉着十分可怜!于是就和风细雨地安慰道:“请问老人家,你是因为何事如此伤心?也不必难过!还请如实讲来!俗话话,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但不知你家住哪里,姓甚名谁?有何冤枉?但要相信本县令,我会秉公断案的,你有什么为难之事,就请您快快从实道来。”

    在过去,很多人都认为:“冤死不告状,饿死不做贼!”要说这位老汉,也是在万般无奈地情况下,没有办法了才来告状,可以讲这也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所以,他是胆战心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非常害怕。他听了大老爷的话后,则就止住了哭声!接下来就诉说道:“小老儿俺姓赵,叫赵五斤,家住城东十里大余庄,只因为邻居余家盖房子,占了我家的宅基地,为此俺与余家发生争执。那余家老四却蛮横不讲理,他打了我说是活该!俺也气不过才来告状,想让大老爷您给评评理,并要为小老儿来做主。”

    原来,在城东十里也确实有个大余庄,村上有七、八十户人家,总共四五百口子人,而大多数家庭都姓余,庄上只有几家姓赵、姓李、姓潘的杂乱姓,这位赵五斤只因为脾气倔、人耿直,才被人们称为是个老倔头。他家就住在大余庄村西头,隔墙邻居家姓余,共有兄弟六个,靠着人多势众拳头硬,就在村里横行霸道!总以狗眼看人低,与村里人搞不好关系。从古到今,尤其是在农村里,门子风也比较盛行,而在余家兄弟们中,有个小名叫狗子的,因排行第四别人都管他叫余老四,或喊他叫余四狗。由于他在村里是个赖货,一些人都恨他,后来,就有人故意叫跑了调,便喊他叫“余死狗!”而余死狗也确实太坏了。他倚仗着兄弟们多有势力,就在村里非常凶恶,不光是经常欺负人,他的头还不好剃!且就连他的哥哥、弟弟,以及老婆孩子们,也都是恶茬和十分难缠。这位余四狗在村里,整天不是咒天骂地,就是无事生非!今天打东家,明天斗西家,反正是经常寻衅找事,四面树敌,动不动就要与人拼命!是一个十足地流氓恶棍。若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