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日不落,从幕后指点朱棣开始 » 第13章 王权转移,削藩利弊!

第13章 王权转移,削藩利弊!

    朱棣的表情已然凝固。

    迁都事宜,只是在他心中的雏形想法,他还没有明着宣布诸臣,只是一步步在做准备。

    然而即使如此,朱棣也很快反应过来。

    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当朝之上,估计早已经有人看清楚了自己的内心想法。

    而且,还有一小部分人在暗中推动。

    因此,他很快嗤声一笑,“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想冒充何人,但如果你也就只能说出这么一点儿,那还真是让朕失望。”

    “本以为你还会有其它见解,就仅仅只是迁都吗?”

    “呵……那就再以此继续推演。”林长生继续道。

    “还是那句话,收回来的皇权,是要还回去的,现在,我所说的是一个定理,即权力守恒定律!”

    “洪武十三年,洪武帝曾借助宰相胡惟庸之事,裁撤中书省,废除宰相,至此,自春秋就开始出现的数千年的宰相制度,就此成为历史。”

    “然而,权力总量是恒定的,你剥夺了,握不住,迟早又会送出去。对于洪武帝而言,他的勤劳,他对于政事的狂热,可以让他沉浸在如同山堆一样的奏折之中获得属于帝王的裁决权力。可即使如此,洪武帝也不得不需要一批真正的大学士,为他整理奏折,提供意见,即文渊阁大学士。”

    “而到了建文朝,虽然没有所谓的宰相,但所谓的建文四杰,却可以参与制定削藩的规划之中,甚至擅改祖训,恢复古礼,并且减轻松江、苏州等府税收,致使朝廷财政运转困难。”

    “没有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权!权力又送出去了。”

    说到此处,林长生刻意停顿,再次看向朱棣。

    “那么……永乐帝你呢?能否如洪武帝一样,不眠不休,亲自处理每一条奏折,拿回更多的权力。”

    朱棣沉默,与其说他是帝王,不如说他是个将军!

    他更喜欢的是战场上,而不是待在一个地方,像是被囚禁一样去处理那些文字。

    当朝的政事奏折,大多数都是太子,以及他所负责的詹事府,还有朝廷六部负责的。

    而此时,林长生也代替他回答,“不能!”

    “当朝道衍,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太子朱高炽身边也有一批贤才,甚至还有当初洪武帝设下的文渊阁大学士,也可以帮助你辅国理政。”

    “然而这样下去始终不是办法。”

    林长生继续道:“所以,当初洪武帝收回来的宰相之权,又会以一种新的方式还回去。”

    “而在以上的太子、詹事府成员、道衍、以及文渊阁大学士中……”

    “太子将来会登基,会重新变成天子,道衍只是一个人,他终究会离世,那么到时候,现在的詹事府成员,以及太子身边的亲信,有的会成为六部首要官员,有的则会入驻文渊阁大学士。”

    “届时,当朝之上,又会出现一种类似于宰相的新的组织!”

    朱棣再次沉默,他承认,面前这只有轮廓的人影,说的开始有那么一点道理。

    帝王也是人。

    是人,精力就有用尽的时候。

    而一个大国,税收财政、军国战争、科举选士、官员增补,地方行政、刑事审判……这里面有太多太多的事情,并不是一个皇帝就能处理过来的。

    所以,权力确实会还回去。

    “可你说这些,又有什么用?”终于,朱棣缓缓开口。“人力有穷时,帝王也如此。”

    林长生道:“从更高的视角,分析皇权的归属,分析最终的受益群体,分析被收回权力的群体,以及,对整个大明朝的民心国势的利弊!”

    “你说有没有用?”

    “就以藩王的兵权举例,属于藩王的权力被帝王回收,但不是每一个帝王都和你一样能当一个马上天子,所以,就算迁都,也只是权宜之计

    各地藩王的兵权,最终又会重新回到臣子手里,又是哪一部分臣子?”

    “当然是五军都督府!”朱棣毫不犹豫的说道。

    五军都督府,前身为大元帅府,总管大明内外兵权,同时,也是开国武将任职之地。

    在朱棣看来,收回来的军权,当然要放到都督府,这一点毋庸置疑。

    林长生却道:“我看不见得。”

    “大明以孝治天下,以‘四书五经’为科举考核,以礼法限制帝王,以乡贤之间的道德约束,代替于法律体系,以此管理大明官府管不到的地方乡农。换句话说,儒家体系已经深入到了大明的方方面面。”

    “得益于此,文官集团会逐渐的庞大,而随着文官集团的庞大,权力的扩张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相反武将一方……”

    “藩王的兵权被夺回,开国武将就那么多,总有消耗完的一天,毕竟打仗谁也说不准,说不定以后会有一位“战神级”的君主,葬送大明大部分的精英武将!”

    “而武将的选拔和科举选仕相比,简直是萤火比之皓月。”

    “因此,这些空缺出来的权力,又会转移到哪个群体身上?”

    朱棣的心神忽然一震,道:“你是说,还会是文官集团?”

    林长生道:“这就是权力的转移,最开始五军都督府的地位是主导,随着文官集团的壮大,便会相互抗衡,直到某一个关键点出现后,五军都督府彻底沦为文官集团的附庸。”

    “正如之前所说的洪武帝裁撤中书省后,以为就此可以继续集中皇权,但帝王到底是人,不是每一个帝王都有洪武帝一样的威严和权柄。帝王也有势弱的时候,而一旦如此。”

    “权力又会再次转移!”

    “且归属,还是文官集团。”

    “一旦权力失衡,帝王式微,贪腐、党争、兼并土地、民心大乱,国势也会因此而危!”

    “而细数历史末代皇朝……”

    林长生缓缓道:“亡国之乱,莫不起于此!”

    朱棣内心一紧,他看向面前的人影轮廓。

    忽然感慨,“权力转移之说,确实振聋发聩!”

    “但朕还不知道你说这些的目的!”

    “倒也没什么不能说的,很纯粹……”林长生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大明存在的更久,国势更强!”

    朱棣心中一顿。

    你是什么人?你想让大明存在更久,国势更强?

    这一刻朱棣不由得想起,听到的那些传言,不会真是自己的血亲吧?

    林长生并不知朱棣所想,他继续说道:“刚才所说,不过是从一种高而远的层面,阐述权力总量恒定,以及权力转移之说。”

    “而从此层面出发细致来讲,也会衍生各种问题:诸如削藩弊端、也就是藩王失去军权之后的利弊,科举选仕的缺漏,文官越来越多,但武将却越来越少,权力转移,皇权式微……”

    “这些就是大明势必要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

    朱棣陷入沉思,他的内心也陷入震动之中。

    这是肉眼能看到的推演,甚至历史上也上演过许多次。

    “那……朕该怎么做?”朱棣声音艰涩。

    而此时,林长生的身影忽然开始模糊,他的声音也变得遥远起来。“那就先用权力的转移,先分析最开始所谈的削藩的利弊……”

    “削藩利弊。”朱棣狐疑道“难道朕还削错了?”

    林长生并没有回答,因为此时,他的身影趋于消失,但临消失之前,他的最后一句话也留了下来。“既然是削藩的利弊,当然得从利弊两点来谈。”

    “如果得知正确答案,第二颗丹药也会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