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日不落,从幕后指点朱棣开始 » 第24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24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沈万山!

    沈万三!

    朱棣当然知道这个名字,这也是个极其具有传奇色彩的名字。

    其,起于元末,借着混乱末年,从典型的大地主、晋升到了大豪商!

    “富可敌国”这四个字,可不只是简单的形容,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朱棣就知道。

    当初,自家这老爷子赤手空拳打天下。

    现在还有人认为,老爷子是因为“郭子兴”的养女,也就是母后马皇后,才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

    朱棣每次听到这里,都想说两个字:“放屁!”

    其实刚开始,老爷子的确因为投奔郭子兴,成了个大头兵,还受到了母后的青睐。

    也确实借着这个东风,有了些许人马。

    然而,接下来就是失败,郭子兴因为忌惮老爷子的成长速度,使得绊子可不是一次两次。

    甚至有数次,老爷子都相当于“净身出户”。

    最惨的时候,更是带着几十个人,被迫从濠州城出去打天下。

    而这几十个人,在现在还有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淮西二十四将!

    后来,老爷子一步步招兵买马,也完美的执行了六个字“广积粮、缓称王!”

    这才逐渐积累了争夺天下的资本。

    文有:李善长、汪广洋、刘伯温,朱升……其中那六字真言,就是朱升说给老爷子听的。

    武有:徐达、常遇春、汤河、傅友德……

    然而尽管如此,当时还有两个势力,强于老爷子。

    陈友谅!

    张士诚!

    其中,陈友谅的实力最强,坐拥江西、湖广等地,兵力最多。

    而张士诚则最富有,因为最富有的苏州府、淮东、浙西等地,尽在其手。

    其中,沈万三最开始就是支持张士诚。

    然而,后来发生的一切,却让整个天下震惊。

    号称“战船最多、兵力最强”的陈友谅,却在鄱阳湖,败于几乎没有大型战船,甚至水战也不强的朱元璋之手。

    而最富有的张士诚,在老爷子吃掉了陈友谅后,就更没有抵挡之力。

    只是。

    在老爷子攻打苏州府等地的时候,由于抵抗实在太强,恨的老爷子占领苏州府后,赋于重税!

    直到现在,那片地方贡献的“税收”,依旧是大明财政的主力。

    至于沈万三!

    最后虽然投奔老爷子,但也因为一些事情被流放,四十多年过去了,沈家也早已没落。(注1)

    起码朱棣,已经很久没有听过这个名字。

    因此,再次听到,他忽然有些恍惚。

    “你的祖父是沈万三?”这一刻,哪怕是道衍,也不由得问道。

    沈有福摇头,“准确的说,是我爹的祖父。”

    “只是,和世上流传的不同,家祖当初并未死去,而是突然消失后,又活了一段时间,最后才彻底没了消息。”

    朱棣心中一跳,“你们怎么知道?”

    沈有福低下头,但声音却仿若重锤,砸在朱棣心口。

    “因为陛下今日之梦,当初家父也曾有过!”

    此话一出。

    朱棣顿时止步,他僵在原地,久久未语。

    而身后的朱高炽三兄弟,则是连连四顾,哪怕是道衍,也不由得眯起了眼睛。

    过了许久。

    朱棣才缓缓回到自己的座位,闭目许久。

    终于,朱棣倏然睁开。

    “好了,传说不管是真是假,听也听够了,也该进入正题了。”

    老三朱高燧却好奇道:“父皇,儿臣还想问问是……”

    “滚出去!”

    朱棣忽然暴喝一声,双眸怒睁,朱高燧被吓得亡魂皆冒,头发似乎都在一瞬间竖起。

    他看了看四周,这才反应过来,自己刚才的问题却是拍到龙屁股身上了。

    赶紧溜了出去。

    朱高煦看见这一幕,不由得暗自在心里感谢老三。

    其实他刚才也是想问的,但老三快了一步。

    很明显,眼下对于老爹而言,这个话题就是个禁忌话题。

    朱棣很快收敛表情。

    像是什么都没有听到过一样,忽然笑着看向了朱瞻基。

    “乖孙,到爷爷这儿来。”

    朱瞻基眨巴着眼睛,他感觉到爷爷的情绪有些不对劲,但他并不害怕,而是连忙跑到朱棣面前。

    朱棣将其抱起,放在怀里……

    像是在自言自语,也像是在给什么人说。

    “咱有一个好皇孙,小小年纪就有不俗的见识,如今不过九岁,就将我大明的藩王制度之利弊,分析得深入浅出。”

    “哪怕是朕这个帝王,也不由得感叹。”

    “朕这孙儿,将来必定能让这大明,走得更高更远,远迈汉唐只是第一步,大日悬天,永不坠落,大明注定照耀千古万载!”

    “如此,朕也老怀大慰,就算去九泉之下,面前我那爹,也能做到功过相抵了……”

    朱棣的话,没人敢接。

    因为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番话,其实不是说给“凡人”听得。

    话落,朱棣继续抱着朱瞻基。

    气氛再度陷入诡异的寂静。

    没有人知道,此时的这位永乐皇帝又在想什么,直到他再度睁开眼。

    看向了沈有福以及沈肃。

    这才打破寂静。

    但却完全越过了之前的话题。

    “朕这孙儿,之前针对大明的藩王制度,提出了一利、四弊!”

    “你们二人,既然敢进宫见朕,那便是自认为,有解决这利弊的办法?”

    朱棣直接越过刚才的“话题”,先是看向沈有福,然后才看向沈肃。

    “你是下医,那你就是能解决这利弊之患的上医了?”

    沈肃摇头,“回陛下,草民在隐阁的评定上,以固执己见的性格,及治水的能力,勉强只能算得上中医,也就是治人之才,可规劝其行为,治理一方百姓,不受那水患之灾。”

    “至于解决藩王利弊,草民也能说上一二。”

    朱棣眼睛一亮,“哦?”

    这几天,他早就拿到了各个地方关于灾情的汇报,其中大部分还是两河流域,以黄河之患最为严重。

    但这几乎是每年都要发生的事情,幸而眼下大明人口稀疏,一些太过危险的地方无人涉足。

    但就算如此,河流两岸乃是生存之根本。

    依旧有许多人,冒着可能遭受水患的危险,在危险性较小的地方开垦土地,种植粮食,养活一家老小。

    可危险毕竟是危险,水患没来是概率问题,来了就是涉及成千上万人的灾情!

    纵然是坐拥一国之力,每年的灾情也是让朝廷头大的事情。

    若说起来……

    大明也有水利方面的人才,就是不知道此人才能到底如何?

    以后倒是可以考校一番。

    心念至此。

    朱棣再度问道:“那你便说说,你对藩王制度的解决办法。”

    沈肃目光一沉。

    他这几天,为了见到这位永乐帝,也为了见到之后的“说辞”,早就在心里面准备了很多腹稿。

    如今脱口而出!

    “回皇上,细数历朝历代,国祚破灭的因素,有权臣、外戚、宦官、武将、藩镇、财政、甚至是外敌,种种原因不一而足。”

    “但在草民看来,这些因素,只是诱发的表面因素。”

    “自古至今,最为核心的原因永远只有一个。”

    朱棣好奇问道:“你可说说……”

    沈肃沉声喝道:“亚圣孟子曾作名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自古皆然,亘古不变!”

    “也是草民今日所言最为核心的一点,得道之道,道,即民心!”

    “草民看来,所谓民者,并非只是作为耕地的农户、商户、甚至是工匠,士卒是民、士人也是民,百官是民、藩王也是民……”

    “凡御下所治,皆可为民!”

    “民心如水,草民刚好会治水。”

    “因此,草民解决藩王制度之策,却也是治水之策!”

    “三皇五帝时期,大禹治水,便有一个最为浅显的道理,如今依然适用。”

    “这也是草民要说的第一点:藩王之心可导,但不可绝!”

    “正应治水之法,堵不如疏!”

    ……

    注1:沈万三的故事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见过朱元璋,死在大明立国之后,一个是没见过朱元璋,生在元,死在元。

    现在看来,第二点的可能性大,但为了迎合剧情,本书选择的是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