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我在贞观混日子 » 第三十章 阴损阳谋

第三十章 阴损阳谋

    “苍髯老贼!欺吾太甚!”看着下人送上来的,黔州各世族送过来的赈灾“巨款”,李泰怒不可遏。

    “殿下,怎么了?”刚进的杜楚客不明所以的问道。

    “山宾先生来了。”李泰强自按捺下去怒火,和杜楚客打了一个招呼。山宾是杜楚客的字,比方说长坂坡前赵云单骑救主,曹操问来将可留姓名?赵云答,常山赵子龙,子龙就是赵云的字。

    “殿下因何事生这么大的肝火?”杜楚客问道。

    “先生方才未至,方才不知。这黔州世族欺我太甚!”李泰气愤道,“刚刚下人传上来了黔州世族派人送过来的钱粮,仅仅只有七百多贯。那郑家、王家一个号称郑半城、一个称作王半城,他们家是城中捐款最多的,你知道捐了多少钱?两家一家送来一百五十贯,加起来也就才三百贯。再加上其他人零零总总,也就不到五百贯。先生,他们这是要把小王当叫花子打发了啊!”

    杜楚客淡淡地一笑,也没有说话。

    “先生,你这是怎么了?”李泰觉得自己一腔热血有点错付了,自己把杜楚客当座上宾,结果自己现在遇到了情况,他不说帮忙解决不说,反而有种嘲笑的意思。李泰看着杜楚客脸上的笑意,心中烦躁更多了。

    “殿下,其实昨晚宴请的时候,我就看出来了黔州世族没有想要相助的意思。”杜楚客说道。

    “你那时候就知道?知道你怎么不告诉我,然后另想办法?”李泰有点气急败坏了,杜楚客表字山宾不喊了,先生也不叫了。

    “殿下,其实你这是当局者迷。昨天晚上当你说出想向黔州世族借钱借粮的时候,他们推辞说家中窘迫,需要回家盘点一二,才能捐资的时候,我就猜到了。世家大族再如何窘迫,也不知道当家管事之人不明白家中情况。只不过,我本以为他们会再拖延个一两天,没想到今日就送了过来。”杜楚客很委婉的说着,他很巧妙的把李泰空手套白狼的事情,美化成了借用一二。

    “送过来,又能如何?”李泰没好气地说道。

    “当可解我们燃眉之急!”杜楚客笃定的说道。

    “解我们燃眉之急?你是不是在说笑?”李泰纳闷了,看着杜楚客肯定的表情,觉得要不就是杜楚客疯了,要不就是自己之前眼花,看错了此人。

    “殿下身为天潢贵胄,未曾受过如此委屈,乍一接触,自然觉得他们驳了你的面子。”杜楚客看着李泰情绪不稳,解释道,“可殿下有没有设身处地试想过,如果换做是殿下,好不容易积累了一些家资,结果突然有人跑出来说让你捐出来一些给他。殿下会乐意吗?再者,殿下如今尚还是亲王,眼薄之人比比皆是,不知道殿下高贵所在,如此说来,他们做出这般行径,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依先生看来,当如何?”到底是少年人,李泰尽管已经很有城府,但经过杜楚客三言两语,脾气来的快、去的也是极快。

    “殿下当为他们记功!”杜楚客一脸理所当然的说道。

    “记功?区区三百贯,他们加起来才捐了三百贯!难道本王的脸面就值这三百贯?就这儿你还让本王给他们表功?本王亲自出面,向他们筹措钱粮,饭也吃了、酒也喝了,这帮混蛋加起来一共不到八百贯!本王恨不得把他们拉出去统统砍了!”李泰满脸气愤,气的嘴唇直哆嗦,说到后来声色俱厉,却又满腔怒火无处发泄。要不是杜楚客是他从长安带过来的,他严重怀疑杜楚客被人掉了包了。

    “殿下之所以如此气愤,如果我所料不差的话,是恼恨他们平日里穿金戴银,吃着山珍海味,明明家有万贯却不拔一毛吧?”杜楚客笃定的说道。

    “不错!”李泰说道。

    杜楚客双眼微闭,气定神闲的说道,“那即是如此,殿下更应该给他们表功。不过不是让殿下去陛下面前给他们表功,而是在黔州城里给他们表功,要大张旗鼓的表,动静越大越好!此事,咱们去做有些欠妥,要让黔州知州刘统勋刘大人下官府告示,公告城中百姓,让大家众所周知。甚至可以在黔州的城门口给他们勒石记功,找匠人做一块三丈高的石碑,再请名家挥毫泼墨,广邀岭南道学子登高作赋,记录他们在这次黔州天灾来临时候的所作所为和对黔州百姓的杰出贡献,让他们的事迹千古流芳!”

    李泰瞠目结舌,半晌儿回不了神儿,好不容易清醒过来,张嘴结舌的问道,“先生,你没事吧?”

    杜楚客一愣,转而又明白过来,李泰没明白什么意思。只能开口解释道,“殿下,请问如果一个人干了坏事,他最害怕的是什么?”

    “是什么?那肯定是害怕被人知道啊!”李泰想当然的说道。

    “不错!那如果被人知道了呢?”杜楚客追问道。

    “还用说吗?肯定千夫所指,众人唾弃啊!”李泰一脸不以为然。

    “那,再请问殿下,这次黔州世族所作所为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呢?”杜楚客问道。

    “还有说吗,肯定算是坏事啊!”李泰不耐烦的说,他不明白杜楚客想要表达什么。可随着杜楚客的循循善诱,老李家没有笨蛋,很快李泰就反应了过来。他猛地一拍条案,大笑道,“高啊!实在是高!先生大才!”

    杜楚客也不答话,淡淡一笑,有种拔剑四顾,唯求一败的感觉。

    “先生大才!小王先前不明白先生高义,孟浪了。不到之处,还望先生勿怪!”回过神儿,李泰连忙给杜楚客道歉,很是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不得不说,杜楚客是真的阴,一个勒石记功,一旦李泰真的这么干了,这伙黔州世族别说流芳百世了,估计名声都得臭了大街,遗臭万世还差不多。这可是堂堂正正的阳谋,由不得你不就范。一套组合拳下来,李泰仅仅提供了两个选择让这些个世家贵族们挑选,要么乖乖拿钱拿粮出来,要么就等着被黔州百姓千夫所指吧。

    世家贵族靠的是什么?是所为的诗书传家吗?不是!是靠万贯家财吗?也不是!靠的是千百年来和一方百姓的利益纠葛,是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家族名誉。因为家誉声名良好,周边百姓信任他们,纷纷在他们家里做佃户,家里的孩子有个出色的也要送入世家贵族的府中,为奴为婢,正是因为如此,世家贵族才能一代代传承下来。至于百姓为什么不谋其他生路,很简单,以前都察举制,举孝廉什么的都要依靠世家贵族才能出仕做官。隋朝虽然试行了科举制,但也因为触动了世族的蛋糕,被世族们联手推翻了,二世而亡。即便是李唐,也是在关陇世族的扶持下建立了新朝。如果真的名声臭了,百姓们谁还去他们家里干活,恐怕没有个几年,家族就得衰败下去。

    “殿下,此计固然绝妙。可咱们的目的却不是为了搞垮黔州的世族们,还是要以筹措钱粮为主,万万不可操之过急!切记千万要留出给他们应对的时间。”杜楚客提醒道。

    “先生所言极是。小王险些忘了,此刻黔州百姓正等着粮食下锅。若非先生提醒,小王恨不得马上喊来工匠火速开工,让天下百姓看看他们的丑恶嘴脸!”李泰平复了下自己的心情,嘴里应承着杜楚客。

    “来人!来人!”李泰喊了一嗓子,冲着跑进来的下人说道,“去,把刘统勋刘大人喊过来。”

    “诺!”下人答复一声跑了出去,不多时刘统勋赶了过来。

    “下官拜见魏王殿下!”刘统勋冲着李泰一拱手,“不知道殿下喊下官前来所为何事?”刘统勋最近很忙,之前刘登塬留的摊子因为老刘主导建立了灾民自救,所以基本上不用他插手了。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难民到了黔州,本来刘统勋想把他们统统都扔到刘登塬来的时候的难民大营去,可偏偏魏王殿下又来了,这位爷儿二话不说,直接让他组织赈灾,完全和刘登塬提起的灾民自救背道相驰。好在那边已经可以基本自行运转,不让刘统勋绝对要忙死。

    “本王这里有个事情需要劳烦刘大人。”说着李泰拿起了先前下人送上来的黔州世族赈灾“巨款”名单,递给了刘统勋,“黔州各世族急公好义,为这次赈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王决议要为他们表功,还望刘大人张榜广为告知,另外在搜寻一批工匠过来,本王打算在门口给他们立碑作赋。”

    “好!下官这就去办!”刘统勋答复一声,起身出门办事去了。路上打开字条,看着黔州各世族所捐“巨款”,再想想李泰交代的事情,刘统勋觉得眉心疼的利害。唤过随身的侍卫,刘统勋低声吩咐道,“去,把此事通知各族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