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河阳寺 » 第十七章 迎难而上

第十七章 迎难而上

    郭暧等人一路策马扬鞭,在咸阳城东赶上了郭子仪,郭子仪在长安接到皇帝的任命诏书就立即起程,来的匆忙,此时身边只有三子郭晞、部属王延昌及十几名郭府家丁,见郭暧和杨修远等人赶到,郭子仪大喜,骑在马上对众人说道:“吐蕃宰相尚结赞联合吐谷浑、党项、氐、羌几个部落的军队,有二十万人,正向长安进发,皇上虽然命我为大元帅,却没有拨遣一兵一卒,咸阳也没有兵马,就算到了咸阳,就凭我们几个人,怎么可能挡住吐蕃的二十万大军?”

    郭晞加了几鞭子,驱马到郭子仪面前,大声说道:“爹,关中现在所有的兵力都被鱼朝恩调走了,手握重兵不战而逃,就算是丢弃普通的城池都要斩首,更何况是京师长安,借此机会,一定要砍下鱼朝恩的脑袋!”

    郭子仪瞪了郭晞一眼,说道:“若不能打退吐蕃,你我父子的脑袋都保不住,哪里顾得上杀鱼朝恩?”

    被训斥一顿,郭晞丧丧后退了一点,郭暧迎头赶上,说道:“爹,关中虽然没有兵马可调,但是李怀光在晋州、仆固怀恩在汾州、李抱玉在璐州、张维岳在沁州,这些人都曾经是你的部属,现在他们四人手里的兵力总共有十五万,且距离长安不远,只要爹一声令下,他们必然倾巢而出,亲自率兵前来保卫长安。”

    郭子仪哈哈大笑,嘉许地看着郭暧,大喊道:“不愧是我的好儿!”

    听罢此言,杨修远也不由地对郭暧另眼相看了,心想此人虽然平时吃喝玩乐不肯读书,没事儿就往平康坊里钻,但遇到大事却能如此镇定,当真是一员将材。

    当即,郭子仪停下马,让杨修远书写军令文书,杨修远倚靠马背写下三行字:

    吐蕃入侵!

    长安危急!

    火速支援!

    总共写了四份,郭子仪签了名,盖了大元帅军印,将这四份文书分别交予郭暧、郭晞、王延昌、杨修远,委派他们分别前往晋州、汾州、璐州、沁州招集兵马。分派已定,四人正要起程时,王延昌突然抢过其他三人手中的文书,一把撕成了纸片。

    众人震惊不已,郭子仪大怒,一把抽出佩剑,重重摔在王延昌的脖子上,厉声喝道:“王延昌,你要造反吗!”

    王延昌跪倒在郭子仪面前,哭着说道:“令公今日杀了我,只怕令公明日就会死于他人之手!”

    郭子仪一愣,听他话音不对,说道:“此话怎讲?”

    王延昌抬头说道:“令公被削兵权,置为闲官,罢黜在家已经五年了,可曾想过原因?”

    郭子仪张了张嘴,还未说话,郭晞抢先答道:“都是鱼朝恩妒贤嫉能,在皇上面前进谗言陷害家父,才导致家父官职被削。”

    听罢此言,郭子仪长叹一声,显然是认可了郭晞所说。

    王延昌摇头说道:“鱼朝恩不过是个宦官,皇上的家奴而已,令公乃国之栋梁,功高盖世,他鱼朝恩有什么资格决定令公的去留?”王延昌有此一问,众人也是纷纷表示不解,只听得他继续说道:“真正想罢黜令公之人,其实是皇上,令公诛灭安史叛军,定邦安国,威振天下,曾经的田承嗣割据魏博多年,不服朝廷号令,然而令公的使者到了魏博,田承嗣却跪拜说道:我这双膝盖不为他人弯曲已经很多年了,今天特地为令公跪拜!令公威名已经达到了这个地步,以至于天下只知有令公,而不知有朝廷,此非大福,实乃大祸啊!”

    郭子仪听到此处,把剑抽了回来,面色稍缓,王延昌见状,擦了下泪水,又说道:“令公封王爵,赐宅亲仁里,族人封候拜官者数十人,六公子郭暧娶了皇上最心爱的升平公主,已然赏无可赏。”郭暧听到“娶升平公主”之句,不由的冷笑一声,心想其他赏赐倒还罢了,这份赏赐还请皇上早日收回吧,又听到王延昌继续说道:“事已至此,在皇上看来,只能打压令公了,否则皇权危矣!但是皇上碍于天下悠悠之口,不愿自己承担打压功臣的骂名,便授意鱼朝恩办理此事,皇上躲在幕后操纵一切,鱼朝恩不过是站到台前的挡箭牌而已。”

    郭子仪面色肃重,朝东望向长安的方向,怅然说道:“你说的这些我又何尝不知,然而臣子为国,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众人皆默然无语,郭暧、郭晞更是垂泣不已,王延昌跟随郭子仪多年,深知他忠耿不二,当得起“栋粱”二字,继续说道:“吐蕃今年屡次叩边,围攻泾州多日,皇上几次三番下诏命周边军队支援,可是没有一人听从,此时令公召集晋州、汾州、璐州、沁州的兵马,这些地方的将领都是令公旧部,素来敬佩服从令公,他们早上收到令公的书信,晚上就会整顿军马出发,四路大军一到,长安之危必然可解,可是令公的脑袋第二日就会被砍下来了。”王延昌深深叹了一口气,”皇上叫不动的军队,令公却能叫动,这军队究竟是皇家的,还是郭家的?如此这般,令公哪里还有活路?”

    “哐当”一声,郭子仪把剑扔在地上,连忙扶起王延昌,说道:“若不是你这一番话,郭家满门百口恐已被灭族了,还请王判官指点,接下来该如何行事?”王延昌是郭子仪的判官,故而郭子仪称其为“王判官”,不称其名而称其职位,以示尊敬。

    王延昌略一思索,随即说道:“我这就去潼关,找鱼朝恩借兵。”

    郭暧说道:“鱼朝恩倘若有心应战,就不会弃城而逃,他用那五万神策军自保还来不及,怎么可能借兵给你?”

    王延昌说道:“他必然是不会借兵给我的,临阵脱逃,又畏敌如虎,我此行,只不过是要加重他的罪名,以便日后诛杀此奸臣。”

    杨修远急忙问道:“那长安怎么办?”

    王延昌沉吟片刻,不禁凄然泪下,说道:“长安已经是守不住了,吐蕃大军由高晖带路,正沿着秦岭一路向东,天黑前就能攻入长安,且不说现在没有去搬救兵,就算真的去了,也于事无补,等各路人马到达,长安必定已经沦陷至少两日了。”

    水月听了好一会儿,眼看家国被袭,却没听到一个有用的主意,眼泪哗哗地直掉,问道:“那现在怎么办?”

    王延昌沉默良久,无奈地摇了摇头。

    “我有办法!”

    此语一出,如晴空炸雷一般,众人皆惊愕地看过来,见说话之人正是杨修远,水月高兴的跳了起来,紧紧拉住杨修远的手,说道:“郎君有什么办法?”

    杨修远沉着地说道:“朝廷调不动地方兵马,令公却能调动,现在只需手持两道调令前往晋州、汾州、璐州、沁州,一道是朝廷的诏书,明面上宣读给这四地将领,宣读诏书后暗地里给他们看令公的调令,这样一来,即搬到了救兵,又保全了朝廷颜面,事后皇上就不会过于苛责令公了。”

    王延昌等人拍手说道:“好极!好极!”郭子仪也是拈须微笑,心里轻轻松了口气。

    郭暧紧接着说道:“可是吐蕃大军压境,很快就要开到长安了,我们直接去调兵尚且来不及回防,现在又要绕路去潼关请旨,这样一个来回起码要三日,长安如何守得住?”

    “那就得想办法拖住吐蕃大军了。”话未说完,杨修远已经翻身上马,抱拳对郭子仪说道:“承蒙令公厚爱,今日便是回报之时,我会尽力拖延吐蕃,还请令公速速派人去皇上那里请命,我去了。”说完,杨修远一鞭抽了下马屁股,那马前脚一抬,奔腾而去。

    水月见杨修远要走,急的在后面直跳脚,大喊道:“郎君你去哪儿?带上我啊!”

    杨修远头也不回地喊道:“一匹马载两个人太累了,你若要来,就再骑一匹。”

    水月随手夺过一根缰绳,也不管是谁的,不由分说,踩着马蹬就上去了,娇喝一声:“驾!”就紧随而去了。

    郭子仪不敢怠慢,急忙又重新写了四份调令,分别交予王延昌、郭暧、郭晞及一名家丁,让他们依照杨修远的计划立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