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河阳寺 » 第二十六章 何战之名

第二十六章 何战之名

    郭暧与杨修远登上开远门城楼,遥遥望见吐蕃大军驻扎在渭水之南,结寨连营,战旗招展,一点也没有退却的样子,郭暧心中疑惑,对杨修远说道:“皇宫有孙全胜拼死守护,他们没有攻入,除此之外,长安西侧的富家被他们劫掠一空,吐蕃此行可以说是收获颇丰了,为何不退?”

    杨修远凝望着吐蕃大营升起的炊烟,徐徐说道:“尚结赞贪财好色,倘若只是他带兵前来,此时吐蕃大军早已退至咸阳以西了,听说他将下有个叫云丹的,骁勇善战,谋略过人,现在他们驻军不退,肯定是这个云丹的主意。”

    郭暧一听云丹之名,腾地心中就冒起了一团火,手指捏的格格响,恨恨地说道:“就是这个云丹射死了郑举举,我一定要砍了他的脑袋,为郑举举报仇!”

    杨修远说道:“吐蕃兵装备精良,骁勇善战,弓马娴熟,想要为郑举举报仇,就算明日仆固怀恩、李抱玉、张维岳援军尽数开到,我们也未必是吐蕃的对手。”

    吐蕃军队的战力郭暧也是见识过的,知道杨修远所言不虚,于是愕然说道:“那怎么办?”

    杨修远沉默无言,目光越过吐蕃军营,望向遥远的西方,陷入了沉思。

    而此时的吐蕃大营中,尚结赞正召集众将在帐中议事,云丹站在中央,举臂扬手,走来走去,正在慷慨陈词:“因唐将高晖叛变,大军侥幸入了长安,唐朝的主力一来,我们抱着抢来的财物就西撤,如此作派,与混迹于街巷的小偷又有何异?”

    众将听罢,均面有惭色,低头不语,只因他们此行人人收获丰厚,财宝满车,一心想着回吐蕃都城逻些享乐,不欲再战,而云丹竭力恳求尚结赞停止西行,与唐军正面决战,尚结赞不能决定,故而有了此次议事。

    云丹见众人不说话,看到帐内东南角落里积着一堆丝绸绢帛,用力一脚踢翻在地,又愤然说道:“我们十五万大军劳师远征,岂是为了这点东西而来?如今唐朝国力衰弱,无力经营西域,这正是我们扩张领土的时候,倘若不趁现在这个机遇与唐朝一决雌雄,展示实力,那么西域诸国必然会骑墙观望,对我们吐蕃的号令推诿塞责,不肯服从。”说到此处,云丹以矛驻地三下,将地面砸出一个大坑,痛心疾首地长叹一声,又说道:“此次行军,吐谷浑已然离心,党项、氐、羌也在左顾右盼,我们若怀揣着这些财物回去,只怕还未到走到逻些,四周属国就散尽了。”

    云丹此言一出,尚结赞不禁心惊,从座位一跃而起,拉着云丹的手,老泪纵横地说道:“若不是你这番话,我已成了吐蕃的罪人。”

    右列有一名叫松芒的将军,被云丹的豪言壮语所感染,将自己在长安抢来的一柄玉如意投掷于地,朗声说道:“师出有名为贵,我们欲以唐军决战,出于何名?”

    左列另一位叫做乌思度的将军走上前两步,声若洪钟地说道:“高晖之所以投降我们,又引导大军进入长安,打的名号是清君侧,为的是诛杀太监鱼朝恩,不如我们还是以这个为名向唐朝宣战。”

    云丹思忖片刻,摇了摇头,说道:“不可,不可,倘若那皇帝李豫真的把鱼朝恩杀了,我们反而是协助唐朝去除奸臣,这是唐朝很多忠义之士想做却做不到事,我们姑且留着鱼朝恩祸乱他们的朝政,不是很好吗?”

    众人纷纷喝彩,都说有道理,唐朝的奸臣越多,朝局越乱,那自然是对我们吐蕃大大的有利,若是鱼朝恩死了,换上一位忠耿正直之人掌权,把唐朝治理的政清人和,强盛如初,那实在是对吐蕃的扩张有害无利。然而,不借鱼朝恩之名宣战,又该如何?一时间帐内悄无声息,众人皆眉头紧锁,苦苦思索。

    其实云丹早有谋划,只是一直藏在心里没有说出,此时见大家都在苦思冥想,便偷偷瞄了一眼坐在帅位上的尚结赞,犹豫一番,心下拿定了主意,说道:“我倒有一个法子。”

    云丹素有智谋,为众人所服,大家此时听他这么一说,心中一喜,知道定然是个好办法,于是竞相说道:“什么法子?快讲!””

    云丹说道:“我们意在与唐朝主力一决雌雄,让西域诸国知道谁是才是真正可以依靠的王者,那么此番开战,就必然要索取一件他们给不了的物事,并且还要占据道义,方不显得咱们霸道欺凌人。”云丹顿了顿,四下观望一番,调足了大家的胃口,又继续说道:“郑举举冒充唐朝公主,多次惑乱我军,先前被我射了一箭,此时只怕已经死了,我们假装不知此事,向唐朝列举郑举举的罪状,索要此人,郑举举于我们吐蕃是罪人,于他们唐朝却是功臣,况且她是妓女,身份特殊,凭据唐朝皇帝李豫过往的行事风格,他为了平息事端,定会应允,而长安守将郭子仪必定不会交人,否则的话,于公,天下将崩,于私,他将陷入不义之地,失民心之所望。”

    听到此处,众将皆鼓掌大赞,连称妙计,互相接头说道,倘若唐朝真的把郑举举交出,那么中原的四方军镇会对朝廷更为离心离德,试想,郑举举在城池将破之际依然守在病危的假母身边,不离不弃,可谓大义,随后又不畏险阻,孤身一人进入吐蕃大营,为唐朝的援军争取时间,可谓大忠,最后为国身死,壮烈无比,若是如此大忠大义之人也可被朝廷随意抛弃,那么天下的忠贞之士又该如何的寒心?谁又肯再为朝廷效力?唐朝政局必将更为支离破碎,于吐蕃而言,这着实是大好局面。

    众将在下面讨论了一阵,都觉得此计甚妙,唯独尚结赞低头看地,寂然无声,云丹已料到了这个情况,从之前尚结赞对郑举举的几度包容,最后甚至在大军撤出长安的情况下,又不惜孤身犯险闯回去找她,已看出他对郑举举动了真心,此时吐蕃要以郑举举为由唐朝宣战,尚结赞在感情上定然难以接受,云丹之前之所以迟迟没有说出自己的主意,所顾虑的就是此事。

    过了一会儿,始终不见尚结赞说话,大家也慢慢的都回过味来,停下来不再谈论,或明或暗的望着尚结赞,不知他意下如何,大帐又陷入了沉默。

    尚结赞察觉到了四周弥漫的情绪,心中涌起一股难耐的苦楚之情,他心道:倘若此时还把儿女私情放在国事之后,那自己的名望将再度受损,介时若众将不听调遣了,或对自己的号令阳奉阴违,此次东征将得不偿失,且郑举举已死,念想已断,何苦为了一段故情耽误十五万大军。想到此处,尚结赞缓缓地站了起来,眼神望着长安,流露出冷峻的目光,重声说道:“依计行事!”

    当晚,吐蕃索要郑举举的消息传来后,长安上下一片哗然,包括走街串巷小商贩都说吐蕃欺人太甚,虽然郑举举已死,但也绝不能交人,然而郭子仪并没有表态,而是在等皇帝的命令。

    身在潼关的皇帝李豫也知道,此时群情激愤,若交出郑举举,必将天下失心,可是若不交人,吐蕃的十五万铁甲定然不会善罢甘休,介时大战一触即发,胜负难料,自己出逃事小,若是丢了江山,那就无颜面见列祖列宗了。

    李豫思来想去,心中有了主意,他知道户部侍郎刘晏素来与郭子仪交好,此时便召刘晏进来,先是道了几句无关痛痒的家常,然后屏退了四周侍从,说道:“吐蕃大军不退,索要郑举举,这事你怎么看?”

    刘晏答道:“臣以为,这不过是吐蕃随意抛出的借口,借郑举举之名掩盖其狼子野心,真实用意乃是想侵夺我西域属国,以此机会炫耀武力罢了,郑举举不给他们,他们要战,郑举举给了他们,他们定会寻个其他事由再战,左右都是战,不如不交人,否则朝廷空落一个不仁不义的名声,反被四方邻国和地方藩镇耻笑。”

    李豫听刘晏说的在情在理,无从辩驳,于是暗中啧啧两声,下意识地用脚掌点地数下,踌躇了一会儿,说道:“不如你现在回长安,去问问郭子仪的看法,倘若他想把郑举举交出去呢,也不一定。”

    刘晏心中透亮,一下就明白了此话用意,原来皇帝为求息事宁人,是想让郭子仪背着这口黑锅,用郑举举去堵吐蕃的嘴,要尝试那万中无一的侥幸,他在心里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却面不改色地说道:“臣这就去长安问个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