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河阳寺 » 第二十七章 退敌之计

第二十七章 退敌之计

    刘晏接了这份苦差事,心情之郁闷可而知,从潼关到长安的路上一直愁眉不展,坐下所骑乃是来自大宛的千里良马,他却放松缰绳,缓缓而进,边走边想对策,原本半日的路他却走了一日,行至长安东边的通化门时,看到城门口全是兵士,铠甲兵器样式各异,各自列队进进出出,四方缓军已然开到。

    郭子仪把指挥幕府设在了长安最西侧群贤坊,此坊紧靠金光门,贴近前线,方便及时了解军情,府外警卫森严,探马斥候不绝于路,每半个时辰都有人来汇报一次吐蕃的最新动向。

    郭子仪见刘晏来访,知道是关于郑举举的事,便引他入内室密聊。

    郭暧和杨修远两人站在堂外,看着郭子仪和刘晏消失在门口,也都猜出了刘晏的来意,杨修远对郭暧说道:“郑举举怕是要保不住了。”

    郭暧脸色一变,忙问:“为何?”

    杨修远放低了些声音,继续说道:“皇上即位多年,遇事一惯退让,对强臣如此,对藩镇如此,对吐蕃也必然如此,郑举举不过是个风尘女子,身份微贱,无足轻重,皇上抛弃她就她扔掉一根草,根本不会有什么犹豫,唯一所担心的是天下悠悠之口,想要远离众人非议,只要这道命令不是出自朝廷即可,那么……”

    “皇上想让我爹出面交人?”郭暧一下明白过来,重重地跺了下脚,恨恨地说道:“大战在即,却要让我爹蒙受这样的不白之冤,这老儿真是岂有此理!”

    杨修远指了指四周,示意郭暧小点声,郭暧也是心里一怵,为自己刚才的失言而后怕,然而还是忍不住忿然,气咻咻哼了一声。

    杨修远引着郭暧离开幕府,朝着人少的地方边走边说道:“郑举举的事令公自会处置,相信不会让天下失望,你我不必过问了,眼下最要紧之事是如何退敌。之前你问我此事,我当时没有回答,是因为没想清楚,现在想清楚了。”

    郭暧大喜,急步走到杨修远面前,抢着说道:“什么办法?”

    杨修远说道:“吐蕃人马强悍,军纪严明,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难以应对,若是我军与其正面硬碰,就算死伤大半也不见得能打退他们,唯有出奇才能制胜。”

    郭暧问道:“如何出奇制胜?”

    杨修远望向西边的天空,沉思片刻,慢慢说道:“西边的吐谷浑原是我大唐属国,后来被尚结赞屡次率兵侵犯,抵挡不过,被逼向吐蕃称臣,原本就不情愿,况且此次吐蕃在围攻长安时又惹恼了吐谷浑,导致将军达玛拉怒而退兵,双方怨念越结越深,假若此时我们派人进入吐谷浑游说,让达玛拉从西边起兵,攻击吐蕃后方,我们两国前后夹击吐蕃,并约定倘若战胜,吐蕃所抢财物全部归吐谷浑所有,那么吐谷浑一定答应。”

    郭暧双手一拍,大声赞叹道:“妙啊!行兵打仗最忌两线做战,因为这样将导致首尾不能兼顾,必然阵型大乱,再强的军队也得吃败仗,好好好!”

    杨修远却丝毫没有喜悦之情,依旧沉着声音说道:“虽然如此,还是不能稳操胜券,西南的南诏和吐谷浑的情形大体类似,之前也是我唐朝属国,后被吐蕃所阻,最近几十年都断了联系,南诏在吐蕃大后方,若是南诏率军北上,兵临吐蕃都城逻些,吐蕃精兵强将尽数在外,都城空虚,南诏若举兵围城,他们的赞普赤松德赞势必恐惧,一定下令尚结赞回师救援,介时,长安面前的这十五万吐蕃军,前有我军攻击,后有吐谷浑骚扰,还要赶路回国,必败无疑!”

    听罢杨修远的一番分析,郭暧精神大振,扶着杨修远的肩膀说道:“原以为你是只会写诗的文人,没想到还精于谋国,我真是自如不如了。”片刻之后,郭暧又心有疑虑地说道:“吐谷浑受了尚结赞的怠慢,心存报复,出兵的可能性很大,可是南诏很久都不与我们通信了,怎么保证他们出兵?”

    杨修远说道:“这就看怎么游说了,带兵打仗,我不如你,游说劝盟,你不如我,我去南诏,你去吐谷浑。”

    “好!”郭暧一把抓住杨修远的手,用力地握住了,二人都能看到对方眼神里的昂扬斗志,不由的热血沸腾,各自都在这一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良久,郭子仪和刘晏从内室出来,二人商议出什么结果,外人无从得知。

    郭子仪打量四周,不见了郭暧,便询问侍卫,侍卫递给郭子仪一张以折叠密封的信笺,说道:“郭将军说是要去吐谷浑求援,因时间紧迫,故而不等令公出来就走了,临走前留下这封书信。”

    郭子仪接过信笺,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党项、氐、羌三个部落的联军不过五万人,且人心不附吐蕃,战意不坚,李怀光的晋州骑兵一阵冲锋即可将他们打散,党项、氐、羌三军败退,吐蕃羽翼折断,孤军作战,定然心惊,随后我大军只需固守长安,待吐谷浑袭其后方,骚扰补给,南诏攻其都城逻些,介时尚结赞求战不能,后退无路,必定求和,我军先允其和,待尚结赞放松警惕撤退时再毁约突袭,则吐蕃必败。

    郭子仪边看边点头,知子若如父,他知道这绝不是出自郭暧的计谋,然后把信笺递给刘晏,说道:“这都是你的功劳。”

    刘晏之前在汤城寻找杨修远时,特别研究过他的笔迹,故而此时一眼就认出了这是杨修远所书,便微笑着说道:“杨修远能国效力,都是令公妙眼识英才,我哪里有什么功劳。”稍过片刻,刘晏又说道:“此次吐蕃来犯,其境内下至十六岁,上至六十的男子皆尽随军前来,此战若能全歼敌军,则吐蕃元气必伤,短期内绝可能再兴兵犯界,此一战可换我大唐西境二十年之平安。”

    郭子仪从刘晏手里拿回信笺,寻着屋内的长明灯,将纸片烧成了灰烬,看着那袅袅升起的纸火烟雾,缓缓说道:“最多十年,此人官位将不在你我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