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河阳寺 » 第三十五章 霜降

第三十五章 霜降

    次日中午,天晴日朗,云淡风轻,杨修远带领朱雀军赶到苍山,只见阁罗凤身着华服站在盟坛之下,神情庄敬,郑回和段俭魏位居其后,再之后是南诏文武百官,人人屏息肃立,诺大一个会场,云云众人,竟无一丝声响。

    盟誓开始,杀白马,斟血酒,阁罗凤举着酒爵说道:“天宝年间,我的曾祖被大唐皇帝册封为南诏王,自此五十年多年了,当今大唐天子不念我的过错,嘉奖我的功劳,重新赐我王爵,阁罗凤感激涕零,子子孙孙永为唐臣!”说完,便将血酒一饮而尽。

    随后,清平官郑回献上一盒丹砂,意寓赤心,大将军段俭魏献上南诏地图,以表归顺,杨修远收下这两样献品,端起酒爵说道:“大唐南诏永结同心,世为君臣,共御外敌!”说完,也将血酒饮尽。

    盟誓结束后的当日下午,阁罗凤便派人驱逐身在南诏的吐蕃人,袭杀把守在南诏各个关隘的吐蕃驻军,同时派遣段俭魏率领五万大军北上进攻逻些城。

    修盟已毕,杨修远没有多作逗留,次日便动身返回长安,郑回送他到五百里之外,直至唐朝边境,临别之际,郑回握着杨修远的手说道:“宁为鸡首,不为牛后,郑某已入南诏,不复为唐人,前方虽是故国,却也只能遥遥相望。”说着,郑回潸然泪下,情不能自已。

    此次会盟成功,郑回功不可没,杨修远感念其恩,当下心中也多有不舍,说道:“人各有命,国各有运,郑大人能在千里之外的异国得封高官,即因郑大人的学识风范,也是天意使然,如今南诏弃暗投明,我两国当互施援手,共保太平。”

    郑回说道:“若此次南诏出军能解长安之围,郑某死而无憾。”

    二人聊谈之际,郑回屡次看向陈巫,杨修远知道他还在惦记着自已的后人,陈巫说过,郑氏即便登顶,也不过十几年的光景,百年之后段氏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可是这件事又怎么能告诉郑回呢?于是在郑回每次即将向陈巫开口之际,杨修远都借故引开话头,郑回见状,只好作罢。

    末了,二人互赠礼物,依依惜别。

    拜别郑回之后,杨修远等人一路策马狂奔,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长安去,在路上歇脚时,逢人就问长安如何了,当下战时乱世,正是民间流言飞语之际,有说唐军败了,有说吐蕃败了,有说还在僵持,说什么的都有,于是听的越多越迷惑。

    不过,有件事却是众口一词,那便是郑举举的身后事。

    长安有郭子仪把守,皇帝李豫住在潼关以西的汤泉离宫,每日里忧心如焚,却顿顿服用术士柳泌呈献的丹药,这丹药由金银石屑制成,有毒性,增长火热之气,柳泌却说这是仙药,李豫信以为真,服用之后一天比一天口渴、急躁,在他身边侍候的人动辄挨打受骂。

    一日,有位妃子又被李豫无端责骂,妃子气不过,对身边的人抱怨道:“长安沦陷,皇上不想办法收复,整日里拿我们这些人出气,人家一个妓女都知道留守长安,皇帝却躲的远远儿的。”

    这话传到了李豫耳朵里,李豫大怒若狂,命禁军绑来那个妃子,自已操起桌子上的砚台猛砸过去,那妃子被打的头破血流,哀嚎连连,李豫犹不解恨,又拨出禁军的佩剑连刺十几下,妃子转瞬间便血肉模糊,伏地身亡,

    周围人都吓的面如土色,跪倒了一片,李豫怒火中烧,无法遏止,以剑指天,嘶吼道:“去!把郑举举的家给我拆了!”

    情急之下,李豫连“朕”也不说了,而是以最能表达情绪的寻常字眼来自称。

    鱼朝恩入宫二十年,从没见过皇帝发这么大的脾气,当下也被哧的瑟瑟发抖,急忙退了出去,带人赶赴长安,去平康坊奉旨拆家,他们才进杨二家的大门,没走两步,就发现院内凉风突起,寒气逼人,人人牙关打紧,汗毛发竖,这初夏的天气却如深冬一般,屋瓦、井栏、地面突然都结了一层白霜,白霜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蔓延开来,嗞嗞作响。

    鱼朝恩大为惊怖,忙不迭地退了出来,抚着突突直跳的心口,几乎不能直立,吃吃说道:“见鬼了,见鬼了。。。”

    禁军其他人也都吓的不轻,过了好一会儿才缓过来,一干人等杵在外面发呆,鱼朝恩心里盘算着,若奉旨拆家,必会被这院中的阴气所噬,若不拆家,依现在李豫的脾气,自已纵然得宠,只怕也得提着脑袋回去复命了。

    此事一拖就是好几天,直到现在鱼朝恩还在长安,不知如何是好。

    杨修远对陈巫说道:“南诏的苍山雪顶经夏不消,是因为地势高寒,气候使然,长安在这么温暖的天气里结霜,可信吗?”

    陈巫说道:“可信。”

    杨修远问道:“历史上可有先例?”

    陈巫说道:“有类似的事发生过,汉朝时东海郡有个寡妇,没有子女,非常孝顺自已的婆婆,婆婆看到儿媳起早贪黑奉养自已,过于辛苦,而自已又年老体弱,不想拖累她,就上吊自杀了,婆婆的女儿以为是寡妇害了自已的母亲,就告到官府,寡妇说自已没有杀害婆婆,但是东海太守不信,让狱吏毒刑拷打寡妇,寡妇被迫认罪,随后被斩,至此之后,东海郡连续三年大旱,颗粒无收,继任的太守查探干旱的原因,有人说是因为三年前的那位孝妇含冤而死,干旱是其怨气所至,新任太守就杀牛为牲,去祭奠孝妇的坟墓,祭礼刚结束,天上即刻降下了大雨。”

    听完此事,众人都沉默无言,走了十多里路后,杨修远才说道:“妖不妄作,祸由人兴,郑举举被云丹射中后,鲜血从西市一直流到平康坊,然而为国捐躯,血迹未干,自已的家就要被拆,她的怨气怕是不低于汉朝孝妇。”

    陈巫说道:“常言道:人是男的凶,鬼是女的厉,这是因为女属阴,鬼也属阴,二阴相叠,是为大阴,所以女鬼会特别凶厉,而且怨气又属阴,如此三阴相遇,其厉非同小可,纵使夏日之阳也无法遏制,结霜也就不奇怪了。”

    杨修远叹道:“人情相去不远,纵使阴阳相隔,是非对错也是相通的,郑举举的遗体先是被勒令交给吐蕃,现在又拆她的房屋,皇上此举伤的是郑举举一人,寒的却是天下之心。”

    吕月将冷冷一哼,说道:“皇上失德,导致地方不听中央号令,这大唐江山若不是有赖郭令公苦心维持,只怕早就散了架了。”

    众人都纷纷点头称是,但是均有感于自已位卑言轻,又能如何呢?不过空叹几声罢了。

    山高路远,离长安还有好几日的路程,众人思家心切,都加了几鞭子,马蹄跑的愈发的快了。

    尚结赞的大军驻扎在长安城西好几日了,唐军只是坚守不出,郭子仪也没有把郑举举的遗体交给吐蕃,郭暧早已从吐谷浑返回,并且借到了援兵,只是吐谷浑看唐军尚不出战,自已就更离的远远的了,达玛拉率军三万出了边境五十里即安营扎寨,与唐军遥相呼应。

    吐蕃求战不得,退师无名,二十万人徒耗粮草,日费千金,尚结赞虽未言语明说,但神情已颇有责怪云丹之意。

    云丹原以为唐朝勤王之师云集后会出城决战,却不想会是现在这个情况,心下也是暗暗着急,便出重金四处刺探唐廷皇室丑闻,每打探到一件,就派人在城下高声叫骂,诸如武则天为陷害王皇后而杀死自已的亲生女儿,韦后和安乐公主母女二人包养男宠等等丑事,又添油加醋渲染一番,三分真,七分假,直闹的长安满城风雨。

    云丹暗想:就算郭子仪沉得住气,他背后的皇帝也丢不起这个脸,一定会逼郭子仪出战。

    果然,吐蕃阵前叫骂的事传到了潼关之后,皇帝李豫气的踢翻了御案,一天三次派使者催郭子仪出击,郭子仪回奏道:“当年安史之乱,叛匪安禄山打到了潼关,哥舒翰据关固守,安禄山一点办法也没有,可是后来玄宗皇帝逼迫哥舒翰出关决战,由此导致了唐军战败,潼关被破,长安沦陷,造成的祸患直到八年后的今天还没有消除,前车之鉴,犹为不远。”

    李豫冷静下来后,认为郭子仪分析的有道理,可是吐蕃人整日在城下叫嚣,皇家颜面何在?李豫派人便在禁军中挑了一百多名善射箭的士兵,携带强弓利箭登上长安城墙,每当有吐蕃人靠近时,这一百多人便放箭射去,如此射杀几人之后,便再也没有人前来叫骂了。

    眼见此计不成,云丹又派人至渭河以北的昭陵,挖出一块破损的石碑,搬至长安金光门下,遥遥向城上守军喊话:“唐太宗一世英明,驾崩后葬于昭陵,我家大宰相见昭陵年久失修,于心不忍,想代劳修葺一番,不知郭子仪将军意下如何?”

    这分明是在暗示,若唐军再不出城,吐蕃就要挖掘皇陵了。

    渭河以北共有皇陵七座,分别是献陵、昭陵、乾陵、定陵、桥陵、泰陵、建陵,埋葬着唐高宗李渊至唐肃宗李亨七代帝王,若这些皇陵被挖,将是唐朝的奇耻大辱,郭子仪万死难辞其咎。

    眼见父亲面临这么大的压力,郭暧忧心忡忡,登上城楼最高处,翘起脚尖朝西望去,心里默默说道:“杨修远啊杨修远,你怎么还不回来?”然而放眼所及之处,皆是吐蕃迎风招展的旗帜,还有远方那隐隐约约的秦岭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