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河阳寺 » 第四十三章 宴请

第四十三章 宴请

    吐蕃退走后,长安居民才敢放心大胆的出门,于是街市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郭子仪在城外率军清理战场,收敛死者,在城内与留守官员一并安抚孤老幼弱,每日里白天黑夜都忙的团团转,一天不过睡两个多时辰。

    三日之后,皇帝李豫从潼关外的汤泉离宫出发返回长安,郭子仪率领文武百官在城东三十里外的灞桥迎接,当浩浩荡荡禁军簇拥着李豫达到桥头时,郭子仪跪在地上说道:“罪臣郭子仪未能及时驱逐吐蕃,以至皇上受惊,罪该万死。”

    李豫走下龙辇,双手把郭子仪扶起来,温声说道:“大臣快快请起,我们李家的大唐江山,是大臣再造的。”李豫敬重郭子仪,无论是在朝廷之上还是私下会见,素来不直呼其名,而是尊称为“大臣”。

    郭子仪先谢了恩,然后起身站在李豫的龙辇右侧,步行护送,待皇上过桥后,百官、禁军及路人也尾随在后,缓缓而行,杨修远与郭暧远远跟在后面,不停地抬脚望向前面,只看到了龙辇的黄罗盖伞和乌泱泱的人头,杨修远问郭暧道:“皇上长什么模样?”

    郭暧想了想,说道:“皇上的下巴很宽,胡子比较长,声音浑厚,但是很少开口,我娶升平公主的时候和皇上说过几句话,感觉挺和善的,将来你应该也有机会能见到皇上。”

    杨修远掂着脚尖边看边说道:“皇上是没见过,不过皇上身边的太监倒是见了不少。”

    说罢,两人哈哈大笑。

    而此时的鱼朝恩急的跟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之前奉命拆郑举举的家,因为夏日降霜之事不敢再拆,这一拖就是多日,眼看着皇上就要进城了,如果没有一个妥善的回复,自已这官儿也就别当了,思来想去,他只好去找程元振。

    唐肃宗时,张皇后试图废掉当时身为太子的李豫,程元振率领禁军抓捕了张皇后,拥立李豫为帝,于是李豫对程元振甚为看重,事事格外优待,鱼朝恩与程元振同为禁军将领,私交甚好,故而鱼朝恩在危难之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他。

    鱼朝恩在长长的随行队伍里找到了程元振,说明了来意,程元振微微一忖,说道:“这件事我也没办法,现在能帮你的只有郭子仪。”

    鱼朝恩听后大为咋舌,说道:“全天下人都说我挖了郭子仪的祖坟,我是百口莫辩,他如何肯帮忙?”

    程元振说道:“吐蕃求和,皇帝应允之后,第一个站出来违反圣旨的就是郭暧,事后追究起来,郭暧罪责难逃,郭子仪肯定想保全儿子,但自已却不好开口,倘若你能在皇上面前为郭暧美言几句,免其被罚,何愁郭子仪不出手帮忙呢?”

    鱼朝恩一拍大腿,叫道:“妙啊!多谢程大人指点。”随后长长松了一口气,抚着胸口暗暗说道:今天晚上能睡个好觉了。

    不多时,李豫一行人便回到了大明宫含元殿,群臣一番行礼之后,李豫起身说道:“贼寇入京,生灵涂炭,社稷险些失守,这实在是因为朕躬失德,诸位大臣有什么过错?对城中百姓,当赈济恤抚,对各营将士,当论功行赏。”

    御史高元裕此时站出班位,手持笏板说道:“皇上仁德,然而祸首不可不罚,否则无以警后人,泾州叛将高晖引狼入室,罪恶滔天,当以叛国、谋反罪论处,他本人已死于战中,按唐律,应诛三族。”

    李豫此时只想安抚众臣,不欲谈论此事,便摆了摆手,说道:“此事交于大理寺审理即可。”

    高元裕以清正刚直著称,深知监察百官乃御史职责所在,素来是弹劾不避权贵,于是又接着说道:“驸马郭暧,在圣旨允和又擅自追击吐蕃,按唐律……”

    鱼朝恩唯恐他再说下去,急忙站了出来打断了高元裕,说道:“郭驸马杀敌心切,并非是想着给自已立功,更不是为了抗旨,而是本着除恶务尽的想法,于下安定黎民,于上报效君王,这实在是大忠大武之举,其后的事态发展也是明证,吐蕃残兵被一路追击,死伤近半,元气大伤,今后将无力侵犯我大唐边境,因此安西四镇也将唾手可得,哪里用得着他尚结赞假意相送?也无需凭空念他的好,郭驸马此一举而成两功,如此大功,反遭弹劾,恐怕这不是鼓励后进、安定军心的办法。”

    鱼朝恩此语一出,满朝皆惊,谁都知道,郭暧若被弹劾肯定会有很多人出来说情,但谁也没想到第一个站出来的竟然是郭子仪的仇人鱼朝恩,就连李豫也大感意外,不知他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高元裕身边的一位御史悄悄拉了拉他的衣袖,低声说道:“郭公有大功于国家,你就不能给他留一点余地吗?”

    高元裕一摆衣袖,肃然说道:“我这样做,正是要给郭公多留余地,如今贼寇才退,民心不稳,而郭公勋高望重,人们都说,朝廷和军中依附郭公的人很多,我现在揭发他的过失,就为了表明郭公不足畏惧,有何不可?”

    郭子仪听到了这番话,急忙匍匐在地,诚惶诚恐地对李豫说道:“孽子不忠不孝,请皇上重重责罚!”

    李豫给身边的一个宦官使了个眼色,宦官会意,便走下台阶去扶郭子仪,说道:“皇上请大臣起来。”

    郭子仪犹自不敢,连连口称死罪,宦官扶了三次他才起来。

    李豫说道:“少年人血气方刚,容易意气用事,但只要是怀着忠心为国的本意,这便是好的,其他的过失又算得了什么呢?”说完,李豫又转向旁边的内侍宦官说道:“听说郭驸马在与吐蕃作战时受伤了,一会儿派太医去看看。”

    那内侍应了一声,便指使自已的一个跟班去办此事了。

    高元裕见皇上如此表态,也不好再说什么了,便退回到了自已的位置上。

    散朝之后,李豫在太液池帝宴请郭子仪、元载、王缙、程元振、鱼朝恩五人,推杯换盏之际,鱼朝恩屡次看向郭子仪,郭子仪之前已得到程元振的暗示,明白鱼朝恩眼下的困境,鉴于他刚才在朝上为自已的儿子求情,也有心为他解围,一杯温酒下肚,郭子仪走下胡床,又跪到李豫面前,说道:“启禀皇上,臣有死罪。”

    李豫才夹了一块羊肉到嘴里,见状,连忙吐了出来,说道:“大臣请起,朕刚才已说过,此乃私宴,诸爱卿不必拘礼,大臣有何事,但讲无妨。”

    郭子仪站起来说道:“先前,吐蕃为挑起事端,要求我们交出郑举举的遗体,臣以为此举甚为蛮横,郑举举凭一已之力拖延了吐蕃二十万大军一日,由此长安等到了援兵,皇城和东城才不至于陷落,并且,吐谷浑背叛吐蕃,云丹被俘,在这两件事中郑举举也有不小的功劳,所以臣严辞拒绝了吐蕃的无理要求。”

    那时郭子仪与刘晏在密室里商讨过后,就已经决定不交出郑举举的遗体,想的就是,如果能战胜吐蕃,那么这次违背圣意就可以大事化小,不足为道了,如果不能战胜吐蕃,自已的性命尚且不知会交待在哪里,抗旨之事就更无需担忧了。

    当初李豫并没有明文下诏交出郑举举,只是派刘晏去暗示郭子仪,就是知道此举不妥,特意为自已留个台阶下,如今看来,当时郭子仪没有交出郑举举确实是顾全了大唐颜面,而自已也没有落下无情寡恩的名声,只不过,李豫又想起了在汤泉离宫的那日,一位妃子因嘲讽自已而被打死,其中就牵带出了郑举举,于是心中闷闷不乐,垂目不语。

    郭子仪也知道妃子之死这件事,故而不敢为郑举举谋求太多恩赐,只能是小心翼翼地拿捏这个尺度,接着说道:“郑举举也是命苦,其祖上并非贱籍,只因其父欠钱无力偿还,便把她卖与债主低债,债主又把她卖到平康坊杨二家作了妓女,此女子虽身在风尘,却心怀家国,可谓女中豪杰,巾帼英雄,恳请皇上为其恢复良民身份,修葺故居,以彰其功。”

    鱼朝恩听到“修葺故居”四个字时,心中格登一响,暗道:如果要修葺话,那自然就不用拆了。于是连忙附议道:“郑举举忠君爱国,可为女子表率,臣以为郭公所言甚是。”

    程元振也在旁边添油加醋地说道:“古有花木兰代父从军,今有郑举举以身救国,有民如此,实乃家国之幸,万民之福。”

    李豫见三位大臣众口一辞,便说道:“既然如此,就依大臣所言,明日便着手让有司去办。”

    席上五位大臣齐声说道:“皇上圣明。”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都了有微熏之意,宰相王缙兴致大盛,口中念念有辞,李豫听到了,笑着问道:“王爱卿在念些什么,可是你那哥哥又写了什么新诗?”

    王缙的哥哥正是王维,王维以诗画双绝名冠长安,他每有新诗,必会抄录一份送于弟弟王缙,因王缙是宰相,王维的诗每每经过他的诵读,都能流传甚广,就连皇上也多有耳闻,故而李豫有此一问。

    王缙听到皇上问自已,便说道:“回皇上,臣刚才确实是在念诗,这首寺清秀脱俗,浑然天成,然而却不是我家哥哥写的。”

    元载放下筷子说道:“不管谁写的,你且大声念来,让我们也都听听。”

    王缙说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名为《送李以蘩之杭州》,一个多月前,有位名叫李以蘩的歌女从长安返回杭州老家,其好友在灞桥与她折柳相送,李以蘩则报之以高歌,其歌声高亢嘹亮,出于晚霞之上,不弱于开元年间的永新小娘子,一曲未完,桥头桥尾就聚集了很多看热闹的人,这首诗,便是其中一位看官所作。”说着,王缙清了清嗓子,站起身来,边踱步边朗声念道:“

    天色淡兮霞为彩

    红颜素兮胭脂改

    流水起波回江南

    朝出山兮暮入海”

    李豫抚掌说道:“好一个‘朝出山兮暮入海’,意境悠远,恍然如仙,这是何人所作?”

    王缙却不明言,故作神秘地说道:“此人皇上知道,皇上之前还读过他的诗。”

    “哦?”李豫更感兴趣了,微微侧着身子,想了想说道:“可是写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岑参?”

    王缙摇头说道:“非也,非也。”

    李豫又说道:“可是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

    王缙摆手说道:“也不是他。”

    元载于旁笑道:“你且明说了吧,莫要让皇上猜来猜去了。”

    王缙不再卖关子了,明言道:“皇上之前读过他的那首‘温柔乡里鸳鸯夜,始解君王不早朝,此人正是汤城人氏杨修远。”

    李豫恍然大悟,点头说道:“哦,原来是他啊!”

    元载听到“杨修远”之名,脸上的笑容突然凝固了,刚刚夹到嘴里的菜也不再咀嚼,低下头陷入了沉思。

    李豫看到了元载的表情,嘴角露出一丝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