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秘造 » 第21章将心比心

第21章将心比心

    为什么呢。

    因为猪八戒丑陋的相貌早已经深入人心,有了猪八戒的形象做参照,这个人丑的程度就有了具体的模样。

    就算没有亲眼见过这个人,人的脑海中也会顺着猪八戒的形象去想象,或者塑造那个人丑的模样。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形象生动的语言,其实是对事情原有之象的重新塑造。重新塑造出一个新的象来,也即言有象的象字。这个新的象,能够引发人的联想与想象,更加容易触动人心。它就像钓鱼用的诱饵,能够引人上钩。

    所以,言有象的象。就是指钓语,也即引诱人上钩的话语。

    不过,能不能钓到鱼,取决于鱼饵的香与臭。而能不能引人上钩,则取决于钓语的好与差。好的钓语,能钓人于无形之中。

    比如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第一次见周瑜,并不知道周瑜是主站派还是主和派,为了探明周瑜的真实想法。诸葛亮特意篡改了曹植的铜雀台赋,将诗句,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改成了,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二乔,是江南的两大美女,大桥是孙策的夫人,而小乔,则是周瑜的夫人。周瑜听闻曹操侵犯东吴,是为了抢自己的老婆和连襟,怒不可谒,当即像诸葛亮表明自己誓死抵抗曹操的想法。

    此事例中诸葛亮篡改诗句,塑造了曹操想霸占周瑜夫人的假象,不显山不漏水,无形之中激怒了周瑜,使其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

    在现实生活中,钓语术的运用,其实非常普遍。

    比如朋友借你钱不还,你又不好意思直接催讨。那该怎么办。

    你可以委婉的说,兄弟,你有没有朋友想买二手车的,我想把车子卖掉,最近手头有点紧,把车子卖了,可换些钱周转一下。

    这句话,虚构了一个缺钱用,不得不卖车子的假象,也即钓语。委婉的提醒朋友还钱,只要你的朋友不是那种耍赖之人。听你这么一说,一定会把钱还给你的。所以说,无论是游说别人,还是与人交流沟通。

    在与人谈话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言有象。

    言语有了象之后,才能引人上钩。这样,事才能有比,也即事有比。

    这个事字,就是象者象其事之事。

    而所谓比,就是比较,对比的意思。

    在现实中,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人嘴里面说出来,有可能是不同的。同一件事情,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景说出来,也有可能不一样。同一件事情,针对不同的人,其说法也有可能不尽相同。就算同一件事情,大家的说法都相同,但是在语言的运用,言辞的表达上,肯定也不一样。

    所以,我们只要从细微之处,比较他们所说的言辞。一定能找出破绽,也即比者比其辞也。

    综上所述,象之比法,是一种间接套取别人内心真实想法和意图的说话技巧。这种间接的说话技巧,不显山不漏水,不动声色,无形之中就能获得别人的回应,也即以无形求有声。

    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就是说,在游说或者谈话沟通时,如果钓语能够完全切合所言之事,那一定能获得对方的实情和真实想法。

    这就好像张网猎取野兽,只要在野兽出没的地方,多设置一些网,就一定能猎取到野兽。

    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

    道,指运用象比之法的道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运用象比之法,只要能够切合事理。那么对方的想法和实情,就会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

    鬼谷子将其称之为钓人之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要拿着这张钓人之网,去套取别人的实情和想法,必能实现自己的所欲所求。

    三是善用反听。

    所谓反听,就是前面所讲的反观,也即站在相反的,相对的立场考虑问题。其实就是逻辑学中的反向思维。

    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其言无比,乃为之变。这句话讲述了使用反听之法的缘由,就是说,如果比较对方的言辞后,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就要改变现行的方法。

    那如何改变现行的方法呢。需要做到以象动之,也就是说,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迎合对方的心思,以触动对方,从而查见对方实情。然后进一步驾驭控制对方,使自己拥有主动权。

    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就是前面所说的反以观往,覆以验来。

    具体而言,已反往,就是我方用象的言语去刺激,触动对方,以引起对方的回应。比如提出问题,诘难反问对方。

    而彼覆来,则是指对方受到我方言语的刺激后,必然会做出相应的回复,这就好比记者采访人物,一问一答,你一言我一语,交流顺畅。而若记者能够运用象的言语去诱导对方。

    换言之,就是用钓语去勾引对方,然后暗自揣摩,比较对方的言辞。就一定能知晓对方的所思所想和行动意图。知晓了对方的想法和意图,对于对方的言行举动,我方就可以确定相应的对策。

    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

    这段话是说,善于反向思维的人,为了获得对方的实情,能像鬼神一样,变幻莫测。他不但能变化得当,而能非常周密的把控谈话节奏。就好比谈节目的主持人,能很好的把控谈话节奏。

    牧之审也,这个牧字,是把控驾驭的意思,这个审字,则是周密的意思。

    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能周密的把控谈话的节奏,则得不到对方的实情。而得不到对方的实情,对于对方的言行举动,就不能制定周密的应对之策。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需要不断的变化象比之辞。这样,对方必定会说出应对之语,然后,我们只要认真的揣摩分析对方的言语,就能获得对方的实情与真实想法。

    以还听之,这个听字,本义是聆听,此处引申为揣摩分析的意思,那我们如何不断的变换象比之辞呢。

    鬼谷子认为,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鬼谷子的意思是,想要听对方说话,自己反而要学会沉默。想要对方张扬,自己反而要收敛。想要对方高大,自己反而要低下。想要获取对方的实情,自己反而要先给予一些信息。想要对方敞开心思,就要运用象比之法,以便把控对方的言辞。正所谓,相同的声音,能够相互呼应,产生共鸣。实情与道理相符,最终会彼此认同,归于同一。

    鬼谷子的这段话,体现了哲学的辩证法思想。与老子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的思想相同。

    四是知已知彼。

    孙子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强调了知已知彼的重要性。但知已与知彼,谁先谁后呢。

    鬼谷子认为,知之始已,自知而后知人也。其意思就是,要了解别人必先了解自己开始,只有了解自己,然后才能真正了解别人。

    为什么了解别人,必先了解自己呢。

    因为人性都是相通的,人人都有七情六欲,无论圣人,还是普通人,都概莫能外。

    唯一的区别,就是圣人的修为高于常人。

    因此,当我们了解了自己的七情六欲之后,再根据自己的七情六欲,去推断别人的七情六欲,也就能将别人了解透彻。比如你想过上幸福的生活,其实别人和你想的一样,同样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一种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