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殇逝三国 » 第23章 平郭侯施大锅粥 贾经管拜狐仙堂

第23章 平郭侯施大锅粥 贾经管拜狐仙堂

    1选秀

    辽南沓县棒棰岛海边,公孙渊和公孙青选武将。经过层层比拼,决出的这俩人最终在水中搏斗。

    那个小个子形如海豹,盘旋翻腾,灵转自如。虽然那个大个子体如水牛,但却摸不到对方的臂,扯不

    着对方的腿,被人家缠得气喘吁吁,体力逐渐不支,最后被小个子拖上岸。

    公孙渊向小个子举起拇指:“水性不错呀,叫什么名?”

    小个子近前说:“宿舒。”

    公孙渊细端量:“我看你的长相和游姿很像当年在扶余死的那个卷毛,卷毛也姓宿。”

    宿舒说:“那是我二哥。”

    公孙渊拍一下那大个子的肩膀:“白长这么魁梧了。”

    大个子说:“在水中还真干不过他,在岸上我敢让他一条腿,单腿蹦着跟他拼。”

    公孙渊说:“那你俩试试。”

    宿舒抱拳:“别试了,岸上我甘拜下风。”

    大个子亮了几路拳脚,公孙渊赞叹:“报个名吧。”

    “我叫吴能。我哥哥,将军该认识,外号大头,当年随将军去过扶余。”

    “啊,认识认识,你哥哥很英武,现在哪儿去了?”

    吴能说:“不在了,被海蜇蛰死了。”

    公孙渊说:“太可惜了!你别叫吴能了,后边加个‘行’字吧,以后叫作‘吴能行’,干什么都能行。”

    后来,宿舒和吴能行都成了公孙渊帐下的两员悍将。

    这时,王鼎走过来,望见公孙渊,伸手打招呼:“虎哥在这里,让我找得好苦啊。”

    公孙渊问:“你从哪儿来的?”

    王鼎说:“东莱,从王颀家来的。”

    公孙渊面带讥色:“不是说你去洛阳当太监了吗?”

    王鼎说:“太监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上的,不但得有要人担保,还得查清你的八辈祖宗。听说曹

    丕的嫔妃增添了不少,但拿太官不当官儿看,最高的卿位不过令(七品),一点儿前程也没有,于是我也就不去了。姑父病后当我说过,只要他活着,就不许我来辽东。结果,我就在青州晃荡了好久。虎哥是棵无忧草,我想要宣花,离开你就不行。听说姑父走了,我这就来找你了。那你在这儿干什么呢?”

    公孙渊说:“二爷看重我。我当二爷说,辽东的军官太老了,应该多选些年轻的。二爷认为有理,可他腿脚不好,这任务就交给我了。”

    公孙渊的二爷,就是公孙模。

    王鼎问:“你现在的军职是什么?”

    公孙渊说:“不在具体哪个军,各军的杂事都可管,相当于朝廷的抚军将军。”

    公孙渊向王鼎介绍公孙青:“这是家父你姑父金夫人的儿子。(打个顿,笑)这样说不太地道,我

    金妈的儿子。二十二岁,辽东最年轻的师长。”

    公孙青抱拳:“幸会。”

    公孙渊手指王鼎:“这位叫王鼎,玄菟王太守的儿子,。”

    公司青有点鄙视:“大名远扬啊,听哥哥(公孙珩)说过,心眼儿有点那个。”

    公孙渊也笑:“你是想说‘埋汰’?”

    王鼎有些尴尬:“虎哥不能这样说,小时候咱们俩一个样,都挺纨绔的,现在成熟了,再不会无

    所顾忌了。虎哥给我找点事干吧。”

    公孙渊不语。公孙青却说:“虎哥在你面前受了不少伤,对你有点那个…想干什么你就在玄菟干呗,还不是你父亲一句话的事儿么?”

    王鼎说:“父亲没志气,正经事儿没多少,戏谑有一套,在他手下没大出息。”

    公孙渊捂着嘴面向公孙青笑着说:“他爹气得把他骟了,不会正视他了。”

    王鼎仍哀求:“不管怎么说,我认定了虎哥,这一辈子全靠你了。你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你

    上刀山我就跟着上刀山,你下火海我也随你下火海。我愿为虎哥赴汤蹈火……”

    公孙渊似乎被感动了:“谁让咱们俩是表兄弟呢。看在你诚心的份儿上,这些天,你先跟着我选

    选秀吧。表现好了亏不着你,要是耍心眼儿呀,滚你个球儿!”

    “我妈可是你舅妈啊。”王鼎呲牙说,“提起选秀,虎哥可曾想起查干湖那段风流事?那些小蝌蚪们应该长成小青蛙了。”

    公孙渊还真没忘:“昨晚还梦见过他们了,个个虎头虎脑,有的能爬树,有的能摔跤,都是习武的好筋骨。这样吧,你多带些盘缠,赶紧去那里,端量好脸盘儿,像你的就让他们姓王,像我的就暂且都叫‘公孙’。把他们全都领过来!”

    王鼎问:“那女孩儿呢,领不领回来?”

    公孙渊说:“选些俏丽者领回来,嫁给那些英勇的小将军们。将来我们的将领,除了我的儿子,就是我的女婿,九股钢绳拧得紧,霸凌天下无敌手!”

    王鼎又腆着脸问:“那我…那我的那些儿女呢?”

    公孙渊蔑笑:“你掂量着整吧。”

    2大锅粥

    平郭侯府(今熊岳城),公孙恭与贾范对桌而坐,转山河、永宁及熊丘三个乡的有秩站在旁边,手中各拿本账簿。

    公孙恭先对贾范说:“我身从永宁乡侯晋为平郭县侯,乱头事儿太多了。你通晓农牧,有烦先生代我料理一番。”

    贾范满怀信心:“下身自当毕力,一定把平郭料理好。”

    公孙恭说:“我无子无孙,但不想终老后弃除侯爵,原想叫妙儿和夫婿来继承,可妙儿既没得钟

    情夫婿,又对这堆财宝不屑一顾。白龙这孩子知礼又知义,兄之子孙即我之子孙,爵位就由白龙继承吧,先由你领着经管几年,成形后再由他独领。把我的平郭,治理成如圣所言的大同境界,让领地之民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盗贼无影,夜不闭户,矜寡孤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任重道远啊!”

    贾范问:“启问侯爷,我先由哪儿做起呢?”

    公孙恭说:“先去老封地吧,尤其是转山河乡,经管了三十来年,比其它乡富裕多了,应逐渐使

    各乡平衡起来,归拢好盈资,以助邻乡共富。”

    公孙恭指指张示启:“这是转山河乡有秩,你俩先聊一下吧。”

    张示启把账簿递给贾范:“这是咱乡的账簿,收入和开销都明明白白地记在上面。”

    贾范翻开账簿看,眉头紧皱:“侯爷细看过吗?”

    公孙恭说:“我哪有功夫看,你看出毛病了吗?”

    贾范说:“羞秉侯爷,除了两仓陈谷外,侯产再无一铢余钱,还尚欠侯爷许诺的两架小桥没修。”

    公孙恭吃惊:“转山河是平郭数一数二的乡,粮果林蚕,要什么有什么,一点盈余没有,岂能如此?你再细看看有没有纰漏。”

    贾范往下看,发现了问题:“大锅粥这笔支出,怎如此之大?所有的勾栏花税还不够这大锅的开销。”

    “勾栏”相当于戏院,也指妓院;“花税”是对妓院征缴的税收。

    张示启解释:“按侯爷嘱咐,封地之民不让饿着一个,乡里路口遍搭粥棚。饥民乞丐加懒汉,四面八方都涌来。就这样长年累日地给他们熬粥,吃去了大半粮赋。”

    公孙恭点头:“转山河的大锅粥确实熬得不错,再看看永宁乡吧。”

    永宁乡有秩把账簿递给贾范,贾范翻开看,发现了大问题:“永宁西海之盐,洁白晶莹驰名千里,上百口大锅日夜不停地煮盐,如此规模,怎不见一笔盈余?”

    永宁有秩说:“先侯爷自领辽东后,公而忘私,为充实州郡府库,盐业已纳入官府收入,如今不在侯产之内。”

    贾范说:“可花费却记在这账上啊!?”

    公孙恭摆手打断贾范:“辽东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是咱公孙的,只要有利于治州,何必分什么侯产府产,这不算毛病。中辽那边,又有族群骚乱了,我得赶紧去平定。这封地的事儿,你看着整吧,顺便也再带一带公孙修。”

    转山河乡召开官员、富绅、三老等头面人物小会议。

    有秩张示启讲:“告诉大家个大事,平郭侯府新来个姓贾的,按理说应称相爷,但侯爷低调,不

    让称相叫经管,咱们都叫管爷吧。大家要当心点儿,他来后谁也别乱说话。”

    源于二姐的那段插曲,天牙当上啬夫了,当官得有名还有字,名田牙,字天涯,说话仍然那么实着:“侯爷的领地扩大了,别的乡也富了,花子就不都往咱们这儿跑了,往后就清静了,我看是好事。管爷来就来呗,得当什么心?”

    张示启说:“你不知底细,这里可有说道了。这个管爷并不着急料理别乡,想在咱这儿蹲下来,弄出个样儿再普及全县,想把转山河的余资拿出去帮助穷乡,搞什么全县大同。”

    于业朱说:“有秩不便明说,话味儿咱也能听出来,穷人们无关紧要,能抽出油的只是咱们这些家。依侯爷的品德,他不会叫管爷领着打手挨家抄。咱们别摆阔,走道猫点儿腰,叫他拿不走多少。”

    众人唧唧喳喳。柳员外对于业朱笑嘻嘻道:“那就得看你的了,那根小绳儿和你的香桃儿…给他这么一搞,他是咋整也抖落不掉。”

    于业朱骂他:“麻了个巴子的,让我这么整,那你这老狐狸做什么呢?”

    翻过土岭子即属转山河乡,乡府在下游的火甘岭。河北有个当铺,铺号日丰当,里名就叫日丰。这是个十字路口,当铺和铁炉在路东,对面有个粥棚,连排三口大锅,施舍乞讨饿肚人。乡丁维持着秩序,喝粥人排成长队,还摆一套长桌长凳,照顾那些腿脚不便的人。

    侯爷嘱托,要深入百姓摸清底细。为了不显眼,贾范的装束不奢华,头扎牛筋葫芦结,身着麻布疙瘩衣。二人来到日丰,公孙修的马掉只掌,铁匠出来给马补掌,贾范向西望望:“喝粥的人怎这么多,每天都这样吗?”

    铁匠说:“这几天的粥变了,原先像跑肚水,现在加厚了,一传十十传百,就都奔来了。”

    贾范想去弄个究竟,转身走向粥棚。边喝边和人闲聊,原来粥棚的账是笔人为的糊涂账,花五报十,下一升米,报一斛米,糊弄侯爷中饱私囊。听说最近管爷要来,管事儿的就特意把粥加厚,以便做账。

    二马来到南岭北坡。

    公孙修说:“你对这地方挺熟啊,都不用问道儿。”

    贾范说:“陪你二爷来过两趟,岭下就是乡府了。”

    二马下岭后,道西有个院儿,贾范指着说:“这院儿就是乡府。”

    公孙修说:“你看这样好不好,咱先不到乡府,先到乡下转一圈,看看百姓们究竟过得怎么样,随便套套底儿,回来后就有的放矢了。”

    贾范认为对:“这个主意好,先到几家看看,别让官员们看见。”

    二人打马快跑,进了西沟,一家房前的椽头上挂着一溜小瓢。

    贾范说:“屋檐挂瓢干什么,进去看看?”

    公孙修说:“这家肯定埋汰,以你的干净劲儿,进去肯定得吐。”

    贾范问:“从哪儿看出来,这家特埋汰?”

    公孙修说:“这家八口人,挤在这么点儿的小屋里,吃饭还没有碗,连个晒衣杆都没有,能不埋汰吗?”

    贾范不明白:“你一没进院儿二没问人,怎知这家八口人,吃饭还没碗?”

    公孙修指着房檐:“你数数小瓢,一人一个,肯定是八口家。”

    贾范站住数,一共九个瓢:“小小的年纪眼神不好,那可是九个瓢啊,你怎么说成八个?”

    公孙修说:“九个瓢不假,那个带长把儿的是打发叫花子的,我跟妈要过饭,这样的家肯定埋汰。”

    贾范信了:“为了侯爷的大事业,管他干净埋汰的,就进这家去看看。”

    二人在树上拴好马,一前一后进了院,破房就是小窝棚,筐大的小窗露风的门,院中无鹅也无狗,一点动静也没有。贾范向屋内喊,一个老头儿出来了。

    贾范对老头儿说:“我俩是侯爷打发来看山的,想在你家喝口水。”

    老头儿往屋里让:“要别的没有,水有的是。”

    贾范喝完了水,和老头儿聊开了:“你家人不少呀,都到哪儿去了?”

    老头儿说:“乡里来人催,叫去喝大锅粥,家中只剩我了。”

    “为了糊弄侯爷,这个乡的官儿,什么法儿都想到了。”公孙修小声说完,又大声对老头说,“天都快黑了,他们怎还不回来?”

    老头儿说:“说是一天供两顿,晚上不用回来。”

    贾范探话:“这儿的乡府真好啊,百姓不用自家做饭。”

    老头儿却说:“好个屁!也只是这两天的事,可能是侯爷要来了,这是做给侯爷看的呀。”

    贾范对公孙修说:“这个老头儿说实话,咱俩今晚就住在这儿吧。”

    公孙修对老头说:“这天都快黑了,叔叔的肚子又疼了,正赶上孩子们不在家,能不能留咱们住一晚?”

    老头儿满口答应:“那有什么不行的,也好陪我唠唠嗑。”

    说到转山河,贾范说:“我看过很多河,数这儿的河修得好。不过,坝牛子不老少,可该有的地头儿偏没有,不太险处却个儿挨个儿,这是怎回事?”

    老头儿:“都是百姓们出役修的,凡是有坝牛子的地儿,不是乡官家的就是里官家的,不用我细说,你就该明白。”

    贾范:“我看过不少乡的户籍,数你们乡的人口怪,男女的总比例虽差不多,但有的家专生小子,有的家专生丫头,没儿子的家特别多,这是怎回事?”

    老头儿:“你细没细看看?没儿子的家大多数是当官儿的家。侯爷出于好心,可怜没有儿子的家,这样的人家不用出役工,赋税减一半。有的官儿就想出歪点子了,把哥哥的儿子过继给弟弟,把弟弟的丫头过继给哥哥,这样一来,哥哥明明有儿子,这就变成了全是丫头。为了糊弄侯爷,什么损招都想出来了,侯爷也含糊,从来没细抠过。”

    炕席是用狼尾巴草编的,破一块补一块,两张破被,脏得没法儿盖,贾范把被子推到了一边儿。

    天黑了,老头儿点起松明子。贾范嫌烟灰大,不一会儿就让老头儿把灯吹灭了,几个人摸黑儿说话。

    贾范问:“你家有没有地?”

    老头说:“有点儿。”

    贾范问:“今秋的粮赋缴没缴?”

    老头说:“还没送。”

    贾范:“都这时候儿了,上边不来催吗?”

    老头儿:“这几天不知怎地了,里正不让送。”

    贾范:“这有什么说道?”

    老头儿:“可能是今秋雨多,害怕粮太潮,等来春粮干时再送,就不会烂大仓里了。”

    贾范:“送时你们都送到哪儿?”

    老头:“像咱们这样有点儿地的家,都直接送到乡府的仓,佃户送到地主家,东家挨家都收齐了,再由他送到乡府。”

    公孙修问:“税赋重不重?”

    老头说:“看跟哪里比,孩儿他舅在安波,那边收两成,咱这边侯爷仁道,只收一成。”

    贾范:“缴赋看不看丰收还是歉收的年景?”

    老头儿:“看。六成以上的年景不变,大灾的年头减些。”

    贾范:“侯爷每年都来定年成吗?”

    老头儿:“侯爷可不管细事儿,全凭乡里的头头们定。”

    公孙修问:“他们定得公不公道?”

    老头儿:“这里的说道可多了。逢到灾年,地多的家杀猪宰羊好好供他们逮一顿,定的灾就大点儿,像咱们这样的家,扣不出油水定得就小点儿,地主的佃户比耕种自家地的哪年都缴得少点儿。”

    公孙修不懂:“佃户们都是穷家,乡官们怎能向着他们?”

    贾范明白,对公孙修说:“说是向着佃户,其实是向着地主,闲时我当你细说说。”

    这一夜,老头说了不少气话。

    公孙修听后说:“乡官们这么整,百姓们没向侯爷告他们吗?”

    老头儿说:“侯爷每次来,都由当官的和地主们围望着,穷百姓什么时候也靠不上身。咱老家在海南,什么气都受过,这儿再怎么不公,也比那边强多了。提起咱侯爷,真是个好侯爷啊,听说现在当了州牧,忙得眼眵都揩不净。咱们能忍就忍着点儿,给他省点儿心吧。”

    次日早,贾范递给老头几个铜钱,老头摆手不要。

    贾范坚持给:“这是侯爷的钱,侯爷告诉咱,不管到哪儿家,吃住都得给钱。”

    老头儿说:“陪我唠了一晚嗑,知道了不少事儿。侯爷的经是好经,是叫歪嘴和尚念歪了。侯爷的钱就更不能要了,一口东西也没逮,还给钱,那你们不是在骂人么?”

    贾范说:“那就给咱弄点儿吃的吧,肚子着实也叫了。”

    老头儿给下了点儿荞面疙瘩汤。

    3狐仙堂

    过条小河上北道,贾范下马牵着走。公孙修问:“你怎不上马?”

    贾范说:“嘴中不是味儿,心里总想呕。”

    贾范蹲下来,干呕却呕不出来。公孙修也下马,用手给捶背,贾范又呕几下,也没呕出来。

    公孙修笑着说:“你可能吃屎了。”

    贾范皱着鼻:“你扯什么蛋,我吃什么屎?”

    公孙修告诉贾范:“那老头眼睛花,和面时,面盆旁边有撮黑糊糊的东西,我看像猫屎,他以为是荞面蛋,随手抓进面盆里。我装作肚子疼,只夹几口菜,疙瘩汤一口也没吃。现在你恶心,肯定是吃猫屎了。”

    贾范骂:“这小兔崽子,我吃它前你怎么不说?赶紧去于业朱那儿,他家有药柜,弄点儿催吐药,想法儿我得吐出来。”

    公孙修问:“于业朱家住哪儿?”

    贾范说:“在上面的转山湖,我跟侯爷去过他家。”

    走几步,就干呕一会儿,下半晌,贾范才到于业朱家院儿。于家大院儿好气派,东头儿住主人,西头儿是客房,西厢是碾房,东厢是粮仓。听见狗叫声,于业朱迎出来。

    贾范指着公孙修:“这是少侯爷,将来的封地就是他的了。”

    于业朱毕恭毕敬:“失迎,失迎,小民有失远迎。”

    贾范又弯腰干呕几口:“等会儿再说正事儿吧。我吃屎了,干呕吐不出,给我弄点儿药,帮我吐出来。”

    于业朱笑弯了腰:“贾爷怎能逮屎呢,逮了什么屎?”

    公孙修说:“猫屎。别笑了,谁还没有过尴尬事儿,赶紧弄药去呀!”

    于业朱转身:“这好办。你俩先进屋,我一会儿就拿来。”

    贾范说:“可别进屋了,就在这儿吐吧。”

    于业朱端个小瓢,去鸭栏弄了点儿稀屎,和水搅了搅,端到贾范面前,贾范抽了抽鼻:“什么药这么难闻呀?”

    于业朱一本正经:“先别问什么药,服后告诉你,保证让你吐。”

    贾范喝不进去。公孙修捏着贾范鼻子,于业朱硬生生给灌了下去,贾范差点儿没上来气儿。

    贾范好不容易才缓过来气儿:“到底是什么药,怎么比猫屎还腥臭?”

    于业朱又笑:“稀鸭屎。”

    贾范连连跺脚:“我的妈呀!你可太损啦。”

    贾范不停地吐,差点儿把肠子吐出来!

    晚饭是于业朱小老婆亲自给做的,味道好极了。酒壶烫上了,贾范连连摆手,表示不喝。于业朱递眼色,小老婆提壶劝:“酒都烫好了,喝碗压压口臭吧。”

    贾范抿抿嘴:“说句老实话,真没打算喝,可口中这么臭,不喝口酒来压压,还真不行。”

    贾范几口就喝干了酒,似乎意犹未尽:“这酒怎这么好喝啊?”

    于业朱笑嘻嘻:“这是桑葚发的酒,侯爷来时专喝它,喝到兴头时,连连能干八大碗。喝死也不上头,再来一碗吧。”

    贾范不算太糊涂:“酒是好东西,又不是好东西,喝好心畅快,喝多能误事啊。今天不为口臭,本不打算喝,再来一碗吧。”

    贾范不停酒,公孙修不高兴,吃完就离开桌。

    贾范尽了兴,肚中好受不少。喝完之前说的最后一碗,可这小老婆这会儿又给满上一碗,贾范脸发热,满面现红光,逐渐悠忽了:“小嫂会不会喝酒?”

    小老婆上了桌,贾范假意推:“男女授受不亲,怎能与小嫂同席呢?”

    于业朱满脸是笑:“孔夫子那话是对达官贵人说的,穷乡僻壤没那规矩。”

    贾范腆着脸;“我不是达官,不是贵人吗?”

    于业朱赶紧圆话:“咱指的是主人家,客随主便么。咱这习俗,主家待贵客,美娘不上桌,那是轻蔑客人。”

    贾范问:“小嫂娘家贵姓?”

    于业朱说:“姓香,贱内叫香桃。”

    贾范忘了形,鼻子近前抽一抽:“香,太香了,不贱,很值钱,站起来我瞅瞅,像不像香条?”

    于业朱嘴一努,香桃下地站溜直,贾范边看边点头:“谁给起的名?这腰条,真就是香条。”

    于业朱说:“小民吐字不清,叫香桃,不是香条。”

    贾范挥手:“没错,脸如香桃腰如香条,俩名吧。坐着时叫香桃,立着时叫香条。”

    于业朱嬉笑:“那躺着呢?”

    贾范半闭着眼:“躺着时应更好看,咱没眼福,什么样呢?叫香肉条吧。”

    于业朱用嗓子眼儿自言自语:“今晚就叫你尝尝香肉条的味道怎么样。”

    贾范真醉了,香桃搀进客房。

    第二天,日升两丈高,贾范仍没醒。

    公孙修与于业朱站在院中,公孙修问:“经管怎还没起来?”

    于业朱叹口气:“真没想到啊,管爷是个风流人,昨晚以酒盖脸,钻进了我小老婆屋,睡了我的香桃。要是别的客人,把他拍扁后再送到乡府,可他是侯爷的大红人,管着咱们呀!我是没法儿进门了,你偷着把他喊起来吧,千万别叫外人知道,这事倘若传扬出去,咱们都没法儿做人了。”

    公孙修不信:“他反复告诫我,别恋酒和色,身已半老有自知,不寻花不问柳,怎能贪你小老婆?”

    于业朱红着眼眶:“那你进屋去看看吧。”

    公孙修进屋,一把掀去被,两个赤条条,如蛇般缠绕。

    公孙修退出。贾范穿好衣,早饭也不吃了,拔脚就想走。这时有人喊:“不好了,小娘上吊了!”

    贾范又叫公孙修进屋看。

    回返的路上,贾范觉得窝囊,腆着脸问公孙修:“离院时,于业朱跟你都嘀咕了些什么?”

    公孙修撅着嘴:“哼!你都做了些什么事。于业朱告诉我,小老婆说你…嗐!我都没法儿学了。天亮后,这事儿又被人看见,她觉得没脸活了。”

    贾范厚着脸皮:“你再次进屋时,她人还吊在那儿么?”

    公孙修没好声:“她已躺在炕上了。”

    贾范急着追问:“脖子上有没有勒痕,脸儿变没变色?”

    公孙修斜眼瞪:“人丢得还不够么,谁有脸儿看?”

    贾范顿足:“圈套,肯定是个圈套!他是给咱们下的圈套。”

    公孙修气鼓鼓:“别说咱们,不关我的事,给你设套儿,你就进套儿呗?”

    贾范低下头:“上套儿了,我还真被套进去了。人家这一招儿,是叫我落落魄,往后他家的事儿咱们就不能太认真了。”

    每年过了腊八,像样儿的人家都杀口猪,杀猪那天,请亲又请邻,酒肉血肠其乐融融。转山河附近的有钱人,除了于家和柳家外,还有姓邵和姓李的两大家,号称四大财主,每当杀猪时,这四家也互请。柳财主靠编笸箩发的家,外号大笸箩。这天,柳财主把那三家也都请了来,可这三家也还都不是主客,主客是有秩和啬夫。

    柳家大老婆主管吃喝,进厨房来看锅。血肠都煮好了,厨子说:“什么都齐全了,该放桌就放桌吧。”

    大老婆进屋数完客,问老爷:“乡官们怎还没来?”

    大笸箩说:“别等他们了。少侯爷和管爷蹲在封地…尤其是这俩人,咱们谁家也请不动。”

    酒肉上满了,财主们吃得满头大汗。酒过三巡打开话匣子。这几家都会过日子,聊完了养猪聊养牛,聊完了放蚕聊种地,当聊到换种儿时,大笸箩说:“算了吧,来年和往年不一样,咱就将就着种吧。这俩人在这儿,粮打多了反倒是麻烦。”

    邵财主一时没明白:“你得了什么病,怎冷不伶仃没心思过日子了?”

    大笸箩说;“什么病?心病。你们和我一样,应该都有这个病。”

    于业朱明白:“这话说的是,心病不小啊。咱家和有秩家挨得近,他向我交过底,说管爷年儿八月也不走,明年想亲自管管咱们种地。粮打多了当然是喜,可那不是咱们的啊,都得让管爷给倒腾去。这,一年是小事,可怕的是往后年年按这个数来收,你说来年咱们能让饱场吗?(‘饱场cháng2声’意为五谷丰登、颗粒归仓。)”

    李财主胆小:“管爷是个行家人,故意糊弄他,人家能看不出来吗?”

    大笸箩说:“咱们得想法儿捧他,把他捧上天,什么事都问他,让他先说话,咱都照他的话来干。种地的说道儿有的是,叫它胎里瞎,到秋打不上几笸箩,那还不是件容易事儿么?”

    于业朱思量会儿:“咱们人为把地弄瞎,秋后打不到粮,咱们宁肯不要粮,缴不缴上地租是小事

    儿,可是怕就怕那些佃户们逮不饱的话,他们就会去大声嚷嚷,即使侯爷听不到,管爷可不会去装聋。那样的话,娄子可就捅大发啦!”

    大笸箩闭上眼:“那就得咱们出点儿血,别让佃户们比往年饿,他们的声儿自然就不响了。”

    贾范和公孙修回襄平过了个年。二人不敢含糊,没到惊蛰就回来了。

    贾范忙活了一春和一夏,可秋景却比哪年都糟糕。

    就是犁杖倒挂三年,也饿不死那几家大户,他们暗自庆幸。大户人家中有文才的编儿歌,有酒量的喝喜酒,都等着秋后看笑话。佃户虽然得点底儿,总归还是对饥荒恐惧,下到地里就不是滋味儿。百姓见着贾范就指着狗骂,贾范到哪儿,哪儿的人就打鸡鸭,爷爷不亲奶奶不爱。乡里的人们摆出赶紧撵走这丧门星的阵势!少侯爷一肚子怨气没法撒,打马一溜烟儿回襄平了。

    这今秋的赋税可该怎么收呢?

    贾范得了场大病,郎中来了好几个,财主、三老天天来瞧,草药喝了好几锅,七月十四才能下炕。大笸箩对他说:“今年管爷没露脸,是你的运气大不济,明天是鬼节,去趟‘狐仙堂’吧,那儿的狐仙可灵了,诚心祭一祭,就能转鸿运。”

    所谓“狐仙堂”,在转山河中游的南岸,险崖峭立阴不见阳,半腰有山洞,洞口如鼻孔,人能钻进去,里面很宽敞,冬天鼻孔流出的水结成冰瀑,不到吃粽子时冰瀑都化不净。这是狐狸的厅堂,人们极其崇拜。贾范半信半疑,闷在屋里更闹心,于是就去一趟,就算不灵验,那也可散散心。七月十五上半晌,贾范在财主们和游徼的陪同下,拎只红公鸡来到“狐仙堂”。求子求财祈福者,杀鸡洒血,皆盼心想事成。天灾病祸倒霉者,焚香祷告,皆盼时来运转。游徼分开人群,贾范一步步近前,来到洞下,杀了红公鸡,弓腰洒热血,口中念念有词,然后顶礼膜拜。叩后抬头向上望,突见一丸小“仙丹”,从洞口滚下,不偏不倚正中膝盖,惊喜之下贾范捡起,“仙丹”即破为两半,中间有个小纸片,上面写俩字儿:“滚蛋!”。

    贾范垂头丧气回到乡府,对张示启说:“仙气没有人气大,我待不下去了。封地倘若料理好了,侯爷会晋我为郡丞,你也会当上汶县长,怪就怪我吧,全被我毁了。”

    张示启此时才明白:他这是因小失大,悔之不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