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日月不死,大明不止 » 第二十二章:冯双礼的心思

第二十二章:冯双礼的心思

    “庆阳王,这是大皇子托卑下给您的。”

    冯术从叶胜手中取过卷轴,还用手捏了捏,确定里面没有藏着暗器之类的东西后,才双手呈给冯双礼。

    “叔父,快打开看看。”

    艾承业一脸猴急地凑上来,冯双礼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他了。

    狄三品也很好奇,不过他倒是还能克制,不似艾承业那般孟浪,眼睛却是跟着冯双礼手上的卷轴在移动。

    冯双礼缓缓打开卷轴,便倒吸了一口凉气,手都在发抖,险些没拿住。

    艾承业更是不堪,如同见鬼一样大叫道:“这……这……这是陛下!!??”

    一边叫,一边纳头便拜:“见过陛下,见过陛下!”

    “怎么了,怎么了?”

    狄三品也赶紧凑了过来,然后同样瞪大了双眼。

    “这……这是怎么做到的?”

    只见那卷轴打开的部分,乃是一副画,然而这副画却是不一般,上面是一个人的半身像。

    最让三人惊奇的是,这画上之人跟永历皇帝竟有七八分相似,却显得年轻一点。

    画得极为逼真,如同真人就站在面前一样,这种写实的画风他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新奇且诡异。

    叶胜见三人没见过世面的样子不禁憋着笑,当初他第一次见的时候也不比他们好多少。

    他还以为是把人的魂魄封印在画里了呢。

    直到朱慈爝解释,这是泰西意大利人的画技,叫做素描,上了色如同真人,他才放下心来。

    “锡吉,你镇静点。”冯双礼略有不满,这毛燥的性子是改不了了。

    看着画,他虽然震惊,却很快恢复过来。

    艾承业终于安静了,战战兢兢地问道:“叔……叔父,这真是陛下吗?”

    冯双礼斩钉截铁地道:“不是。”

    先前他还以为是鬼神之术,仔细观察,才发现是画风比较写实而已,虽然他也不知道是如何做到的。

    “那这人怎么这么像陛下?这肯定不是太子殿下。”

    艾承业还是很好奇。

    叶胜适时地解释:“这是大皇子殿下的自画像。”

    “自画像?哦,懂了,这真是大皇子?”

    “是的。”

    艾承业还是难以淡定,这画像给他的冲击实在太大了。

    冯双礼继续打开卷轴剩下的部分,居然写了很多字。

    狄三品识趣地走回了自己的位置坐下,心里却还是久久难以平静。

    艾承业却是没有这种觉悟,直到冯双礼瞥了他一眼,他才后知后觉地尴尬一笑,也坐了回去。

    字不多,冯双礼一会儿就看完了,他合上卷轴,对叶胜问道:“这卷上之言当真?”

    “回殿下,当真。”

    冯双礼沉吟片刻说道:

    “老夫需要考虑考虑,锡吉,你带叶总旗去歇息一下。”

    “是,叔父。”

    艾承业答应一声,就带着叶胜下去了,冯双礼故意支开他肯定是要跟狄三品议事,不过他不在乎。

    他更好奇卷轴上写着什么,冯双礼不告诉他,他可以问叶胜嘛。

    待得出了营门,艾承业便兴奋地勾住了叶胜的肩膀,笑嘻嘻地道:

    “叶总旗,跟本王说说大皇子的事呗。”

    叶胜一愣,明显没有料到艾承业会这样,不过随即一想,他便笑了。

    殿下最喜欢像艾承业这样的公子哥了,用殿下的话讲,他们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韭菜。

    他也不明白殿下为何把人称之为韭菜。

    按殿下的原话讲,遇到这样的人,一定要与之交好,毕竟现在老狐狸太多,大聪明不够用了。

    随即,叶胜跟艾承业一路走,一路把朱慈爝的光荣事迹,跟艾承业说了一遍。

    按他的话讲,朱慈爝出生之时,紫气东来,天生异象,仙音绕耳,三日不绝。

    朱慈爝三岁识文,五岁题诗,博古通今,能掐会算,反正是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听得艾承业是连连称奇,向往不已,恨不得立马回昆明跟朱慈爝见上一见。

    两人相谈甚欢,相见恨晚,都差点斩鸡头烧黄纸了。

    主官营帐里,冯双礼已将卷轴上大概的意思跟狄三品介绍了一遍。

    这狄三品如今也算是队伍中少有的明白人了,至于艾承业,不提也罢。

    “殿下是说,大皇子欲联合我等共同抗清?”

    “嗯,大皇子信上是这么说的。”

    冯双礼还是不太适应这突然冒出来的大皇子。

    狄三品微微思索片刻道:“那大皇子有多少兵马?”

    这才是本质的问题,没有实力,如何谈合作,都是一个锅里刨食的,狄三品也没啥顾虑,就大胆地问了出来。

    “听意思兵不过千,却有以一抵百的实力。”

    “那殿下信吗?”

    说出这话,冯双礼不禁莞尔,狄三品也是笑而不语,都心照不宣地沉默下来。

    少许,狄三品说道:

    “殿下是如何打算的呢?”

    “本王以为,多一份臂助也未尝不可。”

    “殿下这是答应了?”

    冯双礼道:“你莫要忘了,我等何以至此,大皇子若是真的,便是天家血脉,天生占着大义。”

    “我们或可顺水推舟,助其一臂之力。”

    狄三品心中思索,他如何不明白冯双礼的意思,只是,那件事要不要去做呢?

    他很犹豫。

    “那殿下是打算回师昆明?”

    “不,静观其变。”

    狄三品一时有点懵,“还请殿下不吝赐教!”

    “大皇子说了,准我等暂时驻扎于此,等昆明的消息,若昆明得保,再行安排,若昆明不保,则随我等自行离开。”

    “听调不听宣?”

    冯双礼默不作声,显然认同了狄三品的话,人嘛,终究会为自己考虑多一点。

    成年人的世界,哪有黑白分明,只是有些人看不到那其中夹杂着的灰,便如那没心没肺的艾承业。

    这冯双礼的态度,比之李定国,明显更为顺从,还是对明庭抱有一丝侥幸的。

    他擅自离开昆明,一方面是与李定国的矛盾不可调和,另一方面,则是抱着存续火种的心思。

    西出永昌在他看来乃是取死之道,放弃昆明,则云南门户大开,这便如同娼儿撩开裙摆呼唤建奴来玩一样,他无法认同。

    滇西之地,人员复杂,又相对贫瘠,补给困难,并不是一个好去处。

    阿纳阿希土司,元江那氏土司,丽江木氏土司,盘踞千年,都不是好相与之辈。

    圣驾至此,无异于羊入虎口。

    当然,他更想不到后来,永历皇帝居然亲自把自己剥了个精光,赤条条地送到了缅甸王手中。

    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这是上古圣贤人皇大禹的原话。

    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子,永历如此,便不怪诸臣寒心了,上行下效,便是国家。

    冯双礼从朱慈爝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了他的气魄与决心,他想给自己一个机会,给这千疮百孔的大明一个机会。

    成,则扶摇直上九万里,败,则马革裹尸报君恩。

    他当然也不会知道,他这一决定,将拯救他,乃至手下一干将士免于一场同室操戈的悲惨命运。

    “殿下的意思卑下已经知晓,狄三品,愿为殿下驱策!”

    终究,狄三品还是舍不得这身大明的皮囊,不求报效国家,只想呵护那仅有的一丝良知而已。

    当日,冯双礼便下令全营原地待命,暂缓行军,放出夜不收五十里一报,重点勘察昆明动向。

    艾承业依旧跟叶胜打得火热,此处情况,叶胜也已经派出快马,向昆明去禀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