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摸鱼小衙役 » 第四章 增兵

第四章 增兵

    次日,王不惊一早醒来,收拾停当,将银子和银票随身揣了,嘱咐又来打扫的两名脚夫把剩下的厢房和庭院打扫干净,便出了门。

    在街边食摊吃了早饭,又换了一些碎银备着,以便到刑部入职时打发人,王不惊就匆匆赶往刑部找刘主簿。

    门子、通传昨日收了王不惊的好处,特别是见他昨日找的是文里焌,丝毫没有怠慢,很快带他去见了刘主薄。

    因为有文里焌的吩咐,加之王不惊一见面就偷偷塞了二两银子,刘主薄麻溜地带着王不惊登了花名册,写了执事牌,拿了报到单,便让胥吏带着王不惊去领取皂衣、腰刀,到捕班报到。

    不到半日,王不惊就办完了一应入职手续,成了大康国刑部的一名捕快。

    在刑部捕班干了半月,王不惊大概摸清了刑部的官制架构。

    按照大康国官制,刑部最高长官是尚书,刑部尚书也是重要的阁臣之一。

    尚书之下,文职官员有五名侍郎,辅助尚书从事督捕、提审牢押、赃罚、地方刑名、内务等文职。

    根据地域和职属不同,刑部文职设若干司衙。

    各司从上到下,有郎中、主薄、经承、胥吏等官和吏。

    相比之下,武职的官制就简单一些。

    刑部共有三名廷尉负责武职,分别统帅皂班、捕班和壮班三班衙役。

    廷尉之下,有主薄、典狱、捕头、班头、牢头等官和吏。

    三班衙役中,以捕班衙役最多。

    十名捕快为一班,长官为班头。

    八班为一队,由捕头统领,共有十二队、九百多号人,由廷尉文里焌总领。

    王不惊自知自身元力有限,武艺不精,对捕班起早贪黑抓捕、侦查的辛劳更是颇不习惯,又不敢去找文里焌。

    不过,有钱能使鬼推磨,逢山斧开路,遇难钱架桥。

    只要有钱,还有世上不好办的事?

    王不惊狠下心来,白花花的银子像流水一样花出去,用心巴结刘主簿,还送了内务司张郎中一个价值不菲的翡翠如意。

    张郎中、刘主簿等人很快将王不惊调到了皂班,成了尚书大人审案时,站在大堂上吆喝“威武”的皂隶。

    皂隶是皂班衙役,是三班衙役中最威风的。

    审案时,皂隶在尚书面前露脸。

    刑部官员外出公干时,皂隶陪同开道、掀轿,有更多机会巴结和讨好刑部上层官员。

    自打当上皂隶,王不惊更为奋发,诸事再繁杂也从无怨言,还遵照刘主簿“谋事先为人”的教诲,自打到了皂班后,更加用心为人处事。

    打小就长袖善舞,善与三教九流打交道的王不惊,隔三差五地邀约刑部的一些侍郎、郎中、主簿、捕头、班头去喝酒赌钱逛青楼,逢年过节还不忘各处送礼打点。

    两年下来,除了尚书项柱庭攀不上关系、廷尉文里焌难以讨好,但凡能攀上关系的,王不惊已同刑部诸多官员和能吏打成一片,混得风生水起。

    王不惊对此甚为满意,对前途满怀期许,自认为就差一个出头露脸的时机了。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成也为人败也为人,王不惊败也败在太过醉心于为人应酬,脸未露成,倒把屁股露出去了。

    一日,王不惊请李捕头、赵班头等人去红袖坊,耍了个通宵达旦。

    第二日,又陪张郎中、刘主簿等人赌钱。

    本来,已熬了个通宵的王不惊想要早点回去,但当张郎中说皂班甲班的蔡班头即将告老,班头位置马上要空出来,“不惊得到上下称赞,好事将成”之后,他又强打精神,硬是陪众人赌了一夜。

    第三日一大早,刑部大堂,尚书项柱庭亲自审理京城新近发生的风流大案——礼部李侍郎被小妾和情夫合谋杀死一案。

    王不惊已经连续两晚没有睡觉,此刻,人虽然在大堂站班,但自从把“威武”吆喝完开始,就一直迷迷糊糊、昏昏欲睡。

    “……他便拿起斧头砍了老爷一斧头……”李侍郎的小妾正指着她的情夫,梨花带雨地交代作案经过。

    “哈哈哈,斧头!通杀!通杀!哈哈哈……”突然,王不惊一连串大笑打断了小妾。

    昨晚的赌局上,王不惊当庄,居然以“斧头”的点数通吃闲家,是赌钱生涯中从未有过的得意之作。

    此刻,恍惚中听到“斧头”二字,王不惊依稀回到昨晚,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大堂瞬间安静了下来,只剩王不惊的笑声在梁上回响。

    小妾的脸上满是惊恐:“被他识破了?我还接着说吗?”。

    众衙役的脸上憋笑得扭曲:“在尚书大人审案时纵声大笑,这辈子还是头一遭”。

    项大人的脸上蒙了一层冰霜:“此人是谁?他在作甚?”。

    张郎中、刘主簿无奈摇头:“好兄弟,闯大祸了!这次怕是保你不住了。”

    王不惊在一片寂静中回过神来,猛然惊醒,睡意全无。

    “尚书大人在过堂!我方才做了什么?”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在他脸上凝固、定格。

    “完了!与尚书大人为难,便是与刑部上下为难!此生在刑部的前途休矣!”

    “可怜我两年的功夫白费了!几百两白花花的银子白费了!”

    “项大人,您倒是接着审啊!”

    “还有你,接着说啊!”

    “哥哥们,莫看着我可好……”

    就在大家尴尬而沉默的短暂空白,王不惊已思绪翻飞,心中闪过无数个念头,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王不惊在大康国刑部“辉煌”的事业,还未开始,便已结束。

    “走!回牢!”皂隶刘小五一声爆喝,打破了堂上玄妙的平静。

    大堂瞬间沸腾了!

    刘小五吆喝着、拉扯着,要将小妾押回大牢。

    小妾精心构思的辩白之词正说得意犹未尽,哪里肯走,连连捣蒜磕头,厉声叫道:“冤枉啊!大人。小女子冤枉啊……”。

    衙役们再也憋不住,噗!噗!噗!之后就是各种“哈哈哈、嘻嘻嘻”。

    尚书大人则是由惊转怒,再转暴怒,惊堂木“啪!啪!啪!”在案桌上拍得山响,喝道:“将这两个狂悖之徒拖出去!绑在破元凳上狠狠地打!”。

    王不惊则恨不得丢下杀威棒,给刘小五磕头拜谢。

    “好弟弟,活菩萨,哥哥我此生永不会忘你与我共同担当!”

    刘小五,原名刘骁武,今年十九岁,是京城禁卫军偏将刘斌的次子。

    可惜的是,刘骁武却没长成他父亲期盼那样勇猛威武的样子,生得一幅心宽体胖的模样,肉肉的大脸上眼小、嘴小、鼻子小。

    自小,就很逗他人喜欢——喜欢捏他肉嘟嘟的脸。

    不过,他头上也有让他人羡艳的地方——那头浓密而油亮的头发确实少见。

    因为刘骁武自小反应就慢人半拍,他爹刘偏将常说:“人的心都是七窍,而骁武的心只有三窍。”

    刘晓武十岁才启蒙,学写自己的名字“骁武”,学了半月还是记不住。

    刘偏将一怒之下,让他写“刘小五”,倒很快就学会了。

    于是,本来在家中排行老二的“刘骁武”就被改成了“刘小五”。

    刘小五书念得马马虎虎,武也学得稀稀拉拉,元力才修至两重“碎石”。

    刘小五十二岁的时候,他爹刘偏将病死,他就随家人搬回了左卫郡的老家。

    眼看刘小五快到成人娶妻的年纪,为了将弟弟打发出去,自己好独霸家产,长子刘晓文趁着刘偏将在禁卫军中的老友陈偏将来看望他们的时候,打着为弟弟所谋的名头,恳求陈偏将帮刘小五在京城谋一份差事。

    刘晓文深知刘小五迟钝,特意提到:“家弟会武,不善用智,求叔叔莫给他安排太过复杂的差事”,以免刘小五日后在京城给家族惹出什么麻烦。

    谁料傻人有傻福,行伍之中见真情。

    陈偏将念在刘偏将的旧日交情,以刘小五“军人世家出身、练过几日武艺”和“不善用智”的条件,居然托人帮刘小五谋到了一份在公门内薪资不错,且无需用脑的好差事——刑部大门守门的皂隶。

    今日,看守犯人的老乡临时有急事,也是未探清刘小五的底,拜托刘小五临时顶班,押送嫌犯——李侍郎的小妾上堂受审,并特意叮嘱他,道:“今日之事,牢记三步。一,将她押上大堂。二,看住犯人,莫让她乱动。三,堂审完,将她押回大牢。”

    刘小五牢记老乡的叮嘱,顺利完成第一步,与另外一个皂隶一起将小妾押至大堂。

    然后,站在小妾身后,全副身心放在她身上,直愣愣死盯着她,防止她乱动。

    如果没有王不惊之事,刘小五将顺利完成老乡所托之事。

    无奈人生无常,命运给刘小五开了个玩笑,要把他与王不惊捆绑在一起。

    刘小五到刑部不足一月,只知按时交接班、守门不能乱动,刑部的诸般规矩都尚未摸清,对堂审更是一窍不通。

    此外,第一次在尚书大人面前过堂,气氛庄严、任务重大,刘小五心中压力巨大,全程都极为紧张。

    为避免出错,他一直都在挂念着老乡交代的“一、二、三”,对身外之事无暇顾及。

    种种因缘,使得过度紧张的刘小五在王不惊发笑、堂上寂静一片后,以为堂审结束了,脱口而出,说出了那句改变他命运的话。

    随着尚书大人项柱庭的一声令下,四名衙役,两两成对,押着王不惊和刘小五,推推搡搡摁倒在大堂前,干净利落地捆在破元凳上。

    破元凳,可破人元力,使得被打之人不能运起元力保护身子。

    此刻,王不惊终于从尴尬、懊恼、沮丧、绝望等诸多情绪中跳脱出来,心知这顿板子当真狠狠打下来,下半辈子能不能走路都说不好了。

    本着莫管三生事、先顾眼前“臀”的念头,连声向手握杀威棒的执法衙役姜二讨饶。

    “姜二哥,看在咱们的往日情份,手下留情!手下留情!记不记得,你还欠我八钱银子呢。”

    说罢,又扭头向站在一旁监督的赵班头恳求。

    “班头,班头,前晚,前晚的赏钱还是我帮你给的。你发个话,让姜二哥轻点好不?”

    赵班头听王不惊絮叨不停,俯下身子,在他耳边说道:“别说话,哥哥们晓得。你知道规矩的,先打几板实的。后面,姜二手头自有分寸。兄弟委屈了。改日,哥哥请你喝酒。”

    说罢,刑部大堂门前就传来王不惊亦真亦假、刘小五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和此起彼伏的啪啪打板声。

    王不惊花出去的银子起了作用,只在前面三计实打实挨了板子,后面就是挨身则止。

    刘小五则是痛得无暇记数。

    他们后来说起此事,都不知道到底挨了多少板子。

    不过,他们都知道,二人成了大康立国以来,刑部审案尚未对犯人用刑,杀威棒先打衙役的传奇。

    事后,日理万机的尚书大人项柱庭没心思过问王不惊和刘小五这两个小小的衙役。

    看在往日的情份上,张郎中、刘主簿等人帮忙疏通,王不惊并未被扫地出门,只是从皂班又放回了捕班。

    刘小五则是有陈偏将帮忙,也是刑部官员为了显得一视同仁、同罪同罚,也被从皂班下放到了捕班。

    同所有衙门一样,在刑部,尚书大人钟爱的就是众人钟爱的;尚书大人厌恶的必然也会被众人排挤。

    虽说尚书大人事后并未过问,但自那事之后,张郎中、刘主簿,及众捕头、班头再不与王不惊喝酒赌钱,每次见面也是虚与委蛇。

    往日“一呼百应”的王不惊在刑部俨然“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唯有同病相怜、同板相挨的刘小五同他厮混。

    眼见仕途无望,又体味了公门中的虚情假意、人情冷暖,王不惊一度很是消沉。

    不过,以王不惊的本性,本就不想成什么大事。

    之前憋着一口气,逼迫自己做了很多违心之事、处了本不愿处之人。

    现今倒好,那口气泄了,浑身轻快,可以舒服度日,不用再刻意奉承不愿讨好之人,公事上也是浑水摸鱼,得过且过。

    闲暇之余,王不惊伙同刘小五照样喝酒赌钱逛青楼,逍遥自在,也不再滥赌。

    每逢赌钱,赢钱时,最多五更必定回家。

    输钱时,最多输一两银子就收手。

    无论何人何地,赌钱规矩雷打不动。

    为此,得了一个外号叫“王五更”,更多的人则叫他“王一两”。

    “王一两”王不惊终究达成了小时候的私塾先生秦大儒所说,人生在世,“有底线的放纵自在,有原则的浑水摸鱼”方为最高境界。

    刘小五一开始对王不惊只是怀有同为刑部沦落人的惺惺相惜之情。

    厮混久了,两人情谊不断加深。

    真正让刘小五对王不惊拜服的是中秋月饼一事。

    中秋前,二人当值时,刘小五说到,刑部福利太薄,中秋节到了,也不给衙役们发放过节月饼,还得花银子买。

    王不惊于是给刘小五出了个主意,让他身着公服,到京城几家糕点坊,就说刑部的王采办要采购五千个月饼,让他们送点样品。

    为了计划成功,王不惊对糕点坊进行了精心挑选,几家都是在京城糕点坊里算是中等偏上的。

    顶尖的糕点坊,必定常常接到府衙各部的生意,有门道核实,容易穿帮。

    中、下等的糕点坊,则不会相信这种好事会掉到自己头上,不容易上当。

    只有那些中等又偏上的糕点坊,说差不差,说好也不算顶尖,平日极少能做上府衙各部的生意。

    对于他们来说,月饼乃是敲门砖,攀上刑部采办的关系,就打通了刑部的关系;再由刑部到六部、由六部到三府,何愁生意不上门?

    因为这一层缘由,王不惊所选的那几家糕点坊家家都是掌案老板亲自操刀,纷纷使尽了浑身解数,甜的、咸的,荤的、素的,薄的、厚的,很快精心准备了花样繁多、皮薄馅大、用料一等的各式月饼让刘小五去取。

    心思灵泛的老板,明里暗里的要给刘小五回扣。

    性情耿直的老板,则直截了当要贿赂刘小五。

    不过,事前王不惊已反复交代刘小五不要收银子,免得事情闹大了,倘若被上司知晓,以他们的处境,说不得会借此由头把他们从刑部扫地出门。

    月饼一事,刘小五虽然可惜错过了发一笔小财的机会,各式月饼却吃了很多,也囤了不少,打心眼里佩服王不惊遇事聪明伶俐又顾虑周祥,真心实意把王不惊当成了自家大哥一样对待。

    刘小五天天跟着王不惊厮混,半点没学到他的聪明,在刑部大错不犯,小错却是不断。

    诸如演武集合迟到、站班时候打盹等常犯不缀,虽未被开除,却少不了挨板子。

    挨打多了,刘小五和刑部打板子的衙役都混熟了。

    虽说刘小五是边缘人,但大家毕竟都是一个衙门里面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仁,又没任何私人仇怨。

    加上陈偏将在刑部还有些故交好友,衙役们都怕打死了刘小五,发号令的上司置身事外,他们这些打板子的衙役不好脱身,后来打他的时候,也就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了。

    打得再不重,也禁不住经常挨打。

    刘小五的背上,特别是屁股上往往是旧疤未愈、新伤又来,最终长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屁股里面的骨头也被锻炼得格外强健,变得异常的扛打。

    刘小五也为此被衙役们唤作“铁屁股”。

    后来,王不惊心想自己住的地方一个人也太过孤单,便让刘小五搬过来与他同住。

    两人更是出入同行,形影不离。

    于是,衙役们便将浑水摸鱼的“王一两”王不惊和经常挨打的“铁屁股”刘小五并称为“刑部双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