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科幻灵异 » 探案山海经:神隐谜局 » 第十九章 访应龙帝江拒乘骑

第十九章 访应龙帝江拒乘骑

    在东山先生看来,所有明面上的线索,似乎都在不约而同地指向“十日”,好像有人故意在引导他们沿着这个思路追查下去。

    与之相反的是,其他看似无关的线索却显得与案情若即若离,倒是有点欲盖弥彰的意味。

    想到这里,东山先生决定反其道而行之,那就不妨先暂时按下“十日”这个线索,看看能不能从女魃身上找到突破口。

    女魃,因冀州之野一战而为人熟知。

    这场战役,是彼时轩辕氏黄帝与蚩尤之间的生死决战,应龙、女魃均出现在冀州之野的战场中。

    当年,轩辕氏黄帝与蚩尤发生激战,应龙蓄水攻城以为先锋,女魃则凭借一己之力对线风伯雨师。

    最终,二人合力将蚩尤绝杀在了冀州之野,轩辕氏这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就是当时著名的“冀野之战”。

    蚩尤因女魃大破风雨阵而彻底战败,被黄帝生擒后,披枷带锁押至宋山,由应龙行刑处死。取下的枷锁后来化为一片枫林。

    然而,两人的命运也因为这次战役发生了转折。

    立下汗马功劳的女魃和应龙,在冀野之战后,不仅没有膺箓受图、名列仙籍,反而再也无法返回天界,只得留在人间。

    对此,史书给出的解释是“不得复上”,这在碑林中的《坤舆纪事》和《荒虚纪事》中都有明确记载。但是,具体是怎样的原因,却丝毫没有提及。

    滞留在人间的天神,开启了漫长的羁旅无归的漂泊生涯。

    应龙每到一处,就会阴雨连绵、洪涝频发;而只要是女魃出现的地方,就会草木皆枯、干旱严重——

    这对于以植桑耕种、渔猎采果为主要生活方式的人界而言,是一种最为致命的威胁。

    人间之大,辅弼之勋的天神却无立锥之地;天道无穷,戎马半生却落得个颠沛流离。

    回不去的天界故乡,走不出的人间沧桑,应龙和女魃,就这样成为徘徊在这片土地上的异乡者。

    直到有一天,应龙被困在凶犁之丘,而女魃则不知所踪。

    既然如此,不妨先去找应龙了解一下情况,顺便,或许还能找到关于女魃失踪的蛛丝马迹。东山先生这样想着,收起量天尺,对孟子邻道:

    “我们去一趟凶犁之丘,拜访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友。”

    孟子邻听到东山先生说了“凶犁之丘”四个字,突然回过神来,两眼放光,心中暗想:

    应龙不就是在凶犁之丘嘛?那是不是意味着,现在夸父已经死了?既然如此,等这个案子结束之后,就可以干一票大的了。

    依然还惦记着夸父那条命的孟子邻想到这里,刚才的疲惫之色一扫而空,暗自窃喜竟然都不动声色地蔓延在了脸上,只顾启程。

    “别高兴太早,虽然现在夸父的确是死了,但是这起案子什么时候能安排下来,也还是未知之数,”东山先生一语道破,“更何况,夸父是否真的被应龙所杀,或者背后又有何隐情,我们目前无从得知。这终究是一场悲剧而已,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

    孟子邻听师父这样说,内心又是一顿愧疚自责,转而想追问东山先生何以与应龙成了故交。然而,话到嘴边,却没有开口——

    即使问了,多半只会来一句“等此行结束,一切疑问自会解开”。既然如此,不如悉听尊便,免得自找无趣。

    这时,东山先生从袖中抽出《噬灵乾坤全舆卷》,一手持住左端卷轴,另一端的卷轴则在空中浮起铺展开来。

    仔细端详许久之后,终于决定要进入赤野之地,于是转身对孟子邻道:

    “此前我曾告诫于你,融气之术乃旁门左道,究其原因,是有前车之鉴。如今我们将入赤野,无法施展瞬移之术,这对于我们来说,有很大的制约。所以,到紧要关头,你可施术隐匿,至少能保你性命无忧,切不可贸然行事。”

    东山先生见孟子邻郑重其事地点头答应后,让他单膝跪地,解除施术封印。

    只见他伸出右手,掌心朝下,对准孟子邻的神庭,然后缓缓抬起手掌,将咒印抽离出来。

    自从东山先生禁止他使用这种法术后,孟子邻就再也没有用过,所以一直以来毫无知觉。孟子邻这才意识到,原来师父暗中将自己的融气之术封印了。

    想到这里,感觉自己成了师父防备的对象。

    “我还曾告诉你,日中正午,不可抬头望天,也是这个原因。”东山先生一边说,一边将抽离出来的咒印融在掌心,“此术非同一般,尤其究极之处,远非人力所能驭使,切不可大意。”

    孟子邻嘴上答应,但心里却耿耿于怀,对东山先生又多了一层芥蒂。

    凶犁之丘,位于赤野东北,极寒之处。

    想到本来预计的目的地从龙山改为凶犁之丘,东山先生微微皱眉,开始犹豫起来:

    因为在赤野无法使用瞬移术,所以接下来的一切,不仅要一步一步走到凶犁之丘,而且还将会面临着比流地更大的危险。

    龙山在荒界西陲,而凶犁之丘则处于荒界的赤野东北。如果真的要改变原定计划,刚才和穷奇的那仗算是白忙活一场。

    所幸取了它的一颗獠牙,也算是不虚此行。

    此去凶犁之丘,有千里之遥,徒步行走显然不现实,但是好像又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想到这里,东山先生又否定了刚刚退而求其次的满足感。

    看过《西游记》的朋友们肯定记得,一个筋斗云就远去十万八千里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曾经总结出了一个负重心得: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

    这意思是说,纵使自己有腾云驾雾的本领,携带着肉体凡胎之物,比我们现在的外卖小哥还要辛苦不知道多少倍。

    这个道理,东山先生当然也明白。遇到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选择:

    要么自己累一点,携着凡胎之物一起飞行;要么对方累一点,和这凡胎一起步行。

    东山先生思来想去,选择了第三种,转头对帝江说:

    “此去千里之遥,你我必然要御风而行,孟子邻这骨肉凡胎,重似泰山,还须帝江您来助一臂之力。”

    虽然帝江不会说话,但是他能听得懂,所以,东山先生有求于人的基本客套还是要有的。正说完,孟子邻这就要准备骑上去。

    然而,就在孟子邻起身准备上去的时候,正因为帝江能听懂,所以很诚实地身体突然缩小数倍,顿时变成了一个球——

    很明显,言外之意是拒绝乘坐。此情此景,就像是孟子邻突然下了一个蛋。

    场面一度尴尬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