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我要做球长 » 第四章 番外 贾府的经济账上

第四章 番外 贾府的经济账上

    月钱的开支和贾府的收入

    荣府里一等丫头是一个月一两银子;二等丫头一千文一个月;三等丫头五百钱一个月。那些奶嬷嬷和小厮是连名姓都没有,要么是几个,要么是二十个,只能自己圆,哎。

    书中说老太太屋里是八个大丫头,(鸳鸯,琥珀等)袭人一开始是算在里面的,三十六回之后老太太屋里添了一个补了袭人的缺。(袭人的月钱后文再说)太太屋里是4个,两个太太的待遇应该是一样的。那么少奶奶的丫头呢?书里没有明确说,但按照递减的规矩,应该是每房两个。李纨的素云,碧月,凤姐的平儿,丰儿,这四个应该是一两月钱的。

    荣府中小姐,少爷使的大丫头算起来应该是二等丫头,首先宝玉使唤的是八个大丫头,包括袭人。袭人其实是老太太下放了的,凤姐也说了,若是不裁她的银子,贾环也应该添一个一两的丫头,但王夫人是补了老太太一个一等丫头,所以袭人后面应该是一个月拿一千文,与晴雯麝月秋纹等一样才是。

    只是王夫人私下贴补了她,多给了她二两银子。所以袭人拿的竟比赵周两个姨娘还多一吊钱。黛玉和贾府三春的贴身丫鬟应该是两个,第三回就提到“迎春等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川盥沐两个丫鬟……”例如紫鹃,雪雁,司棋,绣桔,待书,翠墨,入画,彩屏。在搬进大观园的时候每一处添了4个丫头,但都是三等的了。

    底下三等丫头是五百文一个月,代表人物佳蕙小红等。看完每个人的丫鬟,从人数上大概除了老太太的就是宝玉的最多了,(宝玉有八个大丫头,八个小丫头,共16个)可见宝玉在老祖宗心里的地位,难怪别人见了他都像见着钱一般。也难怪贾环和李纨不舒服,差距太大了,已经不是羡慕了,完全是恨了。为什么李纨有点恨?他儿子是嫡长孙,按理是要继承贾政的八成财产的,但贾宝玉这个待遇···

    看完了丫鬟们的月钱再来看看这些所谓主子们的,从上而下,先看贾母的,老祖宗是二十两一个月,太太也是二十两,在第四十五回里凤姐提到,老太太,太太是老封君。封君是古代受封邑的贵族的通称。

    自晋朝以后,历代军有封典之制,皇帝按照官员的等级分别给他本人及其妻室,父祖以荣誉封赠,凡受到这种封典的都叫封君。老太太受到封赠应该是从她丈夫贾代善二代荣国公那享受到的,刑夫人大约是因为贾赦袭爵的缘故,也受了封;贾政虽然受到格外开恩,但并未袭爵,皇上先时赐了一个主事。

    主事这个官职很小了,清代六部之下设司,司的主管官是郎中,副手是员外郎,再下才是主事,大概是从六品,曹公没说评语也没讲。我觉得大概因为后来元妃的关系,贾政的官职自然要升上去,参考甄嬛传安陵容他父亲。那么做为太太的王夫人自然也沾了荣光。再者王夫人是元妃的生母,理应受到封赠。

    在明清之际,五品以上的官员,如果功绩超群都有机会得到皇上的封赠命令,就是这里所说的诰命。而六品以下的官员所得到的则被称为敕命。《清会典》中载,诰命针对官员本身的叫诰授;针对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时,存者叫诰封,殁者叫诰赠。清代诰命用五色丝织品精制,书满汉文,皇上钤以印鉴。通览之下,色彩绚丽,有一股华贵喜庆的气氛。

    清诰封制度,“正从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赠淑人。正从四品,母,妻,各封赠恭人。正从五品,母,妻,各封赠宜人。正从六品,母,妻,封赠安人。“〔《大清会典事例吏部封赠》)。但红楼开头也没给王夫人写诰命或者敕命,个人觉得贾政老爷估计也就二十多爱脸面没去申请,后来的工部员外郎从五品,就是小冷评说时候这个贾政得靠四十了,就是林黛玉来京,那时候也没点出。这时候可能是贾宝玉的原因,宝二爷生来带玉,惹忌讳了,皇帝小心眼点不批也正常。

    奶奶们的月钱还是在第四十五回有交代,凤姐说李纨本是十两的,但老太太,太太怜恤,说她是寡妇还带个孩子就添了十两,也是二十两一个月。书里屡次提到李纨受到的特殊待遇,可见贾家在某些方面还是挺有人情味的。

    凤姐的月钱又是多少呢?在说李纨月银的时候,凤姐说李纨一个月十两,“比我们多2倍银子”,这里就有疑问了,若说这个“我们”指的是凤姐,那应该表述成“我”而不是“我们”,荣国府的少奶奶只有她们两个,又没有第三个。但凤姐与李纨地位平等,凤姐娘家的势力比李纨还要大些,李纨拿二十两一个月是因为寡妇失业的,总不能比凤姐的多太多吧,李纨二十两,凤姐三两(十除以三),有些离谱了。

    但若说这个“我们”是凤姐站在小姐少爷们的立场上说的,凤姐是贾宝玉的堂嫂子,那么按照凤姐说的“多2倍银子”是按加工资二十两算,应该大约是七八两才是;可五十五回探春说:“凡爷们的使用,都是各屋领了月钱的。环哥的是姨娘领二两,宝玉的是老太太屋里袭人领二两,兰哥的是大奶奶屋里领……”这里的领是代领,不是主动去的。由此可以看出少爷们一个月的月钱是二两,那几个小姐们也应该是二两才是。若是二两的话,如何是十两的三分之一呢?三两?应该不是。

    从凤姐的话里可以看出,李纨本来是十两一个月,就说明媳妇们按规矩是拿这个数目的,凤姐也是少奶奶,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凤姐一个月拿十两是比较合理的,自然也应该是十两才平等,才让人心服。

    已经说了宝玉,贾环,贾兰是每个月二两,少爷们上学原来每年多八两银子,是在学里吃茶吃点心的,后来探春理家把这一项蠲了,其实这省的也有限,一年不过十六两。小姐们也是每个月二两,五十六回里探春说:“我们一月有二两月银……我们一月所用的头油脂粉每人又是二两……”平儿后面对这二两有解释,这买头油脂粉的银子是买办总领了去的,因此这二两小姐们只是领相应分量的脂粉,并不能拿在手里零花。所以拿到手里的还是二两。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正出庶出,从帐面上看,他们享受的经济待遇是一致的。不过我觉得宝玉一个月实际上消费的肯定不只二两银子,在五十一回里,请了个大夫给晴雯看病,宝玉和麝月拿银子给大夫,“开了抽屉,才看见一个小簸箕内放着几块银子”有几块呢,麝月拣了一块也有二两之多。老婆子让她另拣一块小的,她笑说谁又找去,多了你拿了去罢,出手相当豪爽,下人如此,主子更是大方无度的,可见囊中不缺银子,暗中并不受每个月二两的限制。但贾环连个丫鬟都得用母亲的,所以贾环有气也正常。

    总结月钱支出

    贾母、王夫人、邢夫人、李纨月钱二十两,共80两。

    贾赦、贾政按二十两算,共40两。不包括贾政的清客,贾赦的古董花销。

    贾琏、凤姐儿按四两算,宝玉、贾环、贾琮、贾兰、三春、黛玉每人二两,赵姨娘、周姨娘每人二两,贾赦姬妾多算四个二两的好了,小姐每月还有二两脂粉钱,少爷每年还有八两上学的使用,一共46两。

    一等丫头月钱一两,贾母八个、邢王二夫人各四、平儿通房丫头算一个,共17两

    二等丫头月钱一吊,贾母算八个,宝玉黛玉贾环各八个,李纨、凤姐儿、三春算四个,共52吊

    三等丫头月钱五百,贾母、夫人、奶奶、少爷、小姐算每处八个,姨娘每人两个,共100人,50吊

    各处看屋子、杂使的丫头算六十个,根据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共30吊

    婆子按丫头数量算,也是17两130吊

    男仆小厮按婆子丫头总数算,月钱34两260吊

    总共算下来,每月的月钱支出最少是234两白银+520吊钱,按一两银子等于两吊钱算,约合500两。那每年光月钱一项就要支出6000两。还没算人情往来和两个大老爷花费和院子里的贪污。凤姐儿将这钱拿去放账(这里是子息钱,也是高利贷),每年可得千两利息。这妥妥的高利了,现代的银行放给房开也是14到16的利息,这估计是最早的了。探春在大观园搞承包制每年节省四五百银子,外头账房就觉得的很艰啬。

    俗语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黛玉这等心细如青丝的女子,在贾府白吃白拿,每念此处,怎能不淡眉紧蹙,感伤无限?轻轻二两白银,在黛玉心中怕是有若千斤,压负的郁结辗转。但问题又来了,第十四回,贾琏带林黛玉回京是明确带走了林家的家私,至少按规矩是把贾敏的嫁妆是带走了。

    但林黛玉才不到十岁,母亲六岁就不在,谁给她说,贾府发月钱还用你的钱?估计是被吃绝户了。贾母还是比较疼爱的,毕竟是开国勋贵的老婆,开国侯爵的女儿,什么富贵没见过?

    凤姐要丫鬟的人命是敢的,有且胆子很大。但对贾府人出手?没这个胆子。贾瑞也是给过活命机会,只是他不珍惜。连贾环都是经济上平等对待,只是瞧不起罢了。吃林黛玉她还不敢,那谁敢?估计得是王夫人和赖家。赖家都能修个比大观园差不多的园子。

    贾府在贾代善走后已经是开始破落,后来联姻了王家,也只是延缓。王子腾他祖上是个伯爵,又没抢过定都大财。王熙凤说她家早年管过海关,那也是王伯在,王子腾没爵位,应该是王子腾父亲那一辈开始败落,但提前和贾府联姻。主要是生了王子腾这个好儿子,要不然贾代善凭什么让二儿子娶王家小姐?凭你家落魄吗?

    比较形象的说法是祖家和吴家,也就是希望王子腾(他有个哥哥是王熙凤和王仁的爸爸,两个妹妹贾王氏和薛王氏)(他比贾政大,和贾赦年纪差不多,可能小个一岁,小不了太多)照看贾府第三代,贾赦贾政都不成器,对吧要不然贾代善也不会上遗折给二儿子讨个官,不就是知道自己儿子科举出不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