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我要做球长 » 第五章番外 贾府的经济账下

第五章番外 贾府的经济账下

    贾府的收入有多少呢?

    那当时农民收入如何?听我慢慢解释情况,刘姥姥当时作为分母应该当作典型代表。在三十九回里,刘姥姥透露了出来,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首先说明:当时京城农民收入一年也就二三十两。

    那贾府呢我总体来说下收入。再慢慢分条详述。贾府的收入只有五个方面:1:爵位的年例。2:娘娘赏的。3:贾政贾敬的工资。4:在金陵的祖宗祭田产收入。5:辽东官给的庄子收入

    一说起爵禄银,书中是提到的。贾珍也曾说“咱们家虽不等这几两银子使,多少是皇上天恩。早关了来,给那边老太太见过,置了祖宗的供,上领皇上的恩,下则是托祖宗的福。咱们那怕用一万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又体面,又是沾恩锡福的。除咱们这样一二家之外,那些世袭穷官儿家,若不仗着这银子,拿什么上供过年?真正皇恩浩大,想的周到。”贾蓉在光禄寺领年底银子。说了净折银若干两。若干两想必是不会多的。

    清朝统一中原,对宗室推行“十四等爵制”。作为“定制”,分等发给自10000两至110两的岁银,每岁给1两银又给米1斛(0.5石),爵俸是很高的,尤其是第6级贝子以上岁银均在千两以上。但曹公故意把爵位设计很复杂,你就简单把王公侯伯子男对应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和辅国公。

    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

    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禄米410斛;

    二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85两,禄米385斛;

    三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60两,禄米360斛;

    这个估计就是贾赦的俸禄,但恩侯的字。这里不讨论,没这个情节。

    二:元春是娘娘,对贾府是必定给赏的。娘娘每年也不过赏赐100两金子,也就是一千两银子。(见贾珍对庄头说)平时过节,寿礼等,也不会超出太多(见贾母生日时娘娘礼单)不再赘述。但元春之前没当元妃这个是没有的。况且在宫里就不花钱?小太监传话都要索贿的。也不知道是亏是福。毕竟嫁女儿把自己弄破产不在少数。

    三:贾政贾敬的工资很少,明清时期官员的俸禄极少,清代一品官年薪才180两,米180斛。外放的大官和京城的大官才有养廉银。其他官可以分润冰敬碳敬。还要说,贾敬后来修道去了,官位的俸禄。贾政从六品起步,当了十几年才到从五品。五到七年一提拔,正五品到从四品才难。二老爷不会当官。

    晚清的李鸿章是当过穷翰林的,他家书都写了,全靠老家支持。一般的翰林,就是进士及第刚进翰林院的庶吉士,没有级别,国家给七品的俸禄。李鸿章自己写穷翰林没冰敬碳敬。所以,贾府是没有养廉银的。当然工资外的黑色收入保护费,只能说很少,刚开始可能有个几千两收入,但贾府的人情是越用越少,因为贾府没人做高官,林如海是女婿。王熙凤的包庇官司,贾府豪奴仗势欺人,帐只会累计清算。除非你登顶,之后就一笔勾销。

    四:在秦可卿托梦一节交代了金陵田产的祖宗祭田。原文: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

    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

    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可见在金陵的田产收入。不会太多,贾府不注重这个。因为没有多少的钱粮。所以秦可卿托梦才说这个。能有多少,不确定其他同人文里王夫人偷卖,亦或者在金陵的贾府族人偷偷划到自己名下。搞不清楚。

    以上项目收益少,可见不能够做主要收入的。那贾府主要收入是?庄子收租,这事所有勋贵都会干的,土地收入是有定量的。没看到从新世纪后的英国贵族和资本家也在买地?但贾府的地,一言难尽,开国占有的便宜都被子孙不珍惜。

    五:庄子的收入才是主要收入——乌进孝交租一回明确提到交租数目。只见上面写着:“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个,各色杂鱼二百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

    野鸡,兔子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二十斤,榛、松、桃、杏穰各二口袋,大对虾五十对,干虾二百斤,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万斤,御田胭脂米二石,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石,各色干菜一车,

    外卖粱谷,牲口各项之银共折银二千五百两。外门下孝敬哥儿姐儿顽意:活鹿两对,活白兔四对,黑兔四对,活锦鸡两对,西洋鸭两对。

    这里大家见解差别最大。有的人按有8、9个庄子总数算,即每个庄子几千到一万两算成现银收入将近十万两,加上实物租子,每个庄子送的米碳也值5000两,八个庄子4万两,加起来一共15万两的年收入。按小说算真是错大了,真是把银子当现在的钞票一样不经花了。但很符合现实。

    清代最大的亲王爵位俸禄(不给庄子),一年不过才由官里直接每年发一万到两万两银子(有的双俸禄),其他收入是自己的田地租子。而贾府只有官给的庄子,就是老国公开国占的田产,其他田产没多少。

    按书里庄头说他兄弟管着西府的八九个庄子,这就说明每个府里有一个每年来交租子的大庄头,这个大庄头管理着下面的若干小庄子,年底归拢租子交给府里。他就是管着西府7,8个庄子的大庄头。(理应如此,若是年底来八个庄子来交八份,麻烦不说,难道贾珍年底给族里人发年货还发八次?就和咱们年底发奖金,难道每个分公司上缴一份利润,咱就发一次年终奖?8个分公司咱发8次?)

    所以,他带来的2500两银子就是东府7,8个庄子的一年总租银。而西府比东府也就多2千多银子(见庄头说)。宁国府的庄头乌进孝说他兄弟“现管着那府八处庄地,比爷这边多着几倍,今年也是这些东西,不过二三千两银子,也是有饥荒打呢!”这是年景不好的时候,好的时候按贾珍说,该有5000两,西府比东府地多几倍(见庄头说),但按收成不均算,顶多比东府多一倍,也就是最多不过一万两。因此,有的人说贾府年景不好时也就2500-5000,好的时候也就5000-10000两的收入。

    按书里大家的理解其实也是是错的,他们忽略了书里的一个细节,那就是刘姥姥见周瑞家的时候,周瑞家的说她男人管着府里一年两季地租,也就是说,贾府每年是收春秋两次租子的。所以算年收入的时候是可以按双倍计算,不好的年景,东府一共5000两,西府1万两,好的时候1万和2万两。这才是贾府确切的年收入。如果按着一年10来万两现银子的收入算,凤姐盘算家里开销,还用把宝玉结婚可能要花1万两算成大开销?所以一年两万两左右是差不多的。

    康熙到乾隆年间,每升最优质的大米价格在10多文钱(1两银子等于1000文)。根据《清会典》记载,当时的1升相当于现在的1.5斤,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在康熙到乾隆年间能买150斤最优质的大米。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的记载:光绪十五年,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玉米、高粱、谷子三种粮食作为代表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清朝时期一石相当于现在的156.45斤。换算下来,光绪年间的一两银子可以购买107斤左右的粮食。

    那时候的人也就是个吃穿,和出门走亲戚的用度。酸笋鸡皮汤,腌鸭肉,茄鲞,鸽子蛋,枣泥山药糕,螃蟹,风腌果子狸,碧粳米,都不算特别山珍海味,顶多是做得讲究。宝玉挨打之后想吃的精细美食做一次还要大家一起吃,因为不常吃到。

    比起当年蔡京家,光是做包子就得二十来号人,负责切葱的人都不知道包子怎么做,和这一比那简直就是普通极了。更何况主子也就10来个人,高级仆人也是顶多二三十个,其他的都是普通仆人,吃的比普通家庭好点而已。这是按书里情况得证的。个人觉得按米价算不合理,我们的基础物资价格水电米都是很便宜的,其他很贵。按500钱换算1000RMB,即一两银子等于两千块到三千块就比较合理。

    更有当时实际情况为证:清代后来官给庄子的大小是有定例的,大庄子1800亩左右,小庄子900亩左右。清代地租也是有定例的,一亩地年租1到1.5两(包括实物租价值)。

    顺治四年、八年清政府又两次颁布圈地令。根据上述命令,旗人携绳骑马,大规模地圈量占夺百姓土地。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饥寒迫身。圈地主要在近京三五百里内的顺天、保定、承德、永平、河间等府(今北京、河北北、中、东部及辽宁西南部地区)进行,圈占总数达16万多顷(一说19万多顷)。驻防外地的八旗在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宁夏等地也进行过圈地,但规模较小。

    顺治年间,英亲王在北直隶周边总共圈地8万亩,都是上等地。两国公不可能比这少。可能后来有情况。所以说,只能按书里计算,要不然我这同人也写不下去。

    按书里西府(贾宝玉)庄子比东府(贾珍)大几倍,就是大庄子,8个庄子就是15000亩左右,年租一共也就是2万左右,和按书里算的收入大体吻合。前文忘了解释,宝玉要么是字号,要么是小名。按贾府的辈算,贾宝玉,应该是王字旁带个玉字。这样才符合,贾环、贾珍和贾珠。

    但小说总有些不合理的地方,不讲现实,贾府开国两国公真的只爱皇帝不爱钱?只能按小说一万多亩来算,根据现实肯定是10万两真实些,但只能根据小说了,我是写同人,钱没控制好,后面剧情都要崩。最简单,贾府娶薛宝钗肯定是图谋财产,没经济危机谁娶薛宝钗。就凭他家要破落的样子?还不如娶史湘云,最起码他家还有两个侯爵伯父。林黛玉就那身板,我都怕死在新婚夜,但凡是个母亲都不会同意的,小姑子和嫂子一般都i有仇恨,咋搞哟~

    收入大家知道了,贾府花销又大,往往入不敷出。这里着重指出贾赦和贾政还有以赖大贾府的豪奴。黄柏木做锤子——外头鲜亮内里苦。不要学寅吃卯粮,远离房赌毒。

    这些花销也没考虑帮薛蟠脱罪、帮贾雨村得官、帮元春巩俐打点等等。还有家里的戏班子,佛庙道馆的供奉。还有刘姥姥等远亲朋友的秋风。再考虑各种玩乐,反正两万两是打不住的。吃喝都是小头,最关键的大观园真是榨干了贾府,肥了大家。

    公司欠债和个人有钱是两码事。对吧,皮带。比如说贾芸负责大观园里的花草树木的采办。给了他200两银子,实际上他只拿了50两买这些材料,剩下的全归他自己的了。这还是花草小头,建筑材料,人员采买,院内布置都是大头。贾府的奴才真是一个比一个大胆,连小贪都谈不上,跟别说清廉了。贾府真的浪费的钱,花的钱太大了,郡王的收入都顶不上,难怪大厦会倒。

    一切的问题·起点都是经济问题,我很有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