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日不落王朝 » 第三十一章 国子监大扩招

第三十一章 国子监大扩招

    看着眼前的老妇人,就算在后世这样的老人几乎都能安享天年了,更何况现在这个时代。

    让一个没有野心的人掌握着这样庞大的王朝,对于她来说不是美酒,而是催命符啊。于是朱祁镇亲昵的上前为太皇太后沏茶捶肩,好一阵忙活。

    等到太皇太后心绪稍解,朱祁镇继续说道:“太祖说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

    “有此定论后,这样再看国朝学校有二,有国学,有府、州、县学。又有规定‘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

    “这样一看,其实国子监人才来意并不比科举考生差什么,而当初,太祖以北方丧乱之余,人鲜知学,可遣国子生林伯云等三百六十六人分教各郡。”

    “凡此种种,无一不说明国子监之事大有可为,只要按照刚刚讨论的方法,国子监监生的未来确定了,也就不会出现现在这样国子监监生一味的好逸恶劳了,于是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我将它命名为国子监扩招。”

    太皇太后疑惑国子监有这样的条件,可以直接开始安排差事了啊。心中虽如是想,但她却问道:“如何扩招。”

    “其实太祖设立国子监就不是为了像举行科举那样,三年只选出那一二百大都只会务虚的人。国子监的设立就是为了,每年都能选出朝廷需要的大量通晓文墨的执行国策的务求实干人才。”

    “洪武时的国策是‘编户齐民,清丈田亩。’如此繁杂的事靠少量的朝廷官员是完不成的,但太祖却靠大量国子监监生完成了,这个奠定国朝根基的国策。”

    “而现在,大明的国策应该就是在休养生息的同时兴修水利,这样就需要用到大量能臣干吏,奶奶认为我这样说对不对。”

    太皇太后被朱祁镇讲述的太祖治国之道吸引了,如果不是朱祁镇点破这点她是知道太祖英明神武,但英明在何处真就说不准了。

    曾经在她眼中太祖的英明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及不被贪官污吏蒙蔽,杀起贪官来毫不手软。

    现在才真正明白了真正的开国君王得了天下,根本不是税赋钱粮、民众徭役就会自动各归其位。

    难怪同为起义军的天完、韩宋、陈汉之流最终无法定鼎天下,太祖皇帝的是行治国之道,其余势力根本只是军阀作风啊。

    太皇太后也看过各种资料,也分析过各种得失,但她没想到习以为常的东西才是真正根基之策。

    只能说是太宗靖难后,直接接手了太祖皇帝苦心建立的一整套制度,让她产生了天下不需要做什么只要有皇帝的名号就各归其位的错觉。

    太皇太后直到此刻她才深刻的认识到,治国不只是要维持那表面情况,而且内中各理她还有多少是她没发现察觉的?

    “奶奶我说的国策怎么样!”

    与平时的朱祁镇一样开起小差的太皇太后,终于还是被不肖孙惊醒了。

    “很好这就作为国策吧,我的罢黜一切不急之务还是有些草率了,天下之事连如何守成我都没看清啊!”太皇太后有些沉痛的说道。

    “这天下的根基虽然已经被太祖打好了,却也不是万世不易之基,还是需要我等后人时时加固,此水利建设是该如此行事。”

    太皇太后不可谓不真诚,说道地还是身在局中看不透局势,但真有人能点透其中关键,聪明人会改,迂腐的人会封闭,而太皇太后显然为了天下愿意做个聪明人。

    太皇太后很快收拾心情,家国大事容不得太多个人感伤,于是又问道:“多亏皇帝慧眼,哀家终于能略微一窥太祖高妙手段,再好好说一说如何扩招国子监,皇帝国策确实需要很多人。”

    朱祁镇郑重的说道:“要扩招国子监,还有最后一步需要改变,现在朝廷只有南北两大国子监,但只这两个国子监的生员数量,朝廷都不能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官位,有大国子监监生学成后一无所获,只得去参加科举。”

    “这样现在朝廷要大量扩招国子监监生,而此时朝廷的各种官位又不像洪武朝那样空缺极多,等到大量的国子监监生历事积分足够,朝廷总不能失信于生员吧!”

    “但只是两个国子监监生数量却不足以辅助朝廷施展国策,不是我看不起州县的官员,水利建设是足够的专业知识的,现在朝廷这一批州县官员几乎都是科举出身,明显靠不住想强行推行国策,很可能好心办坏事。

    “因而朝廷想要系统的整顿北方各个水利设施,往少了说向各个府州县至少也得派一名懂得水利的监生去整理分析资料,以及配合朝廷整顿水利,这样就需要大量的国子监监生。”

    “如此说来这是个死结啊。”太皇太后被朱祁镇的分析说的有些迷糊了。“此时的大明不能像洪武时那样大批清理官员了啊!”

    朱祁镇听力不由笑了起来,看来太皇太后确实被他的说辞打动了,而且他也从这句话彻底确定了,太皇太后对文官的真正态度。

    感觉人心可用,不过朱祁镇还是要踩一脚刹车的,此时的文官可不像在太祖爷手下那么怯懦。

    “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国子监监生确实是大量不足,但另一方面国子监召集大量生员,他们通过历事累积,按照朝廷的规制,都是可以做官的。”

    “可是此时天下的官位基本是有数的,根本不像国初那样有大量官位等待补缺,此时就算是三年一选的进士出身的官员都有大量在等待补缺。虽然皇家需要文官竞争,但也不需要他们杀得你死我活,于是现在需要为多召集的国子监监生安排出路。”

    朱祁镇心中当然愿意的看到几千上百人为了一个官位争个你死我活,但科举生与太学生的争端,绝不会像科举生之间的竞争那么平静的,最重要的是他只是个弱小的皇帝。

    几千年来,华夏民族就一直在内耗,特别在官位归属上,而作为大明太祖亲手打造出来,方便培养人手的国子监,在这僧多粥少的官场上就是一个异数,不是靠‘才学’被授官,而是靠历事积分授官,这与官老爷当官享受的梦想差别太大。

    官员们只要稍微了解宋时考上科举成为官员的生活,一生吃喝不愁,无有性命之威,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与皇帝共天下。

    再一来对比在大明当官的危险性,可在明初的时候众多军阀,也只有明太祖既能打天下又能坐天下,天下到了疾官如仇的太祖爷手中,官员们能怎么办。

    而且大明太祖可不是宋太祖那样需要讨好文人,他可是驱逐鞑虏的国之正主底气很足,而不是靠欺负孤儿寡母和靠手下拥立的窃国者可比的。

    况且你官员不配合,他就能另起炉灶,于是在洪武一朝大明太祖无须靠讨好文官来稳固帝位,如此不把官老爷放在眼中,古往今来少有啊,这是文官势力在大明的遭受的第一次巨大打击。

    好不容易,官员们迎来了对他们言听计从的‘圣君’,可好日子还没有过多久,在一系列脑残的安排下,皇帝换了人。

    而接下来成为皇帝的大明太宗文皇帝,也不用像同为夺位上位的宋太宗之流一般,需要百般讨好文官。

    大明太宗文皇帝可是以帝王之尊封狼居胥的存在,文治武功放眼历代都是少有的,而与他有相似开局的宋太宗在成为高粱河车神还爱瞎指挥。

    这不一个能靠战争不断巩固威望,一个靠战争不断失去威望,所以大明又一位不需要讨好官老爷的帝王在短暂的建朝后又出现了,纪纲加诏狱这是文官在大明遭受的第二巨大次打击。

    有道是再一再二,不再三!

    朱祁镇脑海中思绪一转,赶忙提醒自己只是个弱小可怜又无能的小皇帝,祖先功业太过彪炳,不是他这个黄口小儿能够遵循的。

    也不等太皇太后提出建议了,朱祁镇还是觉得只能做出违背祖宗的决定了。

    “可以看出官位缺额与候补之人的强烈反差,才是国子监没落的主要原因,这也这是国子监扩招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大的阻碍。”

    “于是我就想对于大量扩招的国子监监生的去处,得想一个好点的方法,于是我就想到大明还有一个地方是绝对需要大明通晓文墨之人的。”作为一位安全无害而心存万民百官的皇帝,怎么会随便去动官老爷的蛋糕呢。

    太皇太后眉头一皱,“什么地方能够安排大量读书之人,哀家怎么不知道?”

    在这个时代人的认识中读书人与朝廷的关系就是官位了,朝廷就是靠官位来吸引天下读书人,其他朝廷也没有能够大量安排读书人的地方了。

    “当然是县衙、府衙乃至各个衙门中办事的吏员了。”朱祁镇再一次为太皇太后揭开一个貌似属于朝廷,却是个没有真正编制的地方。

    一个官手下几十个吏员,而且这些吏员都快成为世袭的了,朱祁镇觉得国子监这样的大杀器既然不能对官员好好用上。而古人又说‘柿子要找软的捏。’这样吏员这群整体的势力不比官员差,但形不成官员那种合力的分散存在,不就正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