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日不落王朝 » 第三十六章 爵位与勋贵

第三十六章 爵位与勋贵

    太皇太后瞪了朱祁镇一眼,“都退下吧,这里暂时不用侍后了。”

    宫女宦官们闻言,踩着无声的小碎步急步退了出去,可以看出众侍者都是一脸轻松。

    太皇太后已经很久没在宫人面前生气了,实在是这个月朱祁镇一下子搞出的新花样太多了,如果说国子监之事还算是在维护祖宗制度,可朱祁镇的小心思她怎么会看不透,现在都还没有安生一天,就开始来动祖制了,哪怕很有道理她还是有些气不顺。

    “奶奶要不那打我一顿消消气,反正现在也没有人看到。”朱祁镇看太皇太后在那思考着什么,小声的说道。

    太皇太后斜睨一眼,端起茶盏喝了一口茶,“说说你的歪理,哀家听着。”

    朱祁镇一喜,不过太皇太后显然不准备退步,“赐爵给匠人之事是断然不许的,这样反而会害了他们,这不国子监扩招,给他们国子监名额好了。”

    在太皇太后看来现在朝廷大事已经够多了,再把工匠也掺和进来不好,文武之争,地位几乎最低的匠人掺和进来,几乎不会有好结果。反正大明又不限制匠户科考,不管皇帝有什么其他算计,这已经是她暂时能够想到的最适宜的方法了。

    “嗯····!”朱祁镇装模作样的摩挲着下巴,“还是奶奶厉害,孙儿自愧不如。”

    其实对于这个结果朱祁镇也是有过预料的,爵位始终是爵位,虽然后来老朱家的子孙搞得爵位在大明好似不值钱一样,但外姓爵位还是很保值的,看阳明公那样的猛人都只能因功封一个新建伯,要知道那可是平定藩王叛乱的大功,其余大大小小的功劳也不少,就这样也只是一个伯爵。

    “虽然太祖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建立无上功业,从军略到政务无一不通,但英明有如太祖也会有考虑不周到的地方。到了现在有些地方,为了维护天下安定,身为太祖子孙必须要勇于改正错误才是,毕竟太祖离世已经很久了,不能再出来改正自己的错处了。”

    看太皇太后没有因为自己把太祖拖出来当挡箭牌而生气,朱祁镇才继续说道:“慈祥如太祖他老人家,肯定不会希望自己的子孙,看到朝廷运转有问题了,还畏畏缩缩的不敢动丝毫,有过则改才不负太祖为子孙挣来的偌大基业。”

    “你小子就是促狭,你是觉得太祖他老人家不能出来收拾你是吧,让你说事。”太皇太后哭笑不得,她自然明白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只是说说的,不然她也不会想让王振去司礼监代皇帝秉笔披红了。

    “嘿···嘿嘿~。”朱祁镇一手摸摸自己的头作不好意思的样子,年龄太小合适装****奶,大明自从太宗靖难北伐之后就几乎没有再获得封爵的将士了,这点你比我肯定清楚。”

    太皇太后点点头,示意朱祁镇继续说。

    “现在大明几乎是四方平静的样子,但观古及今,天下就不可能没有兵事,有也只是暂时的,一俩代人的平静还是有可能的,可是现在自太宗北伐之后,也有差不多有半世了,等到朕亲政时基本有一世了,别的都不提,那时候北方鞑子经过一代人的修养肯定已经能恢复元气了。”

    一番盘算后太皇太后发现皇帝说的不错啊,太宗最后一次北伐几乎没有取得大的战果,算上这些时间,到皇帝亲政的时候,草原也算修养了一世三十年了,这还是大明的算法,以草原人的算法,他们都能繁衍两代了。

    “哎!这天下始终还是要我皇家挑起,皇帝不说哀家都没觉得时间会过得那么快,文官可以假装看不见敌人威胁,一直想要解除侵占武勋们的兵权,以为天下太平就可以开始蝇营狗苟了。”太皇太后现在才真正体会到太宗皇帝为什么那样对待文官。

    “曾经你祖父仁宗在是也常与哀家讨论太宗兴兵之事,我们都只有看到天下疲敝,却没看到草原上鞑子就像野草一样,不去清理就会疯长,然后开始大肆侵占农田中的庄稼。”太皇太后看着朱祁镇有些伤感的说着。

    “奶奶说的太好了,在文官眼中这天下就只是我朱家的天下,他们大多也只是在关心怎么从朝廷获得更多的权力,眼睛都是紧盯着朝廷中的各种权力,视线丝毫不向外看一看,整个天下真正会面临着来自外面的什么威胁,他们毫不在意,只知道劝说休兵止戈,以道德文章去教化天下。”

    朱祁镇也是越说越气,啪的一拍桌子,大声说道:“道德文章要对鞑子有用,也不需要太祖爷来驱逐鞑虏了,他们总是说战争都是不好的,是确实战争对民众负担很大,但是没有汉武大帝逐匈奴于大漠以北,能有大汉四百年天下吗;没有没有大唐太宗的北灭突厥,能盛唐万国来朝的气象吗;没有我朝太宗文皇帝的五伐漠北,大明真能够安享这十在安宁吗?”

    “啪”又是一声巨响,朱祁镇小手拍的通红,这些话在他知道兵部为首的文臣们默认侵占军权时就想说了,文官们对于怎么整顿军队提不出也做不出,真正好的建议,他们知道的说好战必亡,所以一有机会就要侵占军权,可是他们却故意忽视了四方之敌。

    太皇太后看着朱祁镇气呼呼的站了一会,才安抚道:“治国还是要靠文官的,还是继续说爵位之事吧。”

    就知道太皇太后的观念没那么容易转变,朱祁镇重新坐下说道:“好吧。奶奶这天下的安全还是要靠勋贵的,可是治理天下的文臣三年就能筛选一波,而要肩负差不多同等责任的武勋却是几乎一成不变,甚至还有衰落的迹象,您说这合理吗?”

    “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调取了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资料,发现很多将士战功不算太大,又不算太小,就像姐姐的夫婿,能封一个副千户,也算是武勋中的一员了,但要我说这些没有爵位的军官,都只能算是军户,不算真正的勋贵。”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像这类百户、千户官的子弟如果转而参加科举,他们就变成了文官一方,文官并不会排斥军户出身的官员。但是换成有爵位家的子弟,进入官场,文官一定会排斥。由此可知军户不完全属于武勋一方,可这样一看,武勋势力愈发弱了。”

    “曾经能征善战的武勋几乎逝去,最年轻的也是英国公那辈人,可是之后呢?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此时大明已经不能像太祖时那样爱惜爵位了,只有有爵位的武勋才是勋贵,但是伯爵之位对于将士们来说太难了,现在已经不是国朝初立时处处能收获大功的时候了。”

    太皇太后面色稍霁,“皇帝看待问题的角度总让哀家耳目一新,确实武勋是武勋,军户却不一定是武勋。”

    这还是太皇太后不知道,以后大明军户出身能够坐到首辅之位的李东阳、张居正这样的人才的情况下说的。

    “勋贵也确实需要有个增加人才的方法了,不然哀家真怕皇帝你亲政的时候,又遭逢四方之敌来犯,手中却没有可用之人。”太皇太后不知道她几乎一语成谶,历史上的朱祁镇亲政的时候,正是四方之敌来犯的时候,她那个脑瓜不大聪明的孙子,就是倒在这波历史潮流下的千古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