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南宋篡位指南 » 三十九章 禅让后的考教

三十九章 禅让后的考教

    如果说便宜些贪官污吏,吃人血馒头的狗大户,那么赵惇毫无心理负担,但是这种东西就像潘多拉魔盒,只要一打开就是后患无穷,

    而这种东西根本无法控制,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将会是毁灭性的打击,他摸着良心说他是做不到的。

    在昨日赵构下了禅位的诏书之后,在在紫宸殿举行内禅仪式,而他的便宜老爹自然是人模狗样的站立在朝堂之上。

    端坐在龙椅之上的赵构开口说道:今老且病,久欲退闲。宰相陈康伯在赵构说完这话后拿出诏书当众宣读起来,当他宣读完毕之后,却没见有人接旨。

    等众人的目光转移到赵昚身上,他才缓缓开口:吾,深感官家厚恩,而官家龙体正盛,有再造大宋山河之功,然,自知德不配位,不敢担此重任。

    说完便跪地行礼,起身后一退再退,眼看退到大殿侧门旁边,打算出殿回东宫。

    赵构见状再次说道:太子进止皆在常度,骑射翰墨皆绝人,而我已年老无力掌管朝堂大事,我每夜殚精竭虑,至此疾病缠身,是时候让你来替我了。

    赵昚又跪在大殿之上,眼泪啪嗒啪嗒的掉到地上:我愿日夜侍奉官家塌前,官家疾病一日不除,我一日不离,可登临大宝却是万万不可答应,与官家相比,

    如同萤火与皓月争辉。

    一番声泪俱下的讲话,赢得了朝堂大臣的交口称赞。

    赵构又说道:太子为人性格温和,心胸开阔,左右之人“未尝见喜愠之色”。平日恭敬持重,处事谨慎,至“骑乘未尝妄视”,生活俭朴,“每以经史自适”,戒绝声色玩好.......

    三辞三让后方才流泪答应。赵构也是退位离开,而赵昚却无论如何不肯就位,就在那龙椅之侧设立御座。

    旁边的内侍也呆住了,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三辞三让后不就应该即位了嘛?这是搞咩啊?

    无助的内侍转头望向陈康伯,陈康伯也趁势使了个眼色,而后内侍清了清嗓子,又宣读起了诏书,见官家还是没有接旨,又传达了两遍太上皇的旨意。

    陈康伯也是看不下去他这装杯的样子,带头跪了下去:官家,天意难违,请官家登临大宝!

    有了百官之首做表率,文武百官也是一同跪地请他登临大宝。扶掖了七八次,他才略略侧坐。

    于是乐声再起,内侍诸官、文武百僚开始依次挨个跪拜称贺。

    这时赵昚忽又从御座上一跃而起,表示不肯接受百宫朝拜,在劝告下宰相陈康伯才勉强结束仪式。

    估计陈康伯此时心里已经将他骂了底朝天,人家是三辞三让,你小子装起来了是吧!怎么,给你搞个九辞九让?

    在禅让意识完成后,天空下起了大雨,陈康伯看赵昚又要搞幺蛾子,还不等他开口,率先说道:官家,天降甘露是为祥瑞,您现在应该送太上皇出居德寿宫。

    赵昚也是识趣,知道再谦让下去就惹人烦了,随后便走出大殿,站在雨中,送赵构去了德寿宫。

    禅让仪式到此结束,陈康伯也是长舒一口气。

    登基之后的赵昚在离开东宫,搬入皇城之内等琐事完成后,突然召见了邓王赵愭,庆王赵恺,恭王赵惇三兄弟去垂拱殿。

    正在樊楼施工现场的包工头赵惇也是抓紧向皇城方向跑去,还好施工现场在御街,距离比较近,在丽正门刚好碰到前来的大哥,和二哥。

    赵惇三人来到大殿内后看到便宜老爹正端坐在那处理札子,见三人来了之后,赵昚也是赐坐让三人坐下。

    赵惇正在心中思索:这葫芦里到底卖了什么药啊,上次见这哥俩还是在上次。

    “太上皇以公天下之心,择太祖之后而立之,然我夜不能寐,唯恐负了太上皇对我的期待,你们日日研习圣人之道,今日让我看看你们习得几分。”

    赵昚负手步行到三人面前,满脸忧心,随后又说道:大哥儿,你先说说吧。

    “爹爹荀子曾在富国篇中有言,上不隆礼则兵弱,上不爱民则兵弱,已诺不信则兵弱,庆赏不渐则兵弱,将率不能则兵弱。上好功则国贫,上好利则国贫,士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无制数度量则国贫.......“

    “此篇主旨在于,节约财政开支,让百姓多创造财富,存粮,存钱,总结起来就是藏富于民。“

    赵愭说完后眼睛瞟了一下赵昚,见他脸色没有变化,又继续说道:

    要节省开支,创造财富。如果不能节省开支,创造财富,就会导致百姓贫困,土地荒芜,农田贫瘠荒芜,收获的粮食就会少,朝廷的税收就很少,而朝廷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就会施以重税,百姓就越发贫穷,周而复始,国家就会衰亡。

    所以说圣明的君主都懂的依靠礼制的约束,来节省朝廷的开支,依靠朝廷政策帮助百姓创造更多的财富。

    赵昚听完之后望向赵愭:说的好,那么我问你,我朝从立国开始,即颁发一系列“恤商”法令,宽待商人,鼓励商业,并严禁官吏勒索、刁难商贾。

    民户只要有资本,便可以开办解库(典当行),官府从不加刁难,使得百姓手中皆有钱产。

    我朝也设置了福田院收养鳏寡孤独的老人,使“老有所终”。

    专门针对没有独立能力的幼儿设立慈幼局,力图做到“幼有所长”。

    也为贫苦的老百姓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设立了安济坊。

    丧葬也有有义冢和泽漏园,对于民间“孤老馁疾致死”后“暴露沟堑者”,给他们提供一个有朝廷花费购买的墓地,以使得他们死后,灵魂能够得到安息,这类机构则有义冢和泽漏园。

    历朝历代所望实现的尧舜之治,天下大同不过是夜不闭户,而我朝真正做到了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孝慈之道广也。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无匮乏也。

    可为何还会有靖康之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