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唐生传 » 翰林制诏(1)报官

翰林制诏(1)报官

    “真的太神奇了!”

    演武堂中,将李莪母亲接来的朴中曲实在不敢相信,看着李母坐在榻上,原先灰白的气色也变得红润,手脚也不再无力,甚至可以自行勉力坐起来,“当时我见到你母亲时,她分明已经快不行了……”

    “是的……”李莪点头。

    “可她如今居然都已经可以坐起来了……神奇!实在太神奇了!……”连一向耿直的朴中曲都连连拍案称奇。

    “这九转金丹究竟是何神物?”

    “此丹若真能令死人复生,我儿便能有救了。”江斐语听到这里,两眼放光说道。

    李莪迟疑道,“门主,这个恐怕不能。”

    想到尸首分家的江成,就算金丹在手,怕是也不可能令他死而复生,春娇开口宽慰道,“江伯伯,人死不能复生,您若一直伤心下去,江成大哥怕是泉下有知也无法安心。”

    古南溪也劝道,“叔父,这九转金丹还不知是真是假,我们还有待追查。”

    江斐语落寞的坐在堂中,“我知道,你们说的,我都知道……只是身为人父,哪怕只有一分希望,我也希望他能活着,活着就好……”就如李莪一样,哪怕有一丝希望,就算用别人的命换自己母亲的命又未尝不可?

    他虽然心痛门中弟子,但骨肉至亲之痛,岂能相提并论?

    若是江成尸首完好,且没有葬身湖底,若真有药琉璃光如来存在,他就算散尽家财也要救他一救。

    可惜这都是假设。

    宗睿主持诵了一声佛号,“阿弥陀佛,江施主,请节哀。”

    清虚子真人也叹息一声,稽首诵道,“度人无量天尊。”

    江斐语举袖拭泪谢道,“谢谢诸位大师,谢谢。”

    许久,他方才止住情绪,继续处理李莪这个门中叛徒,“中渠,按门规,此等出卖同门的行径当如何处置?”

    “按门规,当废去武功,自行了断。”朴中曲不忍说道。

    “李莪甘心领受。”

    李莪双腿一跪,磕头领罪,“只是行刑前,能否再容我跪谢生母一世养育之恩。”

    江斐语也忍不住想到自己的独子,江成,挥手,“去吧。”

    ……

    “儿啊……这究竟发生何事?”

    被接来的李母茫然无措的看着跪在堂中的李莪,完全不知门中发生了何事,“他们为何要废去你的武功……”

    李莪跪在李母榻前,“母亲,孩儿不忠,背叛师门;孩儿不义,枉顾同门性命;孩儿不肖,以后不能承欢您的膝下,还望母亲能够保重身体,勿念我这不忠不义不肖之徒。”

    ……

    堂外,身为戒律堂的堂主朴中曲闭眼道,“行刑。”

    李母被人拦着,“不要啊!--”

    春娇及众人也不愿看到这一幕,齐齐扭头,流露出不忍之色。

    “且慢!”

    唐丽辞再度走了出来。

    安慕凤嘴角上扬,看着他,“你这书生倒是事多。”

    江蜚语也道,“唐公子还有何话要说?”

    唐丽辞看着众人,“丽辞确有一话不得不说,就算如今贵派取了李莪性命,令爱和众门人也不能死而复生。”

    古南溪闻言出声质问道,“难道就让他们枉死吗?”

    李莪摇头,“唐公子,你不用再为我求情了……这一切是我应得的惩罚。”

    “你确实有罪,但只有官府能定你的罪。丽辞身为翰林院学士,不能无视我大唐王法,眼见有人对你私下用刑。”唐丽辞此言落下,众人才惊觉来人并非江湖中人,而是朝廷中人,倘若当着他的面真的执行私刑,只怕在场所有人都脱不了干系。

    人群中,已经响起了小声的议论声。

    “我就说我们这些江湖游侠,不应该和这些朝廷命官搅在一起。”

    “真不知是谁把他请来的?”

    “根本是坏了江湖规矩!”

    面对种种质疑,唐丽辞只是大声道,“我提议,李莪勾结外人,祸及同门,应立即报官,延请州府涉入此案,并通告各州县乡里。”

    一众武林人士当即反对。

    “我江湖人,自有江湖规矩。”

    “什么时候轮到官府过问了?”

    “就是。”

    “不行,不能报官。”

    江蜚语有些迟疑,春娇见此走上前道,“江伯伯,我觉得唐翰林的意思或许是……若报官,便有官府派仵作前来调查此案,亦可早日查明真凶,广发海捕文书,提醒众人莫着了此道,害了性命……亦可真正为死去的江成大哥和众同门师兄弟报仇……否则杀了李莪一人,不仅于事无补,所剩无几的线索也会彻底断了。”

    宗睿主持也道,“江施主,虽然此事乃你雁门之事,但老衲也认为唐施主所言甚是,还望你莫要错杀无辜,放纵了真正杀人凶手。”

    “冤有头,债有主。”

    “江斐语,你杀他一小弟子有何用?”

    “要杀,我们便要杀那幕后之人!”演武堂中,安慕凤闻言眼底流露出几分愤恨,咬牙切齿说到,“否则,不光你的儿子,弟子惨死,当年我被石亭鹤斩杀的三名爱徒,也会死不瞑目。”

    江斐语当即应允,“管家,速速将此案禀于江南节度使。”

    “诺。”

    ……

    “什么案子?”

    受魏晋以来上层社会尚侠风气的浸染,大唐游侠,豪强,刺客之风更为兴盛,甚至众多文臣武将皆游侠出身,蓄养私剑之风更是盛行。自安史之乱,各地藩镇割据后,未经战火洗礼的江南道,因为人口增长,百姓日渐富庶,故游侠豪杰杀人越货者案件众多,作为官府,人手能力不足,根本无从追捕。

    于是堂上的江南节度使一听完雁门离奇复杂的杀人案,当即挥手道,“江湖游侠豪杰之间的仇杀,我们官府不受理,叫他们走。”

    “可是……大人,您看这个。”

    郎官为难的托着一个紫金鱼袋。

    江南节度使不耐烦的问到,“何物?”

    江南节度使接过郎官呈上来的紫金鱼袋,一看,立即惶恐的召人进来,“紫金鱼袋?长安来人了?”

    “快……请进来。”

    “老臣见过翰林学士院待诏。”

    翰林学士院有别于寻常的翰林院的翰林,无品无阶,仅有六名待诏、一名资深承诣,掌制诰,为圣人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将外、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有“内相”之称,凡进入此院者,意味着与“内相之位”一步之遥,与身为外相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内一外,相互制衡。

    “不知唐翰林,此次微服私访江南,可是圣人有何旨意下达?”

    身为翰林待诏的唐丽辞,一身官袍自袖袋中取出一份白麻纸的“内制”,正是出自翰林学士院撰拟的诏书。

    “江南节度使,接旨。”

    “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