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唐生传 » 暗河汹涌(1)任自由

暗河汹涌(1)任自由

    依船老大所言,从上洛坐船出发,前往河阳三镇,他们少则四日,多则五六日,一切要看老天爷心情。

    此时,运河上空万里无云,河面风平浪静,千里河面之宽,一眼望不到头,南来北往的船只,分属左右,首尾相接,沿河而行。

    岸上时有纤夫,赤膊逆风拉船。

    郎官给唐棣联系的是一艘隶属于漕运衙门的官方漕运船,载重近五千石,船上除了他们四个船客,还有其他客人五千石,满满当当的大船分为三层,两层住人,底层装满各种北上的物资还有马匹,十分吃水。

    河上风停或者逆风时,他们的船便只能靠岸上的人力摇摇晃晃拉着,一路向前。

    二月二十日,巳时,漕运船舶,缘无顺风,停宿半日。

    二十一日晨,得艮风,上帆摇橹行,午时到河南府,洛阳新潭渡口,靠岸补给卸货载客。

    只坐了一日船的唐棣便亲身体会到了什么是书上写的表面风平浪静,水下暗潮汹涌,无波无浪的运河直如郎官所言风浪大到直可把人掀下船去,就算安安稳稳的躺在榻上也要抓着一处扶手,否则人能从榻上滚到船板上,即使吃了事先备下的晕船药,唐棣还是晕的不行。

    “轰!——”

    随着一声重响,厚重的船板轰然落下,船停在了洛阳新潭渡口,唐棣、凌云相继一阵风似的踩着踏板冲上岸。

    黄色的水面平静的如同黄色的土地一样踏实,可趴在岸边的凌云,根本感受不到半分运河的平静,用力拢住的嘴,再也堵不住胃里翻江倒海一般的闹腾,朝着河里大吐特吐起来。

    “呕……早知如此,我宁愿走路去五台山……”

    “呕……”

    谁说不是呢……

    唐棣紧紧捂住嘴,一个字不敢说,生怕一张嘴,也吐的昏天暗地。

    船舱之内,吃饭的忍功,端着碗筷,透过舷窗看着二人,“他们都吐了一天了,不会有问题?”

    “谁叫某人心太黑,不听好人言,有药不吃,如今好了,果报不爽。放心吐几天,下次他们就学乖了。”春娇淡定的分了半个果子给阿奴,说道。

    忍功点点头。

    人教人,百言无用;事教人,一次入心。

    “阿嚏!”

    “谁在骂我?”

    凌云蹲在河边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掬起一捧浑浊的河水洗了把脸和嘴,然后盯着某个唐生的后脑勺,折了一根芦苇叼在嘴里,愤愤道,“真是鬼迷了心窍,我才跟着你出来跑这一趟,遭这罪,还不如继续坐我的天牢。”

    “你若后悔了,大可去那边自告。”唐棣嘴角微勾一笑,指着码头上巡逻的不良人徐徐说到,“就说你偷盗了……”

    闻言的凌云,顺手抓了一把芦苇花朝他飞射而去,“都五百年前的旧事了,你个唐生,还念!”

    午后阳光穿梭于漫天飞来的芦花间隙中,儒衫书生,脚下六合靴轻移,谈笑间,信手截下一根飞来的芦苇,学着凌云的样子叼在嘴里,遥望江河葱昽,云水蒨绚,鱼翔浅底,鹰击长空。

    远河长,云山乱,晓山青。

    临河而立的唐棣,儒袍当风,回首道,“谁叫你忆苦思甜,竟念起那身陷囹圄的日子,也不要如今这份天高海阔任自由。”

    “我们跟你能一样吗?”

    凌云叼着芦苇,蹲在河边不屑道,“忍功是为了戴罪立功,重获重用;我呢,不过是为了将功折罪,重获自由身;那呆子,纯粹就是个无所事事的混子,反正在哪都是混日子,跟着你混也一样。”

    “而你是领了皇命。”

    “事败,提头回去。”

    “根本没有回头路。”

    “只能一路走到黑。”

    ……

    不远处人来人往,殿脚挑担的,瓜果吃食的,红粉酒船揽客的,数不数胜,有三四队人马等候在他们停靠的码头,一户富贵人家,宝贝似的护着中间一口带锁的红木宝箱,不许人碍着碰着了,还有一只神色古怪的胡人商队,一个牵马驮经手持经幡的红袍喇嘛僧人,及几个游山玩水的游侠儿,他们一看到三层高的漕船靠岸,便立刻欢呼起来,根本不知道接下来坐船的辛苦。

    这些前往五台山、天台山的船客和商队中,甚至还有来朝圣的喇嘛僧人,只为了能赶上每三十年一次的舍利子出塔。

    要知道,大唐的佛信徒,上至达官贵人们下至贩夫走卒,为了佛祖花钱,从不手软,何况是为了瞻仰佛骨舍利子,更是疯狂至极。

    若非圣人恶佛,按照历代先皇旧例,佛骨会直接一路从法门寺迎往长安,由大唐之主亲自出城迎进宫中,根本不用迎奉五台山这么舟车劳顿。从武后起,大唐历史上,每一次迎奉佛骨更是成为载入史记的一大盛事。

    船员们赤膊,脚踩草鞋抵着船身和踏板,绑好绳索,任上船的旅客能轻松牵着他们的马匹登船,殿脚搬运货箱,游侠呼朋唤友,还有异国口音夹杂在人群中,异常嘈杂。

    因为这特殊的日子,往日载货的漕船,不仅可以加价载人,而且要价多高都有人上船,几乎每一艘过往的船只都载满了东都西都两都出行的贵人,为了保证贵客安全,管代们要站在码头上,一个一个查验通关文牒和车马人货物,清除可疑人物。

    只是今日靠岸刚好赶上船上放饭的点,管代们都想赶快完成工作,赶去吃饭,晚了就没了,只能饿肚子,船上食物本来就稀少,每次靠岸的补给也只有那么多,错过一顿就得等下一顿,为此每个人查验的速度都不禁加快。

    其他管代都已经核查完毕,纷纷吆喝着上船吃饭,“都快点,饭要没了!”

    “哎,你们等等我啊!”

    只剩一老苍头还在查验,仓促的为一队回纥胡商清点完货物人员,老苍头便朝后面排队的人招手,要他赶紧验完走人,一面扭头向同伴叫唤。

    这时,和凌云一道立在河边的唐棣,只见一个穿红袍的喇嘛僧人牵着一匹白马,驮着经书和法器走上前,双手呈上度牒。

    赶着吃饭的老苍头根本没有回头去看来人,张口便问,“姓甚名谁,何方人士。”

    对方低头双手合什答到,“小僧金刚吉,密宗僧人,来自吐蕃逻娑,去往大唐五台山。”

    赶着吃饭的老苍头闻言愣住了,“吐蕃僧人?”然后回头接过度牒,仔细看了一眼,皱眉:吐蕃逻娑,大昭寺,比丘,金刚智。

    问题不在度牒,而在喇嘛来的地方,吐蕃逻娑大昭寺,五年前吐蕃灭佛时已毁,被沦为屠宰场,此事,大唐人尽皆知,但凡佛教信徒和僧人无不称其为一场史无前例的“法难”,而对吐蕃百姓和僧人心生同情。

    老苍头一家都是虔诚的佛教徒。

    听到金刚吉自报家门,即便知道当今大唐圣人禁止异国僧人非法入唐,尤其还是身份敏感被抓捕的吐蕃喇嘛僧人,于是趁管代不在,悄悄挥了挥手,“快上船!上了船后,不要再与人说起你来自吐蕃。”

    金刚吉见此快速牵过自己的马儿走过踏板,登上船甲板,站在船上,望着北方看不见的灵山金顶文殊菩萨,还有帮助他的老苍头,诚心祝祷谢道,“南无阿弥陀佛!感念一路上助我的菩萨、众生,使我能去往灵山。”

    这一幕正巧被船上的一名茅山道士看在眼里,只见他从阴阳太极鱼袋里拿出纸笔,迅速提笔画就一张符箓,“啪”的一声,贴在了船顶,引来众人围观。

    吃饭的船老大第一个放下碗筷围过来,害怕的上前,掏出一袋钱递过去询问道,“道长,不知为何给我的船贴上符箓。”茅山道士这样做,他还怎么跑船做生意,客人都要被他吓跑了。

    茅山道士没有收钱,反而掏出他的吃饭家当——十二地支八卦盘,神神叨叨的围着偌大的船舱转了一圈,道,“因为你的船上上了脏东西。”

    此言一出,更是吓的一众船客,水手惊慌不已。

    “啊!!!!”

    “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