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在飞机上 » 第十四章 祸福相依

第十四章 祸福相依

    生命里有知音,是一生的幸福;生活里有好友,是一世的快乐。纯朴的友谊永远不变,敬重的朋友永远挂念。没有利益,没有杂念,只有真诚的祝福,因为我与老先生和大奶奶今生的缘。

    老先生因为把家产败光了,没了田地,反而成了好事,与人们成了朋友,无所欲求,后半生虽然辛苦劳作,却也安稳幸福。

    而邹秉文由于祖上的勤俭持家,有了积蓄,开了商铺,买了些地,不仅成不了人们的朋友,还变成人们的“坏人”。

    大奶奶虽是小脚女人,却懂得做人的道理,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对邹秉文一生不离不弃。邹秉文死的时候,大奶奶去收尸埋葬,据说没有流一滴眼泪,更没有数落那些人,只是拿了一张破草席卷了,坚持要自己背到山上,不让儿子背,自己挖的坑,埋了。没有香纸。那时候,邹秉文家里已经穷到买不起棺材,也买不起香纸了。

    其实,邹秉文是挺善良的一个人,经常帮助接济穷人。遇到天灾比如干旱或雨水过多,年成不太好的时候,都会减免租金。是有同情心的,村里多数人都还是得了他好处的。

    并不是一个恶人,甚至不算坏人。总体上还是一个好人。

    这当然首先得益于大奶奶是个善人。

    后来听人说,村里还是有恶人的。邹秉文参加批的会回来后,就躺在棚子里冰冷的泥土地上,稻草也没有铺一点,没得吃不说,水也没得喝,还不给睡觉。木棍打折了,再换新的木棍。一个人打累了,换一个人接着打。

    昏过去了,大冬天的就用水塘里冰冷的水,从头到脚全身的浇下去。

    还要说:“给你水喝,喝了好睡觉。”

    等邹秉文被冷水浇醒了,张开干裂的嘴唇,想舔到一点水,却被站在身边的那个人用力踢,又昏过去了。

    “您会恨他们吗?”我考上军校,成为一名准军官的时候,回村里看望她时问。

    “看你一身戎装的样子,真好看。”她九十岁的时候,皮肤还是那么好,容光焕发的样子,笑容还是那么灿烂。“你知道,什么都会过去的,无论什么。我们既要原谅他人,又要放过自己。恨他们干嘛呢。”

    “经历过那么多磨难,您都怎么过来的?从来没有听您说过什么抱怨的话。”我说。

    “孩子啊,只有脆弱的人,才会四处游说自己的不幸,坚强的人只会不动声色的越加强大。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段伤痕,时间才是最好的疗剂。”大奶奶显然是把我当做读过书、见过世面的大人了,说话都是一段一段的哲理。

    我听得懂。

    “那您想过要报仇吗?”我又问。

    她身上的衣服已经没有补丁了,很整洁。满头白发,却梳得整齐光亮,盘一个发髻,用钗子钗起来,也戴了耳环,煞是好看。与十多年前完全不一样了。

    忽然的想起温庭筠的《酒泉子》“玉钗斜簪云鬟髻,裙上金缕凤”句来。

    还有曹植《洛神赋》的“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还是胡寅《岳阳楼杂咏十二绝》的“不见惊鸿偏凤髻,空余天鉴写云鬟”应景。

    蓝老太太肯定不知道我的脑子里闪过这些诗句。

    我在读军校的时候,尽管每天训练很累,但每天都坚持背诵一首诗词。后来的诗词功底,估计都是那时候打下的基础。

    她伸手摸摸我的军装,眼睛一直盯着我看,“我说你有出息的吧,没有说错吧。”她吟吟笑道。

    “傻孩子,我早就原谅他们了。我们都要原谅他们。”

    她又颠着她的小脚,走进她自己的房间。

    这次拿出来的不是地瓜,而是糖和饼干。她还当我八九岁的孩子呢。

    “咱们心里不装这些,都过去了,就让它过去,丢到历史的垃圾坑里去。咱们心里装学问,装世界,装好的事情。”

    她呵呵的笑着。让我感觉到一种自信与勇气。

    后来如果我对别人说,一个人在饥饿与穷困时依然保持骨子里的高贵与贵气,那通常是说蓝老太太和我的母亲。

    “不要报仇”和“心里想着别人的好”,这两个想法和观点,和我的父亲惊人一致。

    那个年代过去后,我们都成长了,也有“出息”了。我提出要“报仇”,不能放过那些迫害人的人,父亲却坚决反对。

    父亲说:“做人要‘以德报怨’,何况他们都是地道的农民。那都是特殊年代造成的,不能计较。不仅不能报仇,还要帮助他们。”

    于是,父亲便给我讲孔子,讲老子,从儒家学说,到道家学说,都讲。

    母亲还说我“帮他们办了不少事”,都是那些人找了父亲,父亲交待于我。

    老先生,蓝老太太,还有我的父亲,母亲,都是长寿,都是九十多岁时无疾而终。

    一生磨难,吃尽疾苦,而得善终。这是不是好呢?

    老先生家败了,却后半生安稳;邹秉文积累了家产,有了财富,却遭了劫难。

    祸福互换,相依相存。

    《道德经》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说,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隐藏着祸的根源。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福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祸福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这是规律,事物发展都是这样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情况,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结果。

    还是《韩非子·解老》说得好:“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其成功也。

    “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饱不忘饥,存不忘亡,福不忘祸。也鼓励人们失意落魄时,要看到光明的前景而振作勇气,坚定信心,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要看他会救。天要降祸给一个人,必定先降下一些福分使他起骄慢之心,目的要看他是否懂得承受的道理。天要降福给一个人,必定先降下一些祸事来使他引起警觉,主要是看他有无自救的本领。

    天道尚且如此,何况人事!得微福而骄慢,骄慢便是祸根,福本不厚,又以骄慢削之,可见不堪受福,惟有降祸了。骄慢非但天不降福,人也不助其福,因为人人皆厌恶骄慢之人。天宠既失,人和又无,微福必无法维持长久。福尽祸来,不堪受福,又何堪受祸?若得微福而不骄,即使是祸来,心也不惊。受福不骄,受祸不苦,是深明福祸之道,只有不为外物动心的人才能做到。

    老先生和大奶奶,就是不为外物动心的人。无论苦难、灾劫,还是福运、享受,都是坦然受之,不惊不忧。真是何等心胸之壮阔也。

    欲降福而先降祸,是天之善意。不明祸何能降福?一旦福去祸来,又岂能消受得了?先以微祸儆之,若能救助,即使是他日祸来,也能如此救助。

    当时年少,我又岂能知之。及至长大,方知老先生与蓝老太太,乃达人也,处祸不忧,居福不骄,知福祸在于一己所为,天意虽然不测,总之在能自救,心则常保泰然。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世人皆知其理,又有几人能践行之?

    就在邹秉文父亲去世的那一年,邹贼皮的爷爷从衰狗毛爷爷的手里买来两亩地。就是这两亩地,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衰狗毛的爷爷成了人们的朋友,日子穷,却过得好好的。

    邹贼皮的爷爷成了人们的坏人,日子更穷,过得担惊受怕,不得安宁。

    史书上说孟浩然是“浪情宴谑,食鲜疾动”而死。为了吃一口鱼,管不住嘴,把命给搭进去了。

    孟浩然和王昌龄、王维、李白都是好朋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的诗句流传了千百年,可见这哥俩的感情是真好。李白是一个狂得没边的人,难得有他佩服的人。对孔子,他看不上眼,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对皇帝敢耍酒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独独对孟浩然,却说出了“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这样“高山仰止”的敬语。

    可见不仅是真诗友,真感情,还是真兄弟。

    “朋友来了有好酒”,还有“极其美味的鲜鱼”。为啥?孟浩然爱吃鲜鱼,犹如李白爱喝酒一样。

    偏偏这时候的孟浩然患有痈疽,偏偏这时候的孟浩然住在襄阳,偏偏这时候的襄阳有一道极美味的佳肴————查头鳊,味极肥美,偏偏这时候的孟浩然绝对不能吃鱼鲜。

    痈疽,是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化脓性炎症,局部红肿,形成硬块,表面有脓包,有时形成许多小孔,呈筛状,严重时,可能还会诱发败血症,虽然病将痊愈,但郎中嘱咐,绝对忌口鱼鲜。

    好友相聚,觥筹交错间,宾客相谈甚欢,竟一时得意忘形。

    人若得意忘形,忘形必招祸。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