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月满关山 » 第四章 私塾

第四章 私塾

    刘氏自被李孝文扇过巴掌,就一直拒绝沟通,喂孩子不积极,吃饭没胃口,李孝文无计可施。

    李德洲怕再出事,这几天一直在家里待着,私塾的大小事宜便全拜托给了易勇。

    说是私塾,其实更像育儿所,一些庄稼人要忙地里的活,小孩子不仅不能帮忙还得捣乱,放在私塾里刚好,起码有个人看着。

    既不是真心学学问,尊师重教什么的就比较淡薄,李德洲和学童间也没有行拜师礼,来的时候带着孩子和几个窝窝头几棵蔬菜,就能入学。

    若是遇到像易勇一样需要住在私塾的,自备物品即可。

    所以私塾里的学童永远是小萝卜头。村里人的知识水平也大都只停留在认字阶段。

    流徙之人及其后世子孙,非特例不能参加科考,村里人无心读书,孩子们受其影响,对诗书的兴趣也不大,易勇刚来就发现了。

    易勇是个武人,别说孩子不想学,他就是想教也有心无力,于是另辟蹊径,打算教授孩子们武艺,这可把孩子们高兴坏了。

    易勇没料到孩子们的热情这么高,一时好奇不已:“你们知不知道,学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不知道。但我们不怕辛苦。”

    “对,我们不怕。”

    一群孩子争先恐后,唯恐易勇不教。

    易勇听完摇头苦笑,自己真是的,孩子们还这样小,哪知道什么叫辛苦。

    他看着一脸跃跃欲试的孩子们,再次开口问道:“你们为什么这么想学武?”

    易勇以为他们会说酷,帅,好玩之类的,没想到说出的答案出乎他的意料。

    “胡人经常骚扰我们,抢我们的粮食,学会了武艺,我就不怕他们了,还能保护其他人。”

    “父亲经常喝酒,喝醉了就打我和娘亲,娘亲为了保护我,才将我送到这里来,只要我学会了武功,我就可以回去保护娘亲。”

    ……

    易勇本是心血来潮,听了孩子们的答案后,反倒觉得教授他们武艺这件事迫在眉睫。况且,若真有习武的好苗子,日后肯定会成公子的助力。

    如此看来,果然是天无绝人之路。

    想他三年来带着公子不断躲避追杀,一路从肃安府逃到这不知名的边地小村。好在小村虽然破落,却胜在偏远,消息不灵通,是绝好的藏身之处。

    漂泊无依对他而言没什么,苦的是公子。

    三年,公子已从蹒跚学步长成了如今事事藏拙的小大人,如果都督还在,小公子哪里会遭受这些磨难。

    不过没关系,有他在。眼下只需专心发展力量,终有一日,他们必要杀回去。

    说干就干,吃过午饭,易勇便带着周世瑾来到李家找李德洲商议习武之事。李德洲听罢拍手叫绝。

    “实不相瞒,多年前我就有过这种想法,可惜老朽一介书生,对习武一事一窍不通。村里其他人更是无心也无力,我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见到易先生时我又想过此事,只是那时易先生刚来此处,老朽不便开口,如今倒好,天时地利人和,竟然齐了。”

    易勇听罢哈哈大笑道:“果然只有先生懂我。有先生这句话,在下就可放开手脚放心教授了。只是,先生说到天时地利人和,却不知这天时地利指的是?”

    “哈哈,易先生有所不知,现在正是寒冬腊月,农人一年中最闲的时候,大家无事可做,我们折腾点什么他们自然跟着乐呵,若是春种或秋收,你我就算说破了天也没人理,可不是天时?

    至于地利,胡人和我们毗邻,不时劫掠袭扰,前些日子更是夜里偷盗,村民因此人人自危,不得不搞了个昼夜巡逻放哨出来。可我们毕竟只会种地,若是遇到些厉害的匪徒,只能任人宰割了。

    偌大的地方,除了空有一身蛮力,竟连一个习武之人都没有。

    如今有了易先生,这可真是天降福星了。”

    不等易勇接话,李德洲继续道:“事不宜迟,依我看,我们应尽快商议出一个章程出来,张贴各处,便于宣传,好教大家都知晓此事。”

    易勇却摇摇头道:“易某以为,此事不宜操之过急,更不宜声张。”毕竟以他和公子的处境,实在张扬不得。

    李德洲略作思考就想到了其中关键,至于他想的和易勇想的是否一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

    二人最后达成一致,易勇先在私塾教授,以观后效,习文习武按单双周来记,单日习文,双日习武,当然,李德洲不在的时候,孩子们同样习武。

    敲定此事后,易勇打算带着周世瑾离开,恰好和回家探亲的李世华相遇。

    李世华一眼就被易勇身边的小孩子吸引,她还从没见过这么好看的孩子,不免多看了几眼。

    易勇不动声色的将周世瑾护在身后,道声告辞而去,李世华的眼珠子似黏在了人家身上,目光追着人家而去。

    李德洲咳嗽一声,李世华瞬间清醒,脸颊发烫。

    柳家虽是小门小户,做的也是小门小户的生意,但她这些年跟着村南村北的闯,并非没见过世面的乡野村妇,却被一个小孩散了原行,实在不应当。

    况且,她怎么看护着那个孩子的大汉那么眼熟呢?似乎在什么地方见过……

    转念又想,看那孩子样貌就知道人家非富即贵,自己怎么可能见过。

    李世华收回思绪,轻声喊了句爹,又下意识问了句:“我娘呢?”转身就看见何氏从厨房走了出来。

    李世华又轻声喊了句娘。

    何氏消停的这些天,早就一肚子话,这会儿见四女儿回来,一下子有了发泄对象,说的话却是一句比一句难听。

    “娘?你怕是喊错了吧,谁家女儿出嫁像泼出去的水一样,几年不回家看一下?这里怕是没人配当你的娘……”

    何氏本就不喜女儿,当初就对几个女儿疾声厉色好不客气,如今见了从不主动回娘家的李世华,埋怨之心更甚。

    倒不是何氏不想让她们来,而是太想让她们来了。只是话有千百种说法,何氏偏要捡最难听的说,又说得这般隐晦,谁听了不生气。

    李德洲眼见气氛又微妙起来,忙道:“你先去看看丽娘和孩子,晚些时候再来找我。”

    李世华表情淡淡,表示遵从。

    其实李德洲喊四女儿回来,只是单纯想让她回来。人老了就很容易追忆往昔,他们怕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便会突然被遗忘在旧时光里。

    谁都会走出时间,可谁也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候走出时间。因为未知,所以恐惧,所以想尽可能减少遗憾,越到最后,这种感觉越强烈。

    何氏何尝不是如此。

    李世华不懂父亲的惶恐,更不明白他这突如其来的关心是怎么一回事。得知父亲口中的有事是让她回家的借口,心中只剩烦躁。

    她根本不想在这个家多待一刻,更不想再看见母亲那张阴沉可怖的脸。

    希望尽早离开的李世华,见了软萌软萌的小奶娃李敬序后,突然改变了主意。

    这么多天,李敬序早已不是当初那个皱巴巴的小猴子。一双大而圆的眼睛骨碌碌转,真是机灵又可爱。

    李敬序看见李世华,不仅没有哭闹,还咯咯笑开。

    这可乐坏了李世华,她嫁去柳家多年,生了两个儿子,男孩子调皮,上蹿下跳,动不动闯祸,简直头疼死人。

    她做梦都想要个女儿,一来觉得女儿乖巧懂事,二来想好好对待她,以此来弥补当年没有被好好对待的自己。

    柳家三代单传,人丁不旺,现在有了两个儿子,也希望她能再生个女儿。

    眼前的小李敬序,简直符合了李世华的所有幻想,和她梦中的女儿一模一样,心中欢喜的她一时抱着李敬序不撒手。

    大人孩子笑声阵阵。

    刘氏此刻却嫉妒得发疯。

    她是孩子的亲娘,可这孩子却从没对她笑过,只知道哭和睡。现在却对一个只见一面的陌生人咧嘴咯咯地笑。

    刘氏一想到生这个孩子时自己受的苦遭的罪,再想想生下她后在这个家里受的气遭受的白眼,顿时就觉得李敬序颇像一个白眼狼。

    这么小就这样对她,长大了指不定是个怎样的祸害。

    也许是找到了宣泄口,刘氏竟然将自己所有的不顺不公不甘全部赖在了小小孩子的身上,且这样的想法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笃定。

    想着想着,心里只剩一句话:她的所有的不幸都是因为李敬序。

    现在这样想,以后更是如此。

    她斜眼看着对李世华咯咯笑的李敬序,心中冷笑,不知道的还以为李四是她娘呢。刘氏还不知道,在不久的将来,大家确实会这样认为。

    再说眼下,刘氏本来就不喜李家人,现在更不喜欢了。

    想要女儿,自己生去啊。抱着别人的女儿呵呵笑个不停是怎么回事?

    刘氏忍了又忍,终于还是没忍住,借口孩子要吃奶,僵着脸从李世华怀里抱了回来。

    李世华这才注意到刘氏似乎不高兴,识趣的她当即以父亲找她为由,出了侧屋,只不过临走时黏在孩子身上的眼神暴露了她的不舍。

    再不舍又能怎样,总归是别人的孩子,成不了自己的。

    令李世华没想到的是,这个孩子还真差一点成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