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贞观家教有点躁 » 第206章 学校不从这边走

第206章 学校不从这边走

    黄小牛今年九岁,要是放在后世,这也算学龄儿童,但是在大唐,却没有机会读书。

    黄小牛的父母都是佃农,他们一直是在城外居住的,他爹给地主种地,而他娘则到城里边打一些短工,做一些零活,比如给刘家洗洗衣服什么的。

    然而这两天刘家倒霉了,于是他娘又没有活干了。

    虽然说一天也就挣十几个铜板,但是好歹也能够补贴家用,甚至有时候还能给黄小牛买一个铜板的零食。

    黄小牛这孩子虽然小,也没有任何读书的条件,毕竟家里边穷,但是他却特别喜欢学习。

    这孩子小的时候经常去村里边的私塾,当然他没有上学的条件,也只能在教室外面当一个旁听生。

    没错,大唐已经有私塾了,这时候,虽然世家的力量还是极其庞大的,但是,一些小一点的地主,都已经开始有自己的私塾了。

    大唐的科举制度虽然需要有人推荐才能参加,而且每年录取的人其实也并不多,但是毕竟给了人一丝希望。

    一丝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社会阶级的希望。

    而且,只要你读了书,希望就是存在的,虽然大多数人其实并不能参加科举,或者找不到合适的推荐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即便是参加了,也未必能够被录取。

    还是通过读书改变适合阶级的方式和途径还是多样的,并不仅仅非要靠着参加科举考试。比如参加诠试,比如参加各州府的吏员选拔。

    虽然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都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你必须要读书。

    只有读书才能够通过这些机会脱颖而出,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但是如果你连书都不读,那就根本没有任何的希望了。

    所以,尽管科举制度有着种种的限制,但是人们对于读书的渴望却从来没有放弃过。

    黄小牛便是其中的一员,当然他们村里边的那个地主也是其中的一员。只不过和黄小牛比起来,他有着给自己的孩子请一个先生的条件。

    尽管那个先生读的书并不多。

    废话,那先生要是读的书多,早就去参加考试了!或者到泾阳县城里边,甚至长安城里边,给那些大户人家的孩子教书去了,甚至去当官了。

    何至于跑到这个小村庄里边,教着两个宠笨如猪的孩子。

    地主家里边也并没有什么书,最多的也就是一年一本的黄历。老地主对于书籍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收藏癖好,然而他每年能够收购到的却仅仅是一本黄历,就这一本书他一直在坚持每年购买,来填充他的图书馆。

    黄小牛也经常去听,那先生读的书并不多,黄小牛听的最多的就是《论语》,这位先生似乎只会讲《论语》。

    结果,用了一年的时间,那位先生把一本论语反反复复的教了两遍,地主家的两个孩子却始终没有学会。倒是黄小牛这个在外面偷听的,却把这本书快要能背下来了,当然有很多字他还是不会写的。

    后来,他娘到城里边给刘家洗衣服,干零活,他也跟着来过几次。他也会和在村里边一样,躲在刘家的教室外面头听。还好他年纪小,再加上营养不良,个头倒也是不高,在外面听的时候,里边的学生,也就是刘家的那些小少爷们,并没有发现他。

    至于那位先生,倒是并不介意,这样的事情他以前在别的地方也见过很正常的事情,当然他能够看得出来,这小家伙很明显就是一个穷鬼,即便是把他揭穿了,也从他身上弄不来一文钱的学费。

    既然如此,喜欢听就听吧,反正当老师的,对于喜欢学习的孩子一直是青眼有加。

    黄小牛听了一年了,才发现村里边的那位先生连一本《论语》也讲的并不透彻,很多东西教的居然是错的。不仅仅是把一些句子的意思解释错了,甚至连有的字都教错了。

    还好,城里边的先生就是厉害,不但很快就指出了以前的错误,而且还让他学到了更多的东西,这里的先生不光教《论语》,还教《孟子》,甚至还有《千字文》和《昭明文选》。

    然而,世上的好事情往往并不长久,他好不容易蹭到的学习机会,很快的就没了,刘家的族长的儿子闯了大祸,于是这一家的嫡系都被斩了。

    这个私塾也办不下去了,人家家里边都被满门抄斩了,他娘还给谁洗衣服啊?还有谁会去听课?

    好物大抵不长久,彩云易散琉璃脆!好好的学习机会,说没就没了,张济安的一个意外举动,毁灭了一个少年的蹭学之路。

    这也让喜欢读书的黄小牛十分郁闷,只能闷闷不乐的回到家里之后。

    他爹看着孩子不开心,便来开导,“没事,你还不需要去泾阳城里边了,你就在村里边黄胖子家听吧,离家里近,可以在家里边吃饭,不用中午挨饿,有时间还可以帮我搭把手,干一下家里边的活。”

    黄小牛郁闷的快要哭了,村里边黄胖子家的私塾那能听吗?不但那先生懂得东西不多,而且就一本《论语》也是一知半解,很多东西教的都是错的,你让我去了他那儿听课,跟他去学习?

    开什么玩笑,他能教我?现在我教他还差不多!

    相对于男人,女人对孩子似乎更加关心,黄小牛他娘的想法和他爸就完全不同。

    “小牛乖,听话。娘明天再去城里边看看,有没有大户人家需要洗衣服的,说不定还会有可以听书的地方。”

    “娘,没有了。城里边最大的大户人家就是刘家和李家,这两家现在都完了。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大户人家了,就是不知道了先生现在去哪了?”

    对呀,刘家虽然完蛋了,但是那先生毕竟是刘家请来的人,并不是定罪之列,也就是说那先生肯定没有被斩首。

    既然活着,那就好办了。反正那先生肯定得吃饭,肯定得找工作,就看他下一家的工作找到哪儿了。

    “要不娘明天去城里边打听一下?”

    然而小牛娘刚一说,小牛他爹就摇了摇头,“算了,你到哪儿去打听?那些先生们走的都是大户人家,你又不可能一家一家大户人家的去打听。”

    “那怎么办?总不能让孩子就这么在家里边呆着吧?”

    “呆着就呆着吧,谁家的孩子不是在家里面呆着帮大人干活的?人家坐在屋子里边乖乖听课的人,也不见得有几个能考上的,你让他一个天天在外面偷亲的能考上?算了吧。”

    小牛爹这话说出来倒是让小牛娘不开心了。在这个女人看来,她的儿子就是这个世界上最贵乖最好的儿子,在外面听课虽然不大光彩,但是至少也能说明自家孩子是积极向上的。

    于是,女人朝着男人翻了个白眼,“不要你操心,我自己去打听。”

    “你和我一样大字不识一个,你到哪儿去打听?你又不认识什么贵人家的人。”

    这倒是一句实话,毕竟大家伙生活的环境不一样,接触的圈子也不一样。那些先生们是

    和他们不是一个圈子的人,所以,以他们的身份,是没办法接触到那个层次的。

    “要你管。”

    第二天,小牛娘又去了泾阳县城里边,她今天可不是找什么灵活来的,她的主要目的,自然是寻找有什么地方可以让儿子偷偷听课的。

    然而,这个女人在县城里边转了一上午,愣是没听到一句有用的东西。

    她觉得,自己之所以打听不到相关的消息,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自己没有接触到知道这些消息的人。

    看来自己还是应该找一个大户人家,然后才能够打探到相应的消息,说不定那大户人家家里边就有教书的先生呢。

    不是说不定,而是肯定!

    可是,泾阳县城里边有那些大户人家,其实他也并不知道,她之前就知道有一个刘家,一个李家,这两家在长安城里边都是有靠山的。

    可是现在这两家倒了大霉,她也不知道谁家有讲课讲的好的先生。

    女人一边在城里边闲逛,一边伸长了耳朵听着,看有没有那些大户人家需要洗衣服或者缝缝补补之类,做零活的女人。

    然而,一直走到大中午了,仍然没有任何消息,肚子里边已经饿得咕咕叫了,按理说她应该出城了。

    然而,她多少有点不甘心,再转转吧,等到下午或许饿一阵子,就不饿了。

    一边走着,一边留意着马路两边的消息。当然,有的墙上贴有白纸,可惜她却一个字不认识。

    当她走到南大街的时候,她远远的看见了那个非常气派的大门,据说这是以前一位王爷留下来的,现在没人住。

    可是现在看到这门前面有人,她也搞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关于张济安,她倒是听说过,据说这位刚刚来的侯爷非常厉害,刘家和李家就是被他弄倒的。

    但问题是,她也不知道这位侯爷就住在前面的这座大宅子里面。如果知道,再给她一个胆子,她也不敢过去。

    火药司的大门前并没有多少人,这个地方凶名太盛,一般的人不敢去。张济安的招生简章就在火药司的大门口张贴了一张。

    但是到现在为止踢出来也有几天了,却一个学生没有招到快,自己整出了那么大的阵仗,如果最后一个学生招不到,那岂不是就成了整个长安的笑话?

    张济安觉得,这很可能是来来往往的老百姓不懂,所以并没有学生来报名,这也让他很失落,但是无论如何名号打出去了,那就必须要坚持到底。

    已经打起了认军旗,却没有吃粮人,那不是天大的尴尬吗?。

    于是他干脆让秦用每天站在大门口,对着来来往往的百姓解释。

    然而却没有几个人愿意听。

    偶尔有人停下来,走的慢了,想要听几句,旁边立马就会响起同伴的吆喝,“赶紧走吧,这地方有啥留恋的?小心把你抓进去,治你一个探取火药的罪名,砍了你的脑袋。”

    于是,想要听的人就不敢听了,吓的立马脚底下加快了脚步,想要躲开这个地方。

    至于门口的那人嘴里边喊的什么,这个时候谁还顾得上听这些啊,这地方能跑多远就跑多远吧。

    但是小牛娘一个妇道人家,或许是无知者无畏,倒是不在乎。

    关键是她并不知道这个地方就是大名鼎鼎的火药司。

    秦用心里边也是十分郁闷,自家侯爷开出的条件可是够高了:不要学费,而且对于穷人家的孩子还每天可以管一顿午饭,管中午休息的地方。

    可是,这么好的条件居然到现在都没开张,这泾阳县的人是怎么想的?难道脑子有病吗?

    好不容易过来了一个妇人,这也让他又来了精神,或许这就是他的潜在的工作对象吧。

    “这位大嫂,请稍稍留步。”

    小牛娘停下了脚步,站在那儿。毕竟是当兵的问话,他还不敢不停下来。

    “这位大嫂,是这样的,我家大人办了一个学校,专门给穷人家的孩子读书的。”

    他看得出来,眼前这个人是一个穷人,这就符合他的目标。当然,他只说自家大人,却并没有说是自家的侯爷,因为侯爷这两个字在泾阳县现在具有特别大的威慑力,假如他把侯爷两个字说出来,估计等不到说下一句话,眼前这个妇人可能就跑了。

    而这两句话听在小牛娘的耳朵里边,瞬间就不一样了,她简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刚想着给孩子找一个能够偷偷听课的地方,没想到居然就遇到了。

    这叫什么?瞌睡遇着枕头不不不不能这样想,肯定是佛爷保佑的。

    看来平时还是要多行好事啊,自己就是多心好事,如今自家的儿子想要读书,就有学校的人送上门来了。

    这位大人简直就是自己一家命中的贵人啊。

    小牛娘怀着一腔的感激之情问道,“真的吗?这是真的吗?是哪位大人如此心善……”

    “我家大人就是平襄侯……”

    听到最后的三个字,小牛娘突然感觉这位大人不心善了。虽然她不知道平襄侯是什么样的官,但是她知道,肯定是一个侯爷,而在这泾阳县里边的侯爷只有一个人。

    就是一到泾阳县刚刚三天,就把泾阳县里边最大的刘家和李家收拾了的那位!

    完了!我怎么跑到这个杀人魔头的地盘上来了。

    这女人这毕竟是一个小人物,虽然在大户人家府里边干活,但却没见过大场面,没见过大人物。

    一听到这话顿时吓得迈不动脚步了。

    候了半晌,她才从牙缝里面挤出来一句话,“多谢大人,只是听说这个门里边不能进去,进去了会掉脑袋的。我家小牛还小……”

    “没事,学校不从这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