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复兴大明:从表妹做女皇开始 » 第一章:红毛炮手

第一章:红毛炮手

    五月中旬夏日盎然,虽然历经战乱,但是坚强的华夏农民永远都是那么热爱这片土地,一路上父子二人看到了不少绿油油的农田。

    “王儿,今年开春的雨水好,希望能有个好收成,好几年没有这样的雨水了。”

    朱弘㭕也很高兴,有了粮食才有根本的战力,历史上李自成也是利用崇祯十六年的好天气,在河南休兵屯田,才有了一举攻破北京的能力。

    兖州在地理上没有什么优势,既无长安城的表里潼关,也没有山海关的雄关漫道。想守住兖州,只有靠一支战无不胜的强大军力。

    好处就是地处大运河畔,交通便利,同时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兖州府济宁州更是大运河上重要的货物集散地,这些地理优势只要运用妥当,抵挡住闯贼入山东应该还是做的到的。

    回到阔别几十日的鲁王府,朱弘㭕忙碌起来,虽然他的身份已经变成了镇国大将军,但是没有人轻视他。

    吴庆英已经等不及要见他了,因为他从沿海登州带来了红毛海商的消息。

    四月份时,一艘红毛海船在登州外海受到了海盗攻击,受伤后逃到了登州府,登州府本来是山东大城,但是东江兵变,尤其是孔有德降清后,大明几乎不再向登州投入资金,所以红毛海船到达后,竟然找不到合适的船工和材料来修好帆船。

    “他们就困在了登州?”朱弘㭕惊道。

    “是的,他们带着女人孩子,一共有一百多人。但是中间有三十多个火枪手,还有十几个可以在半里之外打中敌人海船的红毛炮手。”吴庆英汇报。

    “太好了!”朱弘㭕高兴的原地转了两圈,沿海登州在崇祯五年之前一直是军事重镇,当年莱登巡抚孙元化在登州网罗西学英才,大胆募用西士,组建一支有27名欧人的外籍军团,使登州成为“东陲之西学堡垒”。

    孙元化在困境中守抚宁,救开平,复建昌、滦州、永平、遵化,所向皆捷。他驻防的八城、二十四堡屹然不动,很重要的原因是发挥了西洋火炮的威力。

    这些胜利,让大明朝从来都不吝惜对火炮的生产,当年登州叛乱之时,史书记载叛军有红夷大炮六门和大将军炮三百余门,明军有野战火炮若干,均为新式火炮,莱州府自从万历年间积攒的硝石火药被全部用尽,金属炮弹打光后发动民夫赶制石制炮弹。

    而这些技术,都因弓马娴熟的清兵入关结束了,山东地面上再次出现上百门大炮的炮战居然是三百年后的济南战役。

    “这些红毛炮手简直是天赐我们的礼物啊!”朱弘㭕给吴庆英倒了一杯茶,“我们兖州也有炮,但是却没有合格的炮手,腊月时丁将军几乎打光了全部火药,杀伤的建奴却不足百人,有了这些红毛炮手,会让我们的的炮火发挥出想不到的威力。”

    “这些红毛人拖家带口,走的比较慢,我是先回来向世子报信的,他们舍不得船上那十几门红夷火炮,走之前还把炮藏了起来,说等安顿好了再去拉运。”

    “吴庆英,我给你一千两白银,务必保证这些红毛人和火炮安全抵达兖州。”

    “一千两?”吴庆英惊的下巴都要掉下来了,要知道孙传庭去陕西,崇祯才给了六万两。

    “没办法,现在坐吃山空,只能先给一千两。最近没时间考虑赚钱的事儿,你先省着点花吧!”

    吴庆英万分激动的离开了兖州去接应红毛人,他从少年眼中看到了一份前所未见的希望,这让他下决心把这些事情办好。

    送走吴庆英,朱弘㭕决定去见一见王维新,邓藩锡和丁文明都去了济南,目前兖州实际上最高长官就是他了。

    在王维新这里,朱弘㭕得到了很多消息,有些事情甚至是他在北京时就由吏部策划的了,只不过没有人告诉他。

    兖州知府目前最主要的人选就是曾经的滋阳知县樊吉人,他本来要调任京城兵部,却因为兖州大战没有走成,也参加了兖州守卫战。

    他提任兖州知府差不多是连升三级,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首辅周彦儒对他大为推崇,因为他在大战期间,一次都没有去见过鲁王一家,以至于朱弘㭕都快忘了他的存在。

    另外王维新说自己很快也会调走,估计会调任京师,现在京城文官集团的总体思路就是,既然无法阻止鲁王拥有护卫,那么就把兖州官员全部换成他们的人。

    “世子!这一卫兵马你要抓紧招募了,我在这里不知道还有没有一个月时间,那樊吉人樊大人倒也光明磊落,但却有些保守,去岁范淑泰范大人那般动员,他也拒绝和您见面。”

    朱弘㭕明白王维新的意思,更加明白京城那群文官们的心思,在他们心目中,藩王就不是好东西,所以这次调转过来的大小官吏,一定都是给自己添堵的人选。

    两人又聊起了些京城轶事,拜别之际,王维新告诉他,上次从刘泽清那里缴获来的六百套军服和铠甲还扔在库房中,没有做过任何造册登记。

    朱弘㭕心中感激,深深的鞠一躬后,离开州府。

    眼前能用的人几乎没有,除了吴庆英外,可以说根本没有自己人。

    这时俞起蛟来访,长史官毫不隐瞒自己的想法,说他已经安排了人前去府库,晚点就能把那些战盔刀枪运回王府。

    他还提出建议,既然皇上赐了镇国大将军的名号,就赶紧把招牌高高挂起,越高调越好,等那樊吉人到兖州时,面对这些既有事实也不会有什么办法。

    俞起蛟是崇祯十年进士,论起受教育程度绝对没有问题,用二十一世纪的话说就是科班出身的选调官员,只要他能和自己一条心,那办事能力绝对是妥妥的。

    少年很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个长史官,他开始和俞起蛟商量起来一些细节上的事情,包括这面镇国大将军的牌匾和旗帜的模样,既然宗人府没有告诉他该怎么做,那他就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