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明末反正 » 第三十八章 朝堂改制

第三十八章 朝堂改制

    崇贞元年元月十九日,朝会。

    由于内阁,六部官员没多少人了,所以朝会地点被改在乾清宫暖阁中进行。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循例过后,李标首先上前催道:“启奏陛下,如今内阁与六部官员缺额严重,还望陛下早日决断,定下各部主官,以保证朝堂正常运行。”

    “知道了,两日后答复与你。”

    朱由检挥挥手,又说道:“昨日元辅所理的章程,朕看过了。”

    俸禄事关百官心思稳定,所以朱由检破天荒的没有拖延。

    朱由检继续道:“我大明朝俸禄为太祖高皇帝所定,时至今日,早已不合时宜。

    元辅的章程朕参考京中米价、布价、油价等多方面因素对比,认为切合时宜,可行!

    朕已批阅准行。今后,各部各司官吏俸禄,皆由此作为参考。户部你要尽快整理名单,确认金额,呈报于朕。”

    明代官员的俸禄不止白银,还有粮油、布匹、香料等,朱由检将官员俸禄上调了一点点,其他全部纳入养廉银,等官员做出功绩再发出。

    “谢陛下!臣必当尽快整理出具体数额,呈于陛下!”

    难道陛下准备将官员俸禄也掌握手中,郭允厚不知该喜还是该忧。

    喜的是如今户部权力大涨,各部都要望着户部做事。忧的是,陛下掌控欲如此之强,今后户部收到的钱粮恐怕只会越来越少。

    “至于养廉银!”见诸多官员都眼巴巴的看着自己,朱由检心中一笑,道:“养廉银定为每年十一月发放,不过,具体数额还未定下,等朕再观政数月,再定下数额。”

    “陛下仁心,臣等拜谢。”李标拱手拜道:“另外,陛下所言将胥吏纳入官员体制中之事,臣以为宜朝会商议之后,再做决定。”

    “可。”

    朱由检点头同意。

    但其实他点不点头也无所谓,此事朱由检已经决定好了,不管内阁六部同不同意,他都要施行。

    内阁如今空了大半,六部也就户部、工部还有尚书主官,其他各部连个侍郎都没有,就算他们都不同意,也没多少人。

    “启奏陛下。”

    阁臣钱龙锡上前道:“臣以为此法可行。只是胥吏多为地方豪族,少有教化,若直接升任主官,臣恐贪污腐败之事盛行。”

    其实明代吏员大多是科举落榜之人充任,百官虽不会当他们是自己人,但他们总算还是官,所以文官虽极力压制但还是多少有些认同感的。

    但胥役却根本不是官,不经科举、不入编制,由地方直接纳入,此举一出科举基本等同于废掉大半,所以百官基本不可能答应。

    “是啊,陛下,胥吏之中多有判罚之人,若令其担任主官,恐百官心有怨言。”

    来宗道也上前一步说道。

    “陛下,胥役多为乡人,臣恐其得权之后鱼肉百姓。”

    阁臣杨景辰也上前反对。

    “陛下,诸公所言非虚,臣就听闻有不少胥吏乃是花钱买额,不可重用。”

    阁臣刘鸿训也上前劝阻。

    放眼望去,内阁之中,只有李标与一向懦弱的周道登没有反对。

    但朱由检知道李标其实也是反对此举的。

    而周道登前几天已经递上辞呈,只不过朱由检没批,所以还没走,如今摆烂罢了。

    朱由检也知道他们反对的原因,这种政令一旦推行,他们这些大臣是要被天下读书人戳脊梁骨骂的。

    可那是他们的事,朱由检才不管这些:“此乃因噎废食。若是百官都清正廉洁,那要六科与都察院何用?

    再说,胥吏多年任职,于政事熟悉,为何不能因此升迁?”

    朱由检无比庆幸自己拖延补齐官员之事,不然此时还不吵翻了天。

    闻言,钱龙锡退下了,他知道自己劝不住朱由检,所以也就不想废话。

    而来宗道却还不肯放弃,他大声道:“陛下!胥役多不识字,此举恐为天下耻笑!”

    “来卿,”朱由检摇头道:“胥役人数众多,莫不是来卿以为朕乃昏庸之君,会让所有胥役全都升迁任职吗?”

    “臣不敢!”

    来宗道连连退后。

    其实大家心知肚明,这件事是对大明有益的,些许阵痛不过藓疾之患,不足为虑。

    可我们不能答应啊!

    “陛下,胥役无才无德,岂可胡乱任命!”

    杨景辰依旧反对。

    “此事也容易办。

    可加一道考试,以律法、政事、当地民生之事为主,只有通过考试者才可升迁任职。”

    “……”

    “另外,还可考察其民声,若于当地作恶者,可免职捉拿下狱。”

    朱由检又加了道保险。

    “陛下此法可行!”

    见反对无用,李标才带头上前赞同。

    “陛下大才!”

    其余阁臣也稀稀散散应道。

    “既如此,那就以县为单位,将其中低级吏员定级为从十品,依次上推品级,今后观政,纳入升迁。”

    这是件大事,一旦应下内阁起码要忙碌大半年,而且这还仅是北直隶。

    大明之大,这件事起码要两三年才能真正完成。

    有这件事在前,其他有关考成法,六科、都察院下放,官员俸禄与品级挂钩一事,都很快通过。

    “诸卿,还有一事。”

    等诸事议毕,朱由检又提出一件事:“英宗之时,曾有太监曹吉祥获封昭武伯,朕今日也有意封爵一人。”

    这话一出,望着下面朝臣的表情,朱由检恨不得给自己来上一拳。

    什么时候自己有了自己能一言九鼎的错觉了?

    “陛下,不知陛下想要封爵之人可是太监?”

    来宗道走出问道。

    “唉,不错。”

    朱由检叹了口气,显得有些无精打采。

    “陛下不可!祖制有言:宦官不得干政!陛下此举,其他太监若是见了,岂不人人欢呼雀跃,积极参政?”

    “知道了,朕会三思的。”

    这令人熟悉的语气,李标心头一颤。

    皇帝有钱有人又掌握军队,他随时可以抛下内阁六部单独行事。

    可一旦如此,朝廷可就成笑话了。

    他急忙上前问道:“不知陛下想要封爵之人是谁?”

    “哦,是宪宗皇帝手下太监汪直。”

    “启奏陛下,臣以为,可!”略一思索,李标赞同道:“汪直为宪宗皇帝犁庭扫穴,杀得建州女真几乎灭种,与我朝有大功。

    今建奴肆掠辽东,封爵汪直可以示陛下不拘一格之心,陛下可明发中旨,言有功者皆赏。不论出身,不论身份,则辽东将士为求建功必奋勇杀敌。”

    “首辅此言差矣,”来宗道上前劝道:“辽东将士上阵杀敌乃是应有之义,以我观之,只用补齐军饷,则将士必定用命。

    汪直不过一内侍,无功于社稷,岂可滥赏!”

    “嗯,来师傅说的有道理,此事朕有欠考虑。”

    朱由检笑着附和道:“今日之事已定,诸位师傅可下去忙碌。”

    “臣告退!”

    但李标始终不放心,于是站在原地,等阁臣们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