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明末反正 » 第五十五章 争抢人才

第五十五章 争抢人才

    “陛下,此次科举名单在此,请陛下过目。”

    朱由检自六部整改完毕之后,就不上朝了。

    如今,每次朝会,也只是招几位大臣进宫问话。

    今次,李标和礼部尚书何如宠进宫,朱由检要和他们商议科举士子的归处,以及明年开恩科事宜。

    朝堂的争斗进行到这,其实京中已经被朱由检完全掌握。不管群臣怎么反对,朱由检的命令都是能推行下去的。

    只不过目前锦衣卫和厂卫大改,还不能辐射地方,没有厂卫监督,地方官府目前朱由检还没打算整改。况且,厂卫也未必能全信,朱由检不想偏执一端,偏听偏信,受人蒙蔽。

    想要彻底掌握天下,就必须在掌握军权的同时,将内廷、外廷同时纳入麾下,广开言路,监察天下。

    如今,内廷已整改完毕,其余只用按制推行。而对于外廷,朱由检准备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提拔底层文人,任命官员,进而控制地方。

    另一方面,做另一手准备,万一底层文人不足用,则自己培养人才,以新代旧,进而逐步控制地方。

    “武举要尽快开始举行!”

    看完进士名单,朱由检随手放在一边,说起另一件事,道:“最迟二月底,朕要见到有官员主持武举,有武进士名单呈到朕的前面。”

    “臣,遵旨!”

    李标同意道。

    他最近听到不少有害风评,说他就如同宪宗手底下的纸糊阁老一般,完全不能承事,只会一味曲迎附和,听从皇帝命令,实在有失阁臣体面。

    只是天见可怜,皇帝未必一定就是错的!

    若不是朝臣们只知一味压制皇帝,他们君臣携手,大明必定能快速重塑荣光。

    而且,他还担心朝臣与皇帝如此不合,皇帝把心一横,真的抛下朝堂自己任事,他们这群人恐怕只会更加面上无光。

    到时候祸国奸臣说的就是他们这帮人了。

    他也只是想为大明做些事情罢了。

    “陛下,六部官员空缺多补齐,只是吏员今有缺额,不知该怎么办?是否从地方调任?”

    李标见朱由检说完,于是问道。

    “不是说了吗?由今科士子直接补进,入各部做事。”

    朱由检挥手道:“不要管地方,如今地方乱象频生,若大规模抽调官员容易发生混乱。

    还有,”朱由检强调道:“不要再跟朕说什么进士不进士的话,官吏一体,他们若是不愿意,朕就停着不发官。

    民间秀才也可以任事,实在不行,就让秀才们入朝任职。”

    “陛下!此举有失体统!”

    何如宠上前反对。

    失你马!

    朱由检没有理会他,转头问起李标,道:“陕西第二批赈灾物资已经准备好,现在陕西是个什么情况?内阁可曾收到消息?”

    “……”

    李标无言以对,陕西虽然大旱,但驿站还没有败坏,内阁的确收到陕地的消息。

    只是这则消息跟朱由检元月的那份消息几乎一样,是陕西巡抚镇压叛乱失败,请求朝廷调兵救援的消息。

    消息如此滞后,这则消息通报上去,李标可以想象朱由检嘲讽的笑脸。

    但若是不说,则陕地官员以及内阁就是失职,更加可笑。

    “有奏报在此,请陛下过目。”

    李标无奈只能递上奏本,心里更加认同朱由检。

    “哼!”

    朱由检果然如他所想,笑了一下,然后将奏本扔到一边。

    “元辅看看这份奏报吧,锦衣卫加紧传回。”

    朱由检从御案中抽出奏本,递给李标。

    李标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到:陕西又有叛乱数十起,有闯王高迎祥等人在陕北肆略,并波及其他地区。

    “陛下,应急调三边总督前去平乱!”

    李标不顾心中生起的羞愧之情,大声建议。

    一旁何如宠好奇,取过奏报看起。

    “陛下,臣也以为应及时拨调粮饷,调三边兵马平乱。”

    他立即进言。

    白痴,就会逼逼。

    朱由检不想理会。

    他有意参考日后建奴,设立军机处,只是袁可立等老臣还未回京,他目前还没有人选,也就不想提此事。

    “此事朕已有计较,不必多言。卿等当务之急,是开武举选拔人才。”

    朱由检又拿起进士名单道:“今番取士,朕要五十人,就取名单最末五十人吧。”

    “敢问陛下,要这五十人有何用处?”

    何如宠问道。

    “自然是纳入朕的审计部!”

    北厂对外称审计部,外界已经知晓。

    “可是,这些人乃今科进士,按例是要封官的。”

    何如宠说道:“此举是否有不妥?”

    “何卿!朕今次只要五十人!”

    朱由检不耐烦了,整日扯皮,又说不动自己,这群人还乐此不疲,有病吧。

    李标听出言外之意,急忙阻止还要发声的何如宠,道:“陛下,臣会点好人员名单,呈于陛下。”

    “如果五十人不行,恐怕陛下就要选五百人了。”

    李标小声提醒何如宠:“千万不要再与陛下争论了。”

    争不过的。

    陛下有钱、有人,又占据大义,万一翻脸,最后吃亏的只会是百官。

    ……

    “不知陛下还有何吩咐?”

    见何如宠识趣退后,李标问起朱由检。

    “当然还有吩咐。”

    朱由检思索后,道:“朕以为今武举制度不妥,决定改制。”

    “陛下请讲!”

    李标早有心理准备,毫不吃惊。

    “嗯,”朱由检点头道:“我朝武举重策略,总是先策略,后弓马。然,此乃选其文才为将。

    可战场为将,岂能只通书本而毫无战事经验?先不谈许多民间武人,只有勇武、毫无策略,就是今军中许多将领,也都是军伍出身,不通文墨。”

    “陛下是要选军中、民间勇武者为将,加以训练?”

    李标问道。

    “非也,朕意为设文科、弓马科、阵法科、火器科、天文地理科,分科选材。”

    嗯。这是万历年间的一场议论,有朝臣主张“将材武科”,分科选材。

    李标摸着胡须,心中了然,问道:“不知各科如何遴选?”

    “很简单!

    朕有意文科子弟初试,只需会识字,熟读军纪、明军规即可。

    复试,则需明练兵之法,懂军阵之事,晓天文地理。

    弓马者则考验武艺,初试需检验勇力,后试弓马、阵法……”

    “陛下!文科是否过于松懈!?”

    李标吃惊,有些吃不准,怀疑自己听错。

    “是啊,陛下,武举乃国家重事,刚才文科初试,天下任何一名童生、秀才皆可做到,如此岂不……乱套?”

    这不是明着和科举抢人吗?以后武人地位提高,还有人会参加科举吗?

    何如宠心中焦急。

    “何卿,这些人文科考过之后,只授底层官职,日后可都是要上战场的。”

    朱由检不紧不慢的说道:“战场上刀剑无眼,随时可能失去性命,简单应试也合乎情理。

    况且底层官兵,需要明白什么大道理?需要多复杂的考试才能入伍?何卿你说说看?”

    “臣不敢。”

    何如宠低下头。

    若自己再多说,只怕是自身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