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风云坞堡主 » 第八十五章 伐代(一)

第八十五章 伐代(一)

    李先出身赵郡李氏,父祖皆为太守,以擅长占卜闻名。

    在冯安陪同下,他花了一天时间,在各处大略看看,就走了,赵博安送的程仪,也没有推辞,全收了下来。

    经过这一插曲,赵博安闲了下来,西涧有三郎训练士卒,县里有赵贤分担政务,他就在县衙陪着怀孕的冯小小,捎带处理一下赵家对外交易之事。

    随着山里平民生活变好,对手工业品产生需求,靠自身生产满足不了,每年要从平阳大量采购。现在他准备做些调整,增加和上党的交易量,让两边在经济上联系的更紧密,额外好处就是赵家收回的钱粮,不需要全运回山里,可以变成各种商品,或者抵消欠账。

    具体怎么操作,交给三叔赵仑去和各方势力沟通。

    时间来到五月底,关中兵马开始调动,苻坚招凉王张天锡入朝。凉国名义上臣服秦国,实际上还是一方割据势力,苻坚正式下诏,表明要彻底解决凉国。

    凉国是挡不住秦国征伐的,它被灭了以后,就剩北边的代国,并州肯定要出兵,赵博安也会上战场。机会难得,他在县衙待不住,要去西涧监督练兵。

    最近半年,冯小小过的十分惬意,王嬛嬛不在县衙,她就是这里的女主人,唯一的忧虑,就是肚子里的孩子,不知是男是女,如果能像娘那样生个儿子就好了。

    她拿着一本书心不在焉的读着,看到赵博安进屋,刚想站起来问候,就被他按住了。

    “你娘能来县里照顾你一段时间吗?”

    她小心问道:“娘有孩子照顾,怕是走不开,夫主,你有事?”

    “我要去西涧一段时间,留你一个人在县里,不放心。”

    她没问为什么要去西涧,宽慰道:“不用担心,有这么多下人在,我能照顾好自己。”

    “你还有其他亲人吗?”

    “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在潞县冯家,前几年联系上了。”

    “多大了?”

    “十四。”

    “我让人去接她,来陪你几个月,怎么样?”

    冯小小想了想,同意下来,妹妹在冯家过的不好,正好可以接过来。

    接下来的三个月,除了抽空回去,见了见刚出生的第四个儿子,赵博安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训练部队上。

    八月底,站在校阅台上,看着下边的部队,略感满意,不枉花那么多钱粮,经过春天修渠和垦荒,还有训练的花费,他现在手头可只有两千石了。

    旁边三郎性情沉稳不少,说道:“比家丁差点。”

    “训练了快一年,已经能用了,军队最重要的是纪律,其他可以慢慢补齐。”

    “装备太差了,不光没有甲胄,武器还是自备的,没有赵家的精良。”

    “有朝廷武库,那些都好解决,实在不行,暂时用赵家库存的武器。”

    虽然嘴里挑刺,但三郎心里还是得意的,毕竟是自己一手训练出来的部队,不过他对时局有些疑虑,说道:“大兄,如果不打代国的话,我们白花这么大精力了。”

    “刚得到消息,凉国已经打下来了。”

    三郎惊讶道:“这么快!”

    赵博安感叹道:“时来天地皆同力,秦国最近十年,武功太盛。”

    “是啊,燕国和凉国都是大国,秦国都是几个月就拿下,今年还和晋国打了一仗,拿下了南乡郡。”

    “得到的太容易,不是什么好事,会让人产生无所不能的错觉。”

    三郎好奇的问道:“大兄,你有没有无所不能的感觉?我们赵家膨胀的其实也很厉害。”

    他摇头笑道:“怎么可能?我可一直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没敢乱用赵家力量,以后仍要韬光养晦。”

    “那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毫无顾忌?”

    赵博安严肃的说道:“什么时候也不行!如果做事毫无顾忌,离败亡就不远了,有空多看看历史,远的不说,晋朝的贾皇后和那八个诸侯王,你看看他们怎么作死的。”

    “我找人问问。”

    知道他不爱看书,赵博安也不勉强,吩咐道:“部队马上解散,你回一趟山里,十月把家丁都带出来,包括那队新家丁,西涧有我盯着。”

    “好。”

    九月开始,秦国将七千多户豪强士族,从凉州迁徙到关中,里面包含很多汉人士族。几十年前,中原大乱,士族不仅有衣冠南渡,还有两个逃跑方向,一个是辽东,一个是凉州。

    秋收后,钱粮陆陆续续征收完毕,今年长子结余四千石粮食,一千匹布匹,西涧收到兵户缴纳的一万五千石粮食,照例往晋阳送了一百匹战马,部落首领和坞堡主给了一万五千石粮食,和相当于五千石粮食的货物。

    截至十月,赵博安又收拢了六十户荫户和八十户兵户,都是附近各县投奔来的。他雇佣了七百胡人青壮垦荒,由赵贤负责,又召集了一千编户青壮,让张琛修缮长子城往西的道路。

    十月初六,当他正在西涧训练部队时,接到上党太守和并州刺史的命令。

    上党方面要征召五百青壮和五百驮马,加征五千石粮食,并州刺史让他召集一千军队前往晋阳听令,另外再征五千石粮食,交给上党郡。

    他的计划完全被打乱了,连忙叫来呼延信、赵前、石宝和三郎。

    “石宝,你现在出发,通知赵远带冀氏乡和马壁部曲,前来西涧,再让王鉴从库房中取出三百冬装,让刘纪敏驮运过来,要快!”

    “诺。”

    石宝离开,三郎立即问道:“大兄,出什么事了?”

    赵博安把消息一说,推测道:“怕是要和代国开战。”

    赵前很不理解:“秦国疯了吧,凉州占下来才一个多月。”

    “那是朝廷要考虑的,这次北上,家丁都去,赵远留守西涧。”

    呼延信提醒道:“坞主,十月二十前到晋阳,时间很紧张,我们要立即行动。”

    赵博安颔首道:“三郎,你去通知张琛,让他停止修路,把青壮带来,再通知冯安,带一百兵丁过来。”

    长子县有两百兵户,在本地履行兵役,平时守卫城池和维持治安。

    “好。”

    “算上家丁,我们有十二队人马,不够一千人,呼延信,你去找赵贤,从垦荒胡人青壮中,抽三百人,让他们带好冬装和武器前来西涧。”

    “好。”

    “这次去晋阳,我们是正兵,粮草会由朝廷发放,但我们也要准备一部分辎重,赵前,你看看缺什么,现在就去筹集。”

    “好。”

    三人全部离开,赵博安思量加征的粮食,只能让赵家先垫付,这个时候多征钱粮,实在大失人心。

    随后几天,人马不断汇集,他也在做相应的安排。

    壶关需要的五百驮马全部从部落中征发,北上的部队所需的驮马,由赵家提供。

    修路暂停,一千青壮一分为三,三百人补充进垦荒的队伍,五百人由冯安带领去壶关服役,剩下青壮和一百兵丁归张琛调遣,往壶关运送一万石粮食。

    这次出去不知道要走多长时间,县里的事情交给赵贤,西涧的事情交给赵远,主要保护粮食。

    十月十一,正式出发,全军近一千一百人,战马一百三十匹,驮马三百七十匹,没有带大车。

    赵博安边行军边重组部队,首先是指挥的问题,他组建了一个十人的幕僚团,协助他管理全军的所有工作,其中五人是赵家学子,一个是游学的儒生张松,剩余四人是新家丁中的佼佼者。

    张松是去年底到赵家堡的,在学堂读了半年多书,被赵昆注意到,就推荐给了王鉴。王鉴与他一番交谈,发现他的能力偏军事,又推荐给了赵博安。十月初,他和家丁来到西涧。

    赵博安刚开始没顾上他,只是放在身边听用,但人的才华是遮不住的,就在西涧忙碌的几天,交给他的事情,完成的都很出色。赵博安没有追问他的来历,让他全权负责幕僚团的工作。

    其次是侦查的问题,包括亲卫在内,所有骑兵全交给呼延信。

    第三是后勤的问题,临时召集的三百胡兵,组建为辎重营,由赵前负责,派出两什新家丁协助。

    主力是三郎指挥的八队轻步兵,赵博安身边有赵前的家丁队保护,还有三什新家丁联系各处。

    十月十六,全军到达晋阳城,城外军队还不多。

    赵博安进城后,来到刺史府求见,没等多久,俱难召见了他。

    大厅中,主位上坐的不是俱难,而是邓羌,多年没见,明显老了许多。

    赵博安行礼道:“参见邓将军,俱刺史。”

    俱难看看邓羌,邓羌挥手说道:“坐吧。”

    “是。”

    “听说你这几年,政绩不错,不枉老夫推荐。”

    “我尽力做到最好,不敢辱没将军名声。”

    邓羌微微点头,俱难称赞道:“在上党干的就很好,没让杂胡生乱,还能按时缴纳赋税。”

    “还要感谢刺史支持。”

    俱难和赵博安不熟,接见他,也是因为邓羌的原因,这次并州方向所有秦军都归邓羌指挥,直接说道:“我们要攻打代国,你来的早,有什么需要的?”

    这种机会赵博安不会放过,说道:“甲胄和兵器。”

    “小事一桩,一会给你手令,去武库领。”

    “是。”

    邓羌说道:“当年你也是参加过灭燕大战的,这次好好出力。”

    俱难做顺水人情:“既然属于并州的部队,就加入俱石子的前锋。”

    “诺。”

    十月,秦王苻坚以幽州刺史苻洛为北讨大都督,率幽冀十万兵马攻打代国,邓羌和俱难率五万兵马,从晋阳北上,张蚝、李柔、赵迁和郭庆等人率十五万兵马从关中北上,兵锋直指河套。

    三路兵马最后会师于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