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高中生活那两年 » 第三十九章 中秋月饼(115-117节)

第三十九章 中秋月饼(115-117节)

    115.中秋月饼

    终于到了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的周末。

    一个月太长,长得让田堘几乎忘却了回家的路,长得让他几乎记不清了母亲的容颜。

    田堘走在县城人流涌动的街道上,满眼弥漫着搭在大厦肩头的巨幅广告和飘荡在梧桐头顶的彩色气球。他猛然想起已近中秋节,何不为母亲称斤月饼尝尝鲜。他为自己一下子有了这种想法而兴奋了好一阵子。由于离中秋尚有一段时日,上市的月饼还不多。田堘调动全身的细胞,连穿了七七四十九条街,才买了斤脆酥酥香喷喷甜滋滋的太阳月饼。

    母亲为使田堘化作金凤凰,飞出闭塞落后的贫瘠土地,常年忙里忙外,如不停歇的磨盘。才五十岁已头发花白,额头褶皱,腰背弯驼,腿脚蹒跚。母亲很爱田堘,每次进香归家,都要给他带吃的东西,可也总是一点点。田堘让母亲吃,她就笑答:“妈在买时就尝过了。”或者说“妈不爱吃。”田堘心里清楚,母亲是舍不得吃。

    田堘一进家门,母亲便停下手中的活儿,笑盈盈迎出来,“热了吧?”说着就去舀洗脸水。“妈,你歇着吧,我来。”田堘抢过脸盆。“渴了吧。”母亲又回屋倒开水。

    田堘绕了九百九十九道弯,着实渴坏了,捧起罐似的茶具,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了个净光。茶水那个甜哪,似八月的梨,醉遍了浑身的毛孔。母亲拿了把带补丁的蒲扇,坐过来冲他有节奏地扇风。“妈,你歇会吧,我不热。”田堘有点心颤。母亲把蒲扇递给他,起身进了里屋。田堘悠然地摇着扇子,翘起二郎腿,惬意地把头仰放在椅背上。

    母亲从里屋走出来,捧着一只精美的盒子,“上次书记、乡长来咱村开大会,说造纸厂建成了,马上就要安装机器,招收工人。等开工生产后,还要围绕老寨河建苹果基地。桩都定了,线也画了,村头的破庙也拆了。还说一定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去,让他们学知识,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有了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了本领才能改变家乡的面貌。”母亲脸上泛起光彩,兴奋地接着说:“要过节了,领导还给每家送了二斤月饼,说是乡食品厂专门为咱定做的。你大伯三嫂都夸月饼味道好呢。我一直放着,来,你尝尝。”

    田堘帮母亲打开盒子,“圆月”竟变得白乎乎毛绒绒。他凝视着月饼,真切感觉到母亲也很想自己。

    116.蒸煮玉米

    周日吃过午饭,母亲顾不上休息,便冒着酷暑到田地里掰回来一篮子清凌凌的玉米棒。她要让田堘带回学校去。

    母亲把玉米棒一股脑倒在地上,搬了条小凳坐过来。一棒棒撕掉绿色的外皮,露出白皙柔软的内衣,再扯落胡须般的青中带黄的顶缨。然后把处理过的玉米棒丢进锅里,加水生火。田堘蹲在一边,望着灶膛里舔绕着黑色锅底的红色火苗,和母亲闲聊着。母亲谈着家里的生活,田堘说着学校的学习。

    母亲向灶膛里续填着柴草问田堘,“咱村的造纸厂就要招工了,说结束后还要培训学习……你有没有什么想法?”

    “你们是想让我进厂当工人?”田堘敏锐地察觉到母亲的意图。

    “你是高中生,学起技术来应该比其他人更容易些。”父亲也走进来站在一旁解释和补充,“这也是一个就业的好机会,村里不少年轻人都准备报名。”

    “我上了十几年学,劳心伤神;你们省吃俭用,也是千辛万苦。我可不想一辈子都呆在村里。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缺乏资源,贫穷落后。”

    “行,有你这句话我们就放心了。你也就安心上学读书吧,我和你妈支持你。”父亲对田堘的说法很是欣慰,“以后有机会也能看看外面的世界。”

    “既然这样,我和你爸以后就不再提这回事了。”母亲看向父亲,“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主见了。”

    “自己的事要学会自己做主,男孩子嘛。我们的意见只是让你参考的。”父亲说完又走了出去。

    母亲端来盆凉水,吹着眼前氤氲的热气,用笊篱把玉米棒盛在盆里。再翻动一阵,后把棒子捞在竹筐里控水……等田堘要出发时,母亲找来一只塑料袋,把玉米棒一棒不留有序地装进袋子,勉强塞进一个布包里。

    一年多来,于瑶给过自己太多无私的帮助:编排习题,辅导功课,赠送折扇,陪同散心……常言道,受人点滴之恩当如涌泉相报。这么久,自己除了麦收那天晚上去南堤坝买过两袋咸甜豆豆,物质上几乎没有送过她什么。这次回来,正值玉米煮吃盛季,他想给于瑶带一些。

    田堘几经辗转,来到学校时,宿舍已是人去室空。看来就要上晚自习了。他把袋子往床铺上一丢,就向教室跑去。他可不想让喜怒无常的班主任抓了反面典型。

    第一节下课,他上楼去找于瑶,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我给你带来了几穗玉米棒,放学后拿给你。就在我们宿舍前的乒乓球台那里。”说完田堘就慌忙顺着人流下了楼。

    自从田堘的教室调整到教学楼一楼西头后,他的生活轨迹就发生了变化:出教室直接向南经过尚无投入使用的实验楼西侧,是宿舍,再向南走不远就是新食堂。而于瑶依然和原来一样,离开教学楼,就去往东南方向。没有交集的线路,几天也见不了一次面。

    晚自习下课后,田堘环视一圈满教室里无动于衷、埋头苦读的同学们,第一个走出了教室。天蒙蒙黑,没有月,也没有星。高一高二的同学三三两两走向东南方向,西边去男宿的南北路上,还没有人。田堘到了宿舍,抓起玉米棒袋子,就向东边新栽的小杨树间的球台走去。

    于瑶从中心路上拐过来,脚步轻盈,短发微颤。田堘指了指球台上的布袋,叮嘱于瑶道,“新鲜的玉米,带回去让爸妈也尝尝。”

    “我最爱吃时令煮玉米了。”于瑶一张口,露出一排白生生的牙齿。

    “那你就多吃点,再长得颗粒饱满、细密光洁些。”

    “啥?……我现在不是这样吗?”于瑶惊讶道,忽又如梦方醒,白了他一眼,“听你这话,咋不像是好人呢?”

    “可不能这么说。我要不是好人,你岂不就成了没眼光、没远见、良莠不分的平庸之辈了。”田堘笑言道。

    “贫嘴吧,你。”于瑶送给田堘一个白眼。

    临走,田堘向于瑶提起了村里造纸厂要开工的事。于瑶在赞美乡村充满希望、农民生活有奔头后,突然问田堘道,“你给我提这个是什么意思?要告诉我你准备回去进工厂吗?”

    “我只是随意说说,高兴嘛,顺便也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见。”田堘看着于瑶直勾勾的眼,有些想笑。

    “我的意见?”于瑶严肃了神情,正言道,“我的意见很明确,态度很坚决:不行,不准,不同意,而且坚决反对。”

    “嗬,又来劲了。”田堘指了指于瑶涨红的脸,笑道,“逗你玩呢,咋当真了?”

    “说好一块儿上大学的,咋能说话不算数呢?”于瑶自言自语地嘟囔道。

    117.打扫卫生

    下午课外活动大扫除,田堘、阿肖和阿峰一组,负责男生宿舍。

    上半时上攻门窗和玻璃,下半时重点是墙壁和地面。中途休息时,阿肖抓起了从教室带过来刚扔在床上的书,依靠在被褥上看起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田堘看着阿肖,感慨地佩服道。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阿峰接言道,“阿肖的前后变化,简直是化茧成蝶,判若两人。”

    这些天,大家都发现,阿肖比原来学习明显努力了,自律了,踏实了,就连那张秃噜到地的嘴巴也像上了把铁锁。

    “阿肖,是受到什么刺激了吗?”阿峰扶着床拦问。

    “刺激?也许你说对了。”阿肖把书落在腿上,说话有些模棱两可。

    “真是这样?”田堘也提了精神。

    “有时候,一件事可能会轻易改变一个人。”阿肖自语道。

    “啥意思?”阿峰对阿肖的答非所问莫名其妙。

    “哪里的话?”田堘也是一头雾水。

    阿肖没有理会阿峰和田堘的问话,而是坐直身子说道,“我还是给你俩讲一个故事吧。”

    田堘和阿峰见阿肖话里有话,认定这故事一定与阿肖的现状有关,便不再说话。

    阿肖说,前些日子的一个上午,有一位父亲拉着架子车来给儿子缴麦子。等土里土气的父亲拉车远去时,男生才发现刚才自己一时疏忽,竟没有问父亲一句“早上吃饭了吗?”“什么时间从家里出发的?”“在路上大概走了多久?”“是不是口渴需要喝些水?”

    中午,男生拿着父亲送来的生活费,请两名饭友去学校门外的餐馆改善生活。在那里,他听到了年纪差不多和他父亲一般大的店老板正在感慨着向其他食客讲述故事:昨天,一位父亲来给上学的儿子送粮食。走到半路,架子车坏了。几经周折,耽误了不少时间。等他赶到这里,已是日落西山。那位父亲认为即使缴了粮食,回家也要打一个大黄昏。他不想给儿子添麻烦,更不愿让儿子为他担心,昨晚就对付着住在了对面那棵树下的架子车上。今天上午课间时间才去找了儿子缴了粮食。……你想想,他只带了一顿的干粮,换车轴又花光了仅有的几块钱……夜里渐凉,蚊虫叮咬。今天早上他才走过来向我讨要了一杯水喝……

    那名男生默默地坐在餐馆里、静静地倾听着,泪水和着汗水不自觉滴落在了手中的啤酒杯里。

    “父亲的做法,真的让人唏嘘。父爱如山啊!”田堘听得心里湿湿的。

    “父母不易,恩情难报。”阿峰一声长叹。

    此时的阿肖,扶了扶眼镜,抹了把眼角的湿润,有些哽咽,“即便是有一点点良心的人,遇到这样的事,也会有所触动、有所改变吧。”

    “阿肖,你做的对。我们也能完全理解你的心情。”

    “父母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我们唯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们。”田堘和阿峰明白了一切。